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吾彻底懵了。

    我们这老皇帝怎么不按套路出牌了?

    今天是怎么了?

    他诧异的抬起头,看了一眼御桌前的朱元璋。

    只见朱元璋朝着陈迪骂道:“陈迪,咱问你,你知道为啥这占城国的国君要找咱册封么?”

    陈迪被朱元璋刚才突如其来的怒骂给脑袋弄蒙了,但是他毕竟也是堂堂礼部尚书,正二品的官,一下子反应了过来。

    “回陛下,这是因为占城国国君仰慕咱大明繁华,并且因为北面安南国对其虎视眈眈,也希望通过咱大明的册封,能够震慑住安南国的野心。”

    陈迪这番话说出来,整个人都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冷笑道:“好你个陈迪,你作为堂堂礼部尚书,这占城国使节是什么目的都不知道,你这礼部尚书是怎么当的。”

    “咱告诉你是怎么回事,这占城国的国君阁胜,是篡位上来的,阁胜篡位,占城国大将军阿答不服,因此阁胜就希望借助咱大明的威名,来替他这个乱臣贼子正名,懂了么!”

    朱元璋这番话说下来,包括刘三吾在内,三人都内心震惊不已。

    如果真是如同朱元璋说的,那刚才自己的这番喝彩,那就真的是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这乱臣贼子借助大明的威名,这可是有损大明天威的!

    刘三吾连忙说道:“陛下,臣愚钝,不明白这占城国使节的卑鄙心里,还请陛下赎罪,既然占城国使节是包藏着如此心态,那咱大明自然不能如期所愿,臣建议,立即驱逐占城国使节离开大明,以震慑这些番邦蛮夷的侥幸心理!”

    陈迪也赶紧跟着说道:“臣也认为刘大人所言极是,这些宵小之辈还妄想获得天恩福泽,简直是痴心妄想。”

    哪知朱元璋却摆了摆手说道:“驱逐出去大可不必,虽然这阁胜是篡位,但是咱也知道这占城国前国君没有儿子,阁胜也是占城国驸马,而这大将军阿答也是占城国驸马,只能说是两个驸马爷在争夺王位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这占城国想要拿到咱的册封,就拿区区那点朝贡来换取,也未免太小瞧咱的这册封诏书了吧。”

    说到这,朱元璋朝着陈迪吩咐道:“你去问问那占城国使节,就说咱说,册封诏书代表的是大明对番邦的天恩,仅仅是这点朝贡想拿到咱的册封诏书,未免也太异想天开了。”

    “叫他们在好好想想,多拿出点诚意过来,还有,问下他们,他们那里的水稻是不是一年可以收成三次。”

    “是,臣立即去办。”

    陈迪连忙应允了下来。

    朱元璋想了想,继续吩咐道:“陈迪,你作为礼部尚书,要多了解这些番邦情况,别以为那些地方是穷疙瘩,咱可是听说,这占城,包括吕宋那都是富得流油的地方,你既然身为礼部尚书,就要多多替咱大明了解下周边的情况,别总像个冤大头一样,被这群番邦给宰了。”

    “是,臣今后一定多加小心。”

    陈迪心中嘀咕着,这些番邦难道比咱大明还要有钱么?

    而刘三吾则是心中一阵惊讶,这小小的占城国的情况,怎么咱老皇帝居然都如此清楚。

    刘三吾还在思索着,而赵勉以及先一步开口说道:“陛下明察秋毫,就连小小番邦的心思都能了解的如此清楚,陛下真乃圣贤之君。”

    哪知朱元璋却回道:“这不是咱发现的,是咱大孙子知道的,和咱没关系。”

    大孙?

    刘三吾等人一下子捕捉到了关键词,大孙,那,那不就是朱允炆么!

    莫非陛下想......

    这些人还在疯狂脑补,而这时,朱元璋已经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探讨了。

    朱元璋朝着刘三吾说道:“刘三吾,你可别小瞧了这群番邦,待会你可以和陈迪一起去鸿胪寺问问,你就会知道,这占城国的粮食有多充足了。”

    不知怎的,朱元璋越发觉得朱环说的那番话是对的了,这些番邦绝对没有他们自己说的那么贫穷。

    刘三吾等人带着疑惑下去了,在离开皇城后,刘三吾朝着同样一脸震惊的赵勉说道:“这陛下看来对下一任太子心里有想法了,咱们......。”

    赵勉轻哼一声,示意跟在身后的陈迪,叫刘三吾暂时先别讨论这事情。

    陈迪感受着着越发酷暑的天气,心里一阵烦闷,他脑海里还是朱元璋对他的敲打,于是他朝着刘三吾等人说道:“不知道咱这老皇帝心里打着什么算盘,想要那边多少朝贡,他也没说清楚,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说着,陈迪求助似的看着刘三吾等人,想从他们嘴里得到答案。

    可是这刘三吾也不是傻子,这话可不能随便说,万一没能揣测到圣意,还在皇上面前落下个不好。

    于是,刘三吾叹了口气道:“陛下心中如何想,我们哪里会知道,你还是先去见见那占城国使节吧,别下次陛下问起来,你又什么都不知道,那你这头上的这顶官帽,可就要到头罗。”

    ......

    随着六月的深入,这夏日的酷暑也渐渐进入佳境。

    民间也慢慢的从对太子薨逝的哀思中走了出来,街上的商铺人流也日渐多了起来。

    毕竟,百姓的日子需要自己过,这柴米油盐必须要通过劳动才能得来的。

    而且老皇帝也不希望百姓因为太子薨逝而影响到生活,因此应天府多次下令,要民间生活照旧。

    所以随着这天气越来越热,这大明京城的街道又热闹了起来。

    这几天,朱环的酒馆可以说是日日爆满,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朱环这大明洋河,已经在插柳巷打出名气来了。

    当然,这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这大明洋河是白酒,这制作成本本来也比黄酒低,同样的粮食,这白酒出酒率是高于黄酒的。

    因此,朱环的这大明洋河售价没有普通黄酒高,加上度数高,口感柔和,香味浓郁,自然是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了。

    以至于,朱环连续忙了两天狠的,终于在第三天,上集市招人去了。

    在集市上,朱环召了一对兄妹。

    大哥长得孔武有力,说着一口山东腔,但是会做江淮菜,名叫张铁蛋。

    妹妹长得也很符合中国传统家庭的审美,名叫张菜花。

    朱环便召了这两人来店里,大哥负责在厨房做菜,朱环给他取名叫张旺福。

    又给张菜花安排在店里给顾客上菜,并给她取名张软萌。

    张旺福,张软萌,朱环觉得,这两名字终于能够拿得出手了。

    也就在招来这两人,朱环终于可以坐在前台,安心的当他的老板和掌柜了。

    而他心里,也开始想着自己下一步计划,如何将自己的白酒生意给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