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大明:开局卖烧饼,朱元璋求我当皇帝 > 第二百七十章 此人有气节
    “但是此人虽然心高气傲了些,但是却是个敢于直谏的人吧!”

    朱环脑海中回忆着一些关于解缙的事情,他记得解缙似乎上书过一个《太平十策》。

    这《太平十策》虽然用词犀利,却是将明朝的一些政策的弊端都给写出来了。

    而且不少弊端也是后世明朝灭亡的原因。

    可以说,这个解缙在明初就能够将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些政策的弊端给指出来,仅凭这一点,解缙觉得这个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比如其参井田均田之法,其实就是丈量田亩,防止民间兼并土地,使得官田流失。

    这个方法在百年后的张居正,又会在万历朝时推行,只不过改成了清丈田亩了。

    但是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推行此法时,难度可就比此时推行大很多了。

    张居正终其一生,都没能将田亩清丈完毕。

    还有其兼郡县诸侯之制,其实就是看到了藩王世世代代可以沿袭下去,最终会使得整个大明朝到处是藩王。

    对财政的负担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这个在明初,也就信国公汤和、青田先生刘伯温和解缙三人察觉此事。

    而到明朝中期,宗室的繁冗导致明朝财政紧张,而到那时,这个宗室问题已经成为了禁忌。

    虽然知道宗室问题是个大问题,却没有谁能够在解决他。

    即便隆庆朝的高拱、万历朝的张居正都知道宗室问题,但是却都无力解决,只能在清丈田亩、官吏考核等问题上下功夫。

    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算是暂时缓解了大明的朝政。

    由此可见,这解缙的才华的确是在明初时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于是,朱环便朝着朱元璋说道:“有才华的人,心气高傲一些也是合情合理的吧,好好磨炼下,也还是能够任用的。”

    “哦,这么看来,你对这个解缙还是很看重的?”

    朱元璋诧异的看着朱环,问道。

    “这年头,有才华的人不多,像解缙这种才子,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朱环叹了口气说道:“我泱泱华夏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也是堂堂大国,但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不重视人才。”

    “我们往往更喜欢那些阿谀奉承却没什么本事的人,对于这种真正有才华的人,却总是忽视!”

    “以至于很多有才华的人郁郁不得志,这对国家来说,其实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大孙,你这话说的也有道理,这解缙的确是个人才,只可惜不会做人!”

    “咱皇上也是看到他是个人才,才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要他回家反省,在今年又将其招来了!”

    “而此人却还是这样,你说怎么办,皇上也是念在其有才,才将其发配到海南担任监察御史!”

    “如果此人不削掉其锋芒,不学会做人,就算皇上不介意,这满朝文武可是会集体对付他的。”

    “就拿洪武二十一年来说,此人骂遍六部尚书,当时沈溍可是血书上奏给皇上,若不处理这个解缙,他便在奉天殿以死明志!”

    “你说皇上能怎么办,依照皇上的脾气,这解缙当时就会被赐死,也是看在其有才华,那《太平十策》虽然用词鲁莽,但是却也是针砭时弊!”

    “可以看出其对朝廷的忠心,所以皇上才网开一面的!”

    听到朱元璋对解缙的这番评价,也算是真的了解了解缙的为人。

    比起史书上的记载,通过老爷子的口述,朱环算是知道,这个解缙就是个有才华的莽夫。

    朱元璋见朱环对解缙此人很是看重,便继续说道:“大孙,你要记得,这解缙之所以这样其实就是亮点造成的。”

    “第一就是此人一路太顺了,他从小就被说成是神童,加上年纪轻轻就考上科举,入朝为官,因此才会觉得天上地下他才是最厉害的!”

    “第二,此人缺乏在民间的历练,不明白底层百姓的生活情况,所以总是凭借那些书上的知识就侃侃而谈,纸上谈兵!”

    “不过总得来说,此人还是可堪大用的,咱皇上将其派到海南,让他去那穷乡僻壤去磨炼下,如果性子磨平了,将会是下一任皇上手里的利器!”

    朱元璋心中说道,将会是大孙你的左膀右臂呀!

    “哦,明白了!”

    朱环也明白了为何皇上要这么做了。

    凭借刚才黄老爷子的描叙,朱环也觉得,这番做法也是很对的。

    此时,天色也不早了,朱环便和朱元璋二人从煤炭局离开,在大雪中慢慢走着,朝着大明洋河酒馆走去。

    一路上,虽然此时风很大,但是朱元璋却觉得浑身暖洋洋的。

    他不由的继续赞道:“大孙,你这个暖宝宝真的是太棒了,咱就像是抱着汤婆子一样!”

    说着,他又叹道。

    “只可惜此物制作甚为麻烦,如果能够像这无烟煤一样大规模开采,像你那个水泥一样,批量生产,那么我大明百姓可真的就不需要畏惧寒冬了。”

    “呵呵,所以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嘛!”

    朱环笑着说道。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对,你说的有道理!”

    这是朱元璋第二次听朱环说这句话了,他越发觉得这话有道理。

    比起那些之乎者也,格物致知可是实实在在的对生活的改变。

    两人闲聊着,便走进了大明洋河酒馆。

    今天下大雪,酒馆内的客人并不多,朱元璋便和朱环便随便找了个地方坐着,两人边坐着边闲聊着。

    “大孙,你要记住,相比起一个不听话但是有才华的官员,听话但是才华中庸的官员其实更能对百姓有用。”

    朱元璋朝着朱环解释道;“别看当官是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朝政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民间百姓的事情,就越发简单了。”

    “老百姓就是衣食住行四件事情,为官又不用亲自下地耕田,又不用纺纱织布,咱们要他们在地方为官是为了啥,就是为了贯彻朝廷的旨意,将朝廷下达的旨意办好!”

    “这有啥难的,不需要太有才华的人去做!”

    “有才华的人要听话才能堪以大用,否则就是个刺头,不仅对朝廷没用,说不定还会危害民间!”

    朱环点了点头,说道:“老爷子你这话说得对,咱记下了!”

    “对个屁,就是无能之人的狂吠而已!”

    哪知道朱环话音刚落,在酒馆内,一名正在喝着闷酒的青年人就站了起来,朝着朱环这边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