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南宋:开局赢秦桧百两金 > 第一五四章 火药是谁发明的
    发射礼花弹的时候,把弹筒埋在地下,然后把礼花弹放入弹筒,露出引线,发射的时候点燃引线就可以了。

    很早以前是用明火点,后来是电子点火,远程控制,安全系数高了很多。

    弹筒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考虑坚固耐用就行,宋朝没有玻璃钢,也没有不锈钢,那就只能用铁做了。

    真正难做的,是礼花弹的弹体。

    老式的礼花弹采用二级结构,外侧的筒负责把内筒送上天,内筒负责效果。所以外筒主要由爆发力较大的火药填充。内筒的结构分为引信、启爆药、火药、光珠。新的技术虽然摒弃了这种结构,但是升天后的烟花结构和内筒基本一样。

    引信是为了保证内筒升到足够高度后爆炸。

    启爆药负责起爆,均匀引燃其他部位。

    火药负责炸开内筒,点燃光珠,并把光珠推到指定的空间位置。

    光珠是我们看到的烟花效果的主要产生部分,不同的光珠材质和摆放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关于光珠的颜色,就是化学里面大名鼎鼎的焰色反应,之前有这么个速记词:钠黄钾紫钙砖红,镁白铝白铁金黄,蓝铅绿钡铜蓝绿。当然,还有一个不常讲的,但是很重要,锶是血红色。

    再说空间位置。由于光珠在火药中埋放位置的不同,爆炸后推离的空间距离也就不同,所以在光珠点燃后,就能明显的看到造型了。不同的颜色加上不同的空间位置,基本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烟花的形状,当然,这里面还有发挥。

    但是做炮弹不用这么复杂,因为炮弹的作用是炸死人,不是给人看什么颜色造型之类的,所以它只需要两个功用,一是升空,二是爆炸。

    所以炮弹最关键的几个部件是火药、引线和外壳,火药分成发动药和开爆药。

    炮弹的打击原理基本上是这样:引线先引燃发动药,发动药燃烧后瞬间产生高压气体,把炮弹送入远程,引线燃烧到开爆药位置的时候,开爆药燃烧炸开弹体,形成爆炸效果。

    当然,这是最低级的炮弹,是仿照礼花弹制作的炮弹,后世的炮弹比这复杂,但是李寺决定先从最简单的技术做起。

    “老赵,你帮我落实三件事,第一,去浏阳把最好的烟花师傅给我请来,第二,把陈规宣进京,第三,军器监这段时间也要配合我的工作。”

    赵构听说李寺要制作大炮,别说是三件事,三十件事他都会照办。

    李寺描绘的大炮的原理和效果,让赵构心动不已,有了这个大杀器,日后在战场上不知要发挥多大的用处,而且能减少不少伤亡。

    “老李,你放心,我明天就去办!”

    要说礼花弹的原理,李寺也是门清,但是说到具体制作,当然还得是烟花产地浏阳的老师傅最拿手,他们可以搞清楚每种原材料的组成。

    火药是唐代孙思邈之类的道士发明,最早记载于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磺法”。

    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火药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动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这里所说的,就是、之类。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引线点燃后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

    但是这些武器还和大炮有很大的区别,火药的主要作用还是制作烟花爆竹。

    火药做爆竹有很悠久的历史,从孙思邈收了一个徒弟开始。

    孙思邈晚年四处游历,来到了浏阳,隐居在一处山洞,平常采些草药,与人治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一天他前往浏阳大瑶九华山采药时,不慎坠落山下负伤。当时年仅18岁的李畋正好从此经过,就将昏迷中的孙思邈背到家中救治并悉心照料,孙思邈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很是感激,便收他做了徒弟。

    孙思邈将火药的制作方法教给了李畋,而李畋用火药首先发明了“爆竹”,就是把火药装进小竹筒,然后引爆,发出巨大的声响。

    这最早的爆竹虽然声音很大,但是也很危险,后来李畋就尝试用纸筒,没想到试验成功了,制作成了传统意义的纸筒爆竹。

    贞观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40年春天,近20天持续高温,很不寻常。

    京城长安,陆续出现了几例皮肤瘙痒、头痛发热、呼吸难为的病例,继而暴病身亡。

    随着病例的愈增,长安一时人心惶惶。京城医馆人满为患。朝廷调查,此为山魈厉鬼作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瘴气侵扰,导致瘟疫流行。太宗皇帝寝食难安。

    再这样下去,长安城将会变成一座空城。朝廷当机立断,作出了一个英明且艰难的决定:封城!

    于是到处张贴告示:各家各户均不得外出,百姓不准来往接触。宫中太医、民间医者全力以赴治病救人。但病号太多,任务异常艰巨,收效甚微。

    大臣魏征,向皇帝谏言需在各郡府张榜寻求驱魈高人。

    皇榜相继挂到了各个州府县城,孙思邈有一日进浏阳城卖药,刚好看到了皇榜,于是就揭了下来。

    回到山洞后,孙思邈对李畋说:“我徒听命,你我师徒一场,今日缘分已尽,你速速拿着这个进京吧。”

    他手里拿的正是李世民发布的皇榜。

    可李畋与孙思邈相处日久,日久生情,他痛哭流涕道:“师父,徒儿不要离开师父,师父,你不要丢下徒儿不管啊……”

    可孙思邈心意已决,修行之人岂能为情感所束缚,他把皇榜往李畋身上一推,说道:“李畋,人各有命,此番进京,是你天命所归,去吧。”

    李畋没有办法,只好接过皇榜,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孙思邈,火速进京了。

    李畋动身赶往长安的期间,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染上了瘟疫。

    到达京城,李畋先从皇宫开始驱魈。命所有人打开门窗,用布浸水后,掩其口鼻而出。户外,李畋点燃了爆竹。爆竹炸裂时,沉闷已久的皇宫,被惊天的声响打破,天地之间,乾坤朗朗。

    烟雾飘散,阳气升腾,弥漫在整个皇宫。

    当烟雾散尽,摘下掩鼻布条,到处是硝磺的芳香,顿觉呼吸顺畅。每天三次的爆竹燃放,宫中邪气全无。三天之后,所有感染的人竟不治痊愈。朝廷一片欢呼。

    接下来,他将这种方法广泛传播到长安城。一场令人惶恐不安的瘟疫,就这样被李畋解决了。

    太宗皇帝龙颜大悦,对李畋赏赐重金。李畋不受,他对天子说:以草民小技,换得国泰民安,此足矣,不敢独受赏禄,愿将此赏分与天下人。

    皇帝深受感动,立刻下诏,封李畋为“爆竹祖师”,并将李畋的赏金分发给了浏阳的穷苦百姓。

    而李畋回到了浏阳后,就在浏阳教授浏阳和附近江西的几个乡镇人民制作爆竹烟花,逐渐形成了以浏阳为中心的花炮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