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47章 机遇
    他凭借俊郎的帅哥形象,加上声音洪亮嗓门大的优点,很快得到了地方长官太守大人的赏识。太守大人不但让他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而且公费派遣他到卢植门下深造进修。

    教授卢植,研究的是儒学,刘备和他的同学,自然跟着学习的也是儒学。

    东汉末年,儒家教学一般是采用儒学“五经”(《毛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当时还没有“四书”之称)等著作作为教材。因此,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学习的主要课程就是这些。

    儒学经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取得正统地位。儒学的精髓,也被董仲舒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后世的儒学讲授,多采用这一思想。

    在卢植教授的传授下,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刘备,从他日后的作为来看,完全符合儒家的标准。

    此外,身教甚于言教,卢植教授一身正气、忠心为国的为人处事风格,对刘备等人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同学当中,刘备和公孙瓒非常合得来,称兄道弟,关系好得不亦乐乎。这也是刘备上大学期间的又一收获。后来他能在乱世中混出头来,得到了公孙瓒师兄的不少帮助。

    可能是受到公孙瓒师兄的影响,草根出身的刘备,也喜欢上了当时贵族子弟才能享受的娱乐活动——喜狗马(打猎)、音乐、美衣服。

    这透露出刘备是一个很能合群的人。在贵族子弟成群的大学,他没有顾影自怜、自卑自弃,而是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打成一片。

    小时候能不能合群,是一个人长大后能不能当带头大哥的重要标志。一个小时候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长大后往往会成为一个孤僻偏激心理不成熟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人生道路远远比同龄人曲折艰难,卖过草鞋,上过大学,刘备的身心还是健康发展的,没有走向偏激不合群的地步。

    刘备读大学的时间很短暂。

    当时的私人教学,没有固定的学制。卢植当教授也只是兼职,不是像孔夫子一样专职搞教育。

    卢植教授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做国家干部,东汉政府哪里需要他,就会派他去哪里。毕竟他还不到不惑之年,正是为国家出力的大好年华。

    卢植同志养病期间当兼职教授,过了差不多两年,东汉政府需要他了——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了,需要一个恩威卓著又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去处理。

    这样的人才很难得。

    卢植正是这样难得的人才。接到政府的通知后,卢植收拾行装,准备远赴庐江去做太守。

    于是,刘备同学的大学时光也宣告结束了。算起来,还不到两年时间,比现在的研究生学制还短。

    离别的时刻,黯然神伤。当然最伤心的是刘备同学。

    教授卢植,踌躇满志,目的地很明确——庐江,在他辉煌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师兄公孙瓒,泰然处之,目的地很明确——辽西,在很有前途的公务员队伍中继续打拼。

    学生刘备,迷茫无奈,目的地没得选——回家,下一步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毕业即失业        确切点说,大学毕业的刘备同学,遭遇了与今天许多大学毕业生同样的问题——毕业即失业。

    辛辛苦苦读大学,花了大把的钞票,费了不少的青春,毕业之后却依旧找不到工作。

    从那里来,就回到那里去;有什么起点,就有什么终点。

    草根出身就永远只是个草根。

    看起来这像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轮回。

    不是不懂得努力,不是没有去奋斗,只是努力过,奋斗过,一切的一切都是白搭。

    放在任何时代,这都是一个让人非常郁闷的问题。

    刚刚大学毕业的刘备就非常郁闷。

    虽然读大学并不是没有收获——良师的朝夕教诲,潜移默化的成长,都让人终生收益,但这些不是此时的刘备想要的。

    大学毕业的刘备需要的是一份能实现抱负的工作——进入政府做公务员。儒家推崇“学而优则仕”,这是所有儒家学子的梦想。虽然出仕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却是可以实现抱负的手段。正如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只有吃饭才能活着。

    刘备想要的,却得不到。

    郁闷的刘备,面临着一个抉择:要不要回到集贸市场,重操那一份没有前途的旧业。

    大学毕业再去卖草鞋,这比皇族出身卖草鞋,更具有新闻价值。当时的新闻事业如果有今天这么发达,恐怕已经抄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了。

    因为在东汉末年,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已经多得如同天上的星星数不清,而能上大学的人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几颗。

    能在卢植这样级别的超级教授门下学习两年,就更加难得。

    在卢植教授的门下学习两年,毕业后还要继续卖草鞋,这就不是难得了,而是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难度系数,远远高于今天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

    刘备不打算创造这个高难度的奇迹。

    每一个男人都想有所作为。

    何况刘备还是有着皇族身份的男人,更何况他的心中已经隐隐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很明显,继续卖草鞋实现不了心中的抱负。

    刘备很郁闷,很无奈,即使有着皇族的身份,即使上了两年大学,他依旧找不到通往理想的道路,甚至连生计都没有着落。

    与今天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同学一样,这时候的刘备也会失落,也会迷茫,待在家里发呆,思索着自己的出路。

    不从郁闷中走出去,就会一直郁闷。不从迷茫中走出去,就会永远迷茫。

    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终究走出了郁闷和迷茫,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时间有多长。

    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依然要满怀信心地走出去寻找。

    因为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希望。

    在涿郡城做生意的人很多,其中有两个中山商人叫张世平和苏双,他们做的生意不是一般的生意——贩马。

    当时的马就是今天的车,贵族官僚出行不是骑马就是坐马车。在战争时期,马的作用就更大了,是重要的战争物资,当时的骑兵绝对是现在的摩托化部队。

    所以能做贩马生意的人,等于经营今天的汽车行业加军火行业,是地地道道的大商人。

    但生意再大,他们也只是商人而已。

    当时社会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做工的不如种地的,种地的不如做官的。而做生意的,连种地、做工的人都不如。

    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概括当时商人的特点比较恰当:穷的只剩下钱了。

    张世平和苏双,就是两个穷的只剩下钱的人。

    有一天,张世平和苏双在城里见到了一个相貌不凡的年轻人:手很长,双手下垂能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能看到自己的耳朵(这个有点离谱);身高七尺五寸,大约是今天的1米75。

    大家都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刘备。

    张、苏二人见到刘备的时候很吃惊(可以理解)。

    片刻之后,他们更吃惊——刘备语气平静、不容质疑地说出自己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

    吃惊之余,张、苏二人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意。

    刘备也知道了张、苏二人的商人身份,但他并没有对二人表示一丝的轻蔑,而是谦和地向二人问好。

    刘备出身下层,又摆过地摊做过小商贩,因此他对下层人民没有偏见,对大商人更没有偏见。这一良好习惯他一直保持了下来,对他日后的成长有不少帮助。

    一个尊重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一个尊重商人的皇族,会受到商人加倍的尊重。

    萍水相逢即有缘。何况遇到的是一个相貌不凡(当时的人们很看重这一点)、人格魅力挡不住的皇族,张、苏二人被雷到了。

    张、苏二人被雷到之后的反应,是迫切想与这个年轻人做进一步的交流,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地点一般安排在酒桌饭局。

    随着双方相互了解的加深,张、苏二人发现刘备很不平凡,出身皇族,卖过草鞋,上过大学,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他缺少的只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