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56章 刚正
    不为别的,只因他是公孙瓒,重情重义的公孙瓒。而重情重义往往意味着快意恩仇,意气用事。忍了那么久,只有杀了刘虞,才能出尽心中的恶气。

    此时,由于董卓被王允、吕布等人干掉了,为体现普天同庆皆大欢喜,中央政府派了一个叫段训的使者来幽州给刘虞和公孙瓒加官晋爵,让他们也欢喜欢喜。

    不过欢喜的只有公孙瓒一个。他以刘虞想当皇帝大逆不道的理由,胁迫段训杀死了刘虞。动手之前,他还把刘虞玩了一把,说你要是真命天子,老天爷就应该下雨救你这个儿子;既然不下雨,就只能说明你该死。

    从此,公孙瓒独霸幽州,看起来无比强大。

    其实,公孙瓒杀死刘虞的时刻就注定了他必将失败的命运。

    看起来赢了,实际上却是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因为他彻底输掉了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公孙瓒很快就尝到了失道寡助的滋味。不只是刘虞的许多部下如鲜于辅、阎柔等人纷纷联合袁绍进攻他,更重要的是他的许多部下也离心离德,纷纷离去。

    这其中包括两个人,一个是赵云,一个就是刘备。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他来公孙瓒手下参加工作的时间,与刘备差不多。

    此时,袁绍已经从韩馥手中接过了冀州牧的大印。常山隶属冀州管辖,按理说应该站到袁绍那边去,但常山的士民却推举赵云率领本地乡勇前去帮助公孙瓒。

    因此公孙瓒见到赵云非常高兴,带着几分得意的口气说道:“听说你们冀州的人民都想投靠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他想要的答案,是将军你英明盖世、是正义的一面旗帜、比袁绍那家伙强得不是一星半点之类的奉承话。

    可赵云让他扫兴了。赵云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们还搞不清楚究竟谁是谁非。为解救百姓的倒悬之苦,家乡父老经过商议,决定追随仁政,并不是觉得你比袁绍强啊。”(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几句话透露出了乱世之中人们对仁政的渴望,以及赵云希望追随明主的心情。

    赵云投效公孙瓒期间,被分配的工作是带领骑兵随同刘备作战。

    刘备和赵云成了同事,自然免不了有许多往来。时间一久,这两个大男人竟然惺惺相惜,成了知音。

    公孙瓒杀死刘虞之后,臭名远扬。赵云终于发现上当受骗了,来投奔的不是仁政更不是明主,而是暴政加昏君。

    于是,赵云借着哥哥去世的机会,向公孙瓒请假回家一段时间。孝道是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公孙瓒没有不准的理由。

    作为赵云的知音,刘备明白赵云为什么要走,也知道他不是请假一段时间,而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刘备送别赵云的时候,两个大男人互相拉着手,依依不舍。

    刘备知道赵云的心思,赵云也知道刘备的心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分别的时刻,赵云对刘备许下承诺:“终不背德也。”

    放心吧,终有一天,我会追随你的。

    赵云挥一挥衣袖走了,刘备却没有那么洒脱。

    因为刘备是带头大哥。作为带头大哥就要为兄弟们的吃饭问题操心,不能带着兄弟们饿肚子。你甩手走了兄弟们怎么办?

    再者说来,出生入死混了这么久,才混上了这个平原相,要是甩手不干了,多年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

    刘备注定不能甩手不干,而只能找机会跳槽。

    跳槽离开以前的同学兼现在的老板公孙瓒,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似乎是有一点,不过仅仅是一点而已。

    是的,他曾经帮助过我,提拨过我,但我也给他出力为他分忧,他发薪水我干活,互不相欠。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之间的分歧已经越来越大。最重要的是,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我不能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

    因为我还有自己的理想。

    该选择的时候要选择,该离开的时候要离开。

    欲伸大义于天下,就不能拘泥于小义。

    出名要趁早

    拿定了跳槽的主意之后,刘备开始留意外边的机会。

    不久,一个举世名高的人——孔融向刘备求救。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的名气不是一般的大,别说当时,即便是现在,我们听到这个名字照样是如雷贯耳。

    实在太有名了。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的一个小小故事。

    那时,孔融才四岁(一说是七岁),不过是我们上幼儿园的年纪。

    出名要趁早。孔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佳诠释。

    孔融让梨只是个开始,此后他的传奇经历才刚刚开始。

    孔融在十岁时的一件事,真正让他名扬天下。

    这一年,孔融跟着他爹来到了京城洛阳。李膺身价很高,不随便接客,能见到他的只有两种人:当世名人或世交之家。

    十岁的小朋友孔融却想见见李膺。他跑到李膺家的大门口,说是李大人世交之家的子弟求见,便进去见到了李膺。

    李膺虽然收到了孔融的名片,又见到了孔融本人,可是上看下看不认识这个小屁孩,左思右想不记得与孔家是世交,就问孔融所谓世交之家的缘故。

    孔融脑筋一转别出心裁地答道:我祖上是孔子(这是真的),你祖上是老子(老子也姓李,但李膺未必是老子后代),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样说来我们两家很多代以前就是世交了。

    这个回答,最令人称奇的不是孔融头脑灵活思维奇特,以玩太极的方式回答了问题,真正的厉害之处是搬出了祖宗——既亮明了自己的身世,又捧高了李膺的身份。

    因此,李膺听后非常高兴,满座的宾客也都惊叹不已,都说这个小孩真是了不起。

    故事并没有结束。此时,来了另一个高官——太中大夫陈炜,他听说孔融的回答之后,对这个有钻空子拍马屁之嫌的小屁孩有点厌恶,对孔融说道:“别看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很可能是个傻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话音未落地,孔融针锋相对地回敬一句:“按您这么说,您小时侯一定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说得陈炜大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说得满座客人开怀大笑,心服口服。

    李膺也很开心,大笑着做出一个著名的人才论断:孔融长大“必为伟器”

    李膺没有看错,孔融长大后的确成为一代名儒,文章宗师,而且忠于汉室,刚正不阿。

    后世流传的关于孔融的趣闻典故还有很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孔融对曹操的很多行为不满,就隔三差五地骂曹操一顿,而且还骂得十分艺术十分高雅十分有水平,基本都是将历史典故翻陈出新,绝对不带一个脏字。更绝的是曹操读书不算少,有时候被骂了仍然听不懂。

    比如,曹操打败袁绍后,儿子曹丕贪恋美色,夺了袁绍儿子袁熙的老婆甄氏当小妾。孔融知道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武王伐纣成功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当小妾(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也算是博学多才饱览群书,可压根儿没听过这事,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孤陋寡闻没见识,就特意请教孔融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孔融回答说,以你的儿子曹丕强娶甄氏这件事来看,也就差求不多(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是“想当然”典故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