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大明:开局卖烧饼,朱元璋求我当皇帝 > 第三百五十九章 危险的讯号
    毕农毕竟是老官僚了,考虑问题的方式比起在座的其他人都要高出许多!

    毕农沉思道:“诸位,毕某知道在座诸位不少人和那些农户出身的官员不睦,但是此时显然已经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了。”

    “我不妨直说了,诸位同僚多是支持淮王殿下的,其实毕某亦是如此!”

    “只是毕某年事已高,无论下任陛下是哪位,毕某都是要告老还乡之人!”

    “但是,毕某虽然可能侍奉下任陛下已经无缘,但是毕某毕竟是江南人士,亦是希望下任陛下能够重视江南,不要只是将江南作为财税重地而已!”

    “而如今看来,淮王相比于吴王而言,更是重视江南的,所以老朽虽然年事已高,也愿意出来和诸位一起为淮王谋划一个锦绣前程!”

    毕农此时看来,已然是直接表明了态度,要加入他们江南士族,共同支持淮王了。

    方孝孺等人闻言更是大喜过望!

    自从黄子澄等人被皇上给抄家灭族以后,虽然方孝孺临时挑起重担,但是由于他资历还是尚浅,所以江南士族这些人一度在和淮西这帮人对峙时,落入了下风。

    如今毕农既然原来加入进来了,这如何不让他们欢欣鼓舞!

    这毕农虽然只是个国子监祭酒,但是毕农可是前朝旧臣。

    更是前朝归顺过来的臣子的主心骨。

    这帮前元旧臣归顺过来的,如今可有不少位居高位的,如果毕农能够公开站在淮王这边,那么当今皇上估计也要掂量下,如果强行立其他人为储君。

    那新储君今后能不能立足朝廷,也是个问题了。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江南士族杜撰出来的。

    因为大明立国以后,因为朱元璋的出身,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没啥文化的人。

    所以在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在治国时起用的大多都是前朝的旧臣。

    虽然这元朝是异族政权,但是元朝自忽必烈以后,一向秉持的都是宽松治国。

    这种宽松的环境,对文人是十分友好的。

    毕竟皇帝不管事,那权力可就落入了文臣的手里,因此整个元朝,虽然异族统治,但是却涌现出不少有真才实学的文臣。

    而朱元璋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就一直很卖力的拉拢前元旧臣。

    然而,儒家思想讲的是忠君爱国,不少前元旧臣虽然在朱元璋的逼迫下归顺了大明。

    但是却一直还忠心于前朝。

    最出名的就是一位叫做张昶的文臣,此人最初是前元时期的户部尚书,被朱元璋给俘虏后,归顺了大明。

    然而他虽然归顺了大明,但是只是表面现象,他依旧暗地里和北元政权联系。

    并且还在家中留下“身在江南心系塞北”的词句。

    最终,朱元璋不得不杀了他。

    但是也因此让朱元璋一直很愁,这帮汉人文臣,居然还一直对前元朝廷念念不忘。

    使得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治国之臣来治理新建立的大明。

    直到后来毕农出现,他带着一批元朝旧臣主动归顺过来,做出了表率,朱元璋的这种窘境才得以缓解。

    所以当毕农表示自己站队淮王了,这无疑是代表着前元旧臣那一脉的态度了。

    方孝孺等人心中开心不已,但是这毕农却依旧忧心忡忡的说道。

    “吾虽然一直都置身事外,但是却一直都在关注着朝堂的动向!”

    “吾发现诸位虽然都是我江南之楷模,但是却太过于心高气傲了!”

    “诸位一直都在孤军奋战,却不知道联合其他人等一起为淮王争取利益!”

    “相反,那些淮西勋贵却依靠那吴商,拉拢了不少人等!”

    “这也就是为何吴王地位越来越高,淮王处境越来越尴尬的原因了。”

    这番话,如果是其他人说出来,以方孝孺和农子墨等人的气度,估计就要直接反唇相讥回去了。

    但是由于是毕农说出来的,他们虽然听着也心里不舒服,却也虚心接受了下来。

    方孝孺更是站起来说道:“毕老所言,让方某振聋发聩,如今淮王处境十分尴尬,还请毕老为大业着想,为尔等指点迷津呀!”

    说着,方孝孺深深的朝着毕农行了个礼。

    毕农抚摸着发白的胡须,沉吟道:“观今日朝堂之局面,当陛下提出将土豆种植放到两湖一带去时,诸位可曾见到有两湖官员站出来反对否?”

    “未曾见到!”

    农子墨回道,经过毕农这么一提醒,他也觉得很诡异了。

    “是啊,这土豆是高产之物,一旦普及下来,百姓可就不会轻易卖掉土地了!”

    “诸位都知道,难道两湖的官员不知道,难道那刘三吾不知道!”

    毕农朝着农子墨他们说道。

    他这番话让方孝孺大惊道:“毕老,难不成这刘三吾他……!”

    “不,刘三吾他以前也在前朝做过官,虽然后来他辞官回家去了,但是我也和他接触过!”

    毕农说道:“此人做事老沉持重,加之此人年事已高,也知道无论下任皇帝是谁,他也只会侍奉当今之主,所以他不会随意站队!”

    “这样就好!”

    方孝孺吓了一跳。

    农子墨等人闻言也是神情一松。

    当今朝堂,文臣之首也就詹徽和刘三吾两人。

    詹徽本来就是淮西一派的,如果刘三吾也倒向了淮西,那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然而!

    毕农却冷笑道:“诸位还真是年轻了,这刘三吾没有倒向吴王他们,你们就放松警惕了?”

    “那为何两湖官员没有一人站出来发声,你们想想!”

    “为何淮西这帮人会站出来附和?”

    毕农一连串的提问,将这些人刚放松下来的内心又再一次提了起来。

    “这刘三吾是忠于皇上的,这说明在这个政策上,皇上授意了刘三吾,要他告诉那些两湖官员,别给陛下惹麻烦!”

    “而皇上如此做,也就说明了,皇上在储君位置的选择上,已经更加倾向于吴王了,而不再是淮王了!”

    “要不然,皇上为何要让两湖官员和淮西官员一起施压,这难道不是皇上在给吴王铺路么!”

    这一连串的分析,直接让方孝孺等人冷汗都流了一地。

    方孝孺更是直接作揖不起的说道:“毕老,还请毕老为淮王着想,替淮王指出一条明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