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79章 虎豹骑
    刘备当然明白一旦曹军赶到败局无可挽回,但他更明白人心的重要。

    十多万百姓背井离乡,随我前进,我就这样抛弃他们?

    不,绝不!

    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自从起兵以来二十四年,我败多胜少,事业却一点一点发展,理想却一步一步接近,能够得来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某一场战役的胜利,靠的是人心和道义。

    正因为人心和道义,十多万百姓才一心追随我前进。如果在危难关头置百姓于不顾,今后将何以立足?

    只要得到人心立足道义,仗打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队伍打没了还可以从零再拉。

    失去人心,背弃道义,才是彻底的失败,意味着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全部付之东流,更意味着自己一生坚持的信念原来一直错了。

    人,尤其是伟人,是靠信念活着的。丢失信念,是他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何况刘备根据正常的行军速度,认为曹军追上自己的可能性很小。

    于是,面对部下的建议,刘备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危难之际见真情,这句话表露了刘备的真实心境,感动了当时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也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看到这句话的人。

    一百多年后,晋人习凿齿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深深地感动,并写下了著名的评论: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在习凿齿看来,刘备如此重情重义,信义昭著,必然深得人心,日后终成大业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的确,这样的一个人不得民心,谁能得民心?这样一个人不成功,谁又能成功?

    刘备,即将走出人生的低谷,大踏步走上成功之路。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接受一次极为残酷的考验。

    因为他即将遭遇一支天下无双的军队。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支军队,那么就是——恐怖!

    恐怖的虎豹骑(一)

    这支军队的名字叫作虎豹骑。

    它是曹操手中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三国志》惜墨如金,尤其不注重战争描写,其他兵种能在正文甚至裴松之的注文中出现一次,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可以称的上是精锐,比如陶谦的丹阳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高顺的陷阵营等等。但虎豹骑仅在《三国志》正文中就出现了三次,可见是精锐中的精锐。

    有关虎豹骑的史料记载非常缺少,《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沈的《魏书》记载:(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由此可见,虎豹骑的士兵是实实在在的百里挑一,其他军队中带领百人(一个连队)的头目,在虎豹骑中只能充当一名普通士兵。

    悲哀吗?不,一点也不悲哀,相反是无尚的光荣。因为你加入的是一支天下无双的常胜铁军!

    虎豹骑不只是精锐王牌,还是曹操的亲兵。史料记载虎豹骑的统领前后有曹纯、曹休、曹真三人——都是曹操非常重视的曹氏将领。其中曹休“使领虎豹骑宿卫”,可见曹操将这支部队当作禁卫军,那是相当的信任。

    比较有趣的是,在曹纯去世后,选拔新任虎豹骑统领时,曹操说道:“曹纯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一时之间选不出第二个。我看还是由我本人担任虎豹骑统领吧。”(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于是曹操亲自上马,兼任虎豹骑统领。可见曹操对虎豹骑是何等重视!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取代战车以后,就成为新兴的摩托化部队,可以说是今天的主战坦克。鉴于当时的战争,陆战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拥有一支精锐骑兵,是每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的梦想。后世的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大陆,正是依靠精锐骑兵。

    组建骑兵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大批优良的战马,而战马在乱世中无比金贵。官渡之战前,战马正是曹操迫切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这也没办法,曹操起家的地盘是河南、山东一带,这个地方只能长庄稼,不长骏马。

    借问骏马何处有?曹操惆怅望北方。

    在河北经营多年的袁绍,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关系搞得很好,弄点马匹回来不算太难,他手中握有不少让曹操羡慕不已垂涎三尺的骑兵。

    官渡之战后,曹操将袁绍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杀,而袁绍的一万多匹战马却是高高兴兴照单全收。

    曹操正是利用这些马匹,组建起威震三国的虎豹骑。

    虎豹骑的数量不会太多,大约在五六千到一万之间。兵贵精而不贵多,善于用兵的曹操深谙此道。何况组建和维持这样一支精锐部队的经费是非常高昂的,即使曹操想扩大数量,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否则也没必要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了)。

    从虎豹骑横空出世的那天起,这支军队就与“百战百胜”几个字画上了等号。建安九年,曹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破斩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曹纯率领虎豹骑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后来,在渭水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仍然是虎豹骑;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虎豹骑同样在阵前立下赫赫战功。这些战役,都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硬战。

    总而言之,虎豹骑的战斗力极其剽悍,是名副其实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曹操正是挥着这把利剑,方才纵横天下,统一北方,奠定曹魏霸业。

    虎豹骑能够发挥出如此恐怖的战斗威力,是与身上的一件小小的装备分不开的。

    这件小小的装备虽然不起眼,却在骑兵发展史甚至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件装备就是——马镫。

    关于马镫(双马镫)对骑兵的影响,及其发明的时间,说起来至少可以争论几天几夜。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根据几何原理,三角形最具稳固性。骑马也是如此,骑马者只有借助马鞍(高桥马鞍)和马镫,臀部支撑于马鞍上,双脚支撑于马镫上,构成三个支撑点,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才能达到人马合一的效果,在马匹急速奔驰的时候轻易不会掉下来,在战斗中也更能保持身体的灵活性与挥动兵器的力量。

    在马鞍和马镫发明之前,骑着近似于光身子的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尝试)。这是骑兵出现之前,人们为什么用马来拉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的一大原因。但战车比起骑兵,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大的弱点是对地形要求很高,地形不平坦不行,有条小河小沟也不行。在战车时代,双方打仗一般要提前选择一个平原地形,然后才能开战。打着打着,不小心车轮子一损坏(一般是木质的),那就完蛋了,等着当俘虏吧——春秋时代N个国君就是这样当了俘虏,你说冤不冤?

    战国中期,赵国武灵王赵雍,从北方匈奴人那里学会骑马作战,并加以推行,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此后,中原各国纷纷效仿,骑兵逐渐兴盛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骑射”两个字。这表明当时的骑兵,绝对不是今天反映春秋战国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骑上战马挥动大刀长枪往来冲突的景象,而是骑马射箭(甚至下马射箭),只能算是轻骑兵。

    这正是因为马鞍与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这时候的骑兵,主要是利用马的快捷优势,进行一些侦察、骚扰、包抄、偷袭和追击的任务,配合步兵军团进行战斗,骑兵单独对步兵作战并不具备优势。秦始皇兵马俑中,骑兵的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在远离主阵的侧翼,就是明证。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其他马具齐备,惟独缺少高桥马鞍与马镫。

    据考古研究,在发现的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如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

    我们知道,艺术品的产生必然滞后于实物的出现,再加上艺术品保存至今的概率差不多与中彩票一样小,因此可以断定,最晚在东汉后期,高桥马鞍就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