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武侠修真 > 武侠:我成了一代厨王 > 第三百六十七章 输与赢的疑惑
    话音一落,李信跟红娘子的脸同时变成了紫色,这种话题他们俩打死也不敢说啊!要知道,他们两人的行为没有经过三媒六聘,也没有办理什么世俗认可的手续,直接在牢房里靠绳子、铁链之类的玩意儿,用“艾斯爱慕”的手段完成了亲密接触,完全不合礼法。而这个时代称呼不合礼法的结合叫做……“野合”……

    婚姻,有世俗的,有法律的。

    古人成婚,虽然也要到衙门报备,可首先要取得世俗认可才行,或者说,只要世俗认可的,官方就没有权力否决。这是封建秩序中“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每每谈及这个,可在世俗方面,只要不悖逆朝廷,那么“家法”也就是“宗法”。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主要基础是“宗族关系”,靠的是封建家族来支撑国家,除非改变这种统治秩序,否则无法改变这种观念。

    而现代人成婚,只要“国法”认可的合法婚姻,“家法”就没有权力阻挠和干涉。换句话说,现代人结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其他的一概不要管,只要去民政局交几十块钱拍个照片,你就能让某女士变成某太太,而且是受法律保护的。当然,理论上是这么说的。

    李信和红娘子的脸色之所以发紫,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野合”的基础上的。不受宗法和家法的保护,更不受官方法律的保护:废话么,都反出大明朝了,难道还靠大明律法来保护自己的婚姻?

    自从在牢房里那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圈圈叉叉之后,双方都要求对方为这次“意外”负责。不过有别于狗血言情剧的是,红娘子从来没有认为春风一度之后“我就是你的人”,相反,她认为春风一度之后“你就是我的人”。所以,她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语气告诉李信:你丫回去赶快说清楚,把咱俩的事儿给办了,否则的话,姑奶奶自然有办法让你知道菊花为什么这样红。

    出于传统的认识,李信自己也觉得自己确实应该负起这么一点责任,同样也出于男人的本能,同意了红娘子的请求。可答应归答应,回去之后李信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比较好过的一关是老婆关。毕竟这个时代挑选老婆还是要以“德”为先,作为书香门第的儿媳,李信的老婆自然都懂,何况这个未曾谋面的女人虽然搅和进了他们的夫妻生活,可好歹也是为了自己丈夫造了反,还把丈夫从死囚牢里救出来了。说句不好听的,这个女人还间接救了自己一家子的命,因为谋逆是要族诛的,作为李信的老婆,等李信的案子被彻底定性之后,肯定脱不了干系。

    女人的出发点与男人不同。李信的老婆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忠君不是爱国,也不是争风吃醋,她首先考虑到的是保全自己的丈夫,再保全自己的家庭,然后才是等一切问题稳定下来之后多争取自己的丈夫留宿,让自己为丈夫生下一个嫡出的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其他的就算了。

    但李信还得过自己的父亲关。

    李老爷子是阉党。但士人有士人的逻辑,他们可以在失势之后继续跟东林死磕,但他们绝不会“投贼”,这是正朔问题,是大义问题。除非红娘子能表现出与反贼不同的方面,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已经攻下的州县治理妥帖,好歹像个“反王”,或者干脆得到百姓们的认可而称帝……让红娘子称帝,这根本不可能。所以,李老爷子坚决反对这场婚姻。他怕一旦反贼被扑灭之后,国史“列传”之中,已经进不了“诤臣传”的自己会从阉党的“佞臣传”被挪进反贼的“列寇传”,这脸面就丢得不能再丢了。

    李信是个重诺守信的人,态度也比较坚决。脾气上来的老爷子态度更坚决,对付儿子的手段也相当之多,诸如绝粒、上吊、投井、逐出宗谱等等挨个儿使了一遍,不过似乎、可能、或者、也许、大概老爷子没舍得就这么死抑或老天爷没打算收他,所以顽强地活到现在,但李信的心里依然很不好受。

    前田桃一提到这个话题上,李信和红娘子都受不住了,不是怕牢房里的春情丢人,而是家庭的人民内部矛盾实在难以启齿,因为“子不言父母之过”是孝道之一,即便父母有错,也须得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机下,低声、委婉地提及或规劝,而不是在背后吐槽。犹豫了一会儿,李信艰难道:“此事……家父在犹豫……”

    方涛立刻明白了李信的难处,这一点他也能理解。当下笑笑道:“公子无须多虑,事起仓促,令尊大人不过是一下子没转过弯来,公子若是能够一展长才助尊夫人打理好部众,待势成,令尊自然不会再拒绝。”

    李信苦笑更甚:“将军!说起来容易啊,灾民虽然聚集起来了,阵列不会,娘子虽然颇有拳脚,可却不会带兵;李某虽然读过几年书,却从未经历军旅,如何能把这些治理好?”

    前田桃的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什么?没搞错吧?你不会带兵?”

    李信奇怪地说道:“李某自幼只会读典籍,怎么可能会带兵!就算要会,也得先行到军中做几年幕僚之后才能有经验吧?”李信说到这儿的时候,红娘子似乎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手肘顶了顶李信小声提醒道:“方将军带过兵,对手还是鞑子,相公不懂行军,何不向方将军讨教一二?”李信恍然,连忙拱手道:“还请方将军不吝赐教才是!”

    方涛愣了一下,有些尴尬道:“两位,明面上好歹我也是官军,让我教你们造反?”

    李信有些尴尬道:“将军说差了,造反断然不敢的,只希望保命而已!在下就算再不明白事理也是知道的,行军打仗,要粮秣,要军饷,如今这局面,在下就算有只通天手也搞不来军粮军饷啊!至于行伍、训练,在下更是一窍不通,如何造反?”

    方涛耸耸肩膀道:“你以为我刚带兵的时候情况就比你好了?你好歹还是个举人,我刚入行伍的时候直接就是个厨子!本来还以为跟着阿姐做个火头军就算了,没想到阿姐直接让我带兵,带的还是四散的溃兵!可最后还不是照样一路走过来了?训练,不在乎你手下有多能打,而是在于令行禁止整齐划一。这个兵法上有的……至于谋不谋的,真心话说一句,这得看战场是什么地儿,只要你事先自己跑一趟战场,察看地形之后,有些好主意自然就冒出来了。”

    李信顿悟,拱手道:“在下明白了!”旋即又有些疑惑道:“可是行军战阵之中多为仓促交战,哪来如此多功夫勘察地形?”

    方涛不以为然道:“遭遇归遭遇。打仗有两种,一种是取胜不断,最后却输了,一种是一直在输,最后却赢了,你要拎得清……”

    红娘子不信了,瞪大眼睛道:“还有这种事?一直打赢,怎么就会输?”

    方涛叹息一声,微微摇头道:“就说年底鞑子南下那一场吧!我跟阿姐兵分两路,阿姐的战果最大,撵着岳托跑,我嘛,跟孙阁老一起在高阳城下绊住多尔衮旬月……可惜大明还是败了……”

    李信咀嚼了方涛前后的话语之后立刻来了精神,斟酌一番之后问道:“何解?”

    方涛仔细斟酌之后道:“楚汉之争,刘邦百败而一胜,却因此一胜而得天下;项羽百胜而一败,却因此一败而失天下。为何?”

    李信愣了一下,仔细一想,对啊!刘邦跟项羽掐架基本都是输多,别说赢了,连平局都不多,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把项羽给逼死了呢?要分析原因李信也会,读书的时候八股、策论没少写过,引经据典的时候楚汉相争也是常用的“素材”,不过说来说去都是从“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入手,深入一点儿的也就说说两人的性格差异,比如项羽刚愎自用等等。可当方涛把这一切上升到战斗层面的时候,思考的角度立刻发生了变化。

    “莫不是刘邦礼贤下士,麾下善战之士极多?”犹豫了一下,李信试探地问道。在他的潜意识中,“士”应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