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之植掌天下 > 第435章 法正报仇不顾忌
    孙权本来感觉到挺不安的,毕竟曹军近在眼前,东吴这片江山随时不保。

    在鲁肃细致分析过后,孙权的心慢慢地定了下来。

    原先那些紧张不安的臣子,在看到主公孙权都不再紧张,也都纷纷受到感染,渐渐也不再紧张了。

    当消除了紧张的情绪,接下来就是讨论怎么迎敌应战了。

    东吴君臣自有一套讨论战略的方法,现在大家各抒己见,完全无所顾忌。

    就算说错了,也不会有人怪罪,而是有人加以纠正,使得错误的建议不至于害到整体。

    而有时候错误的建议会形成一种刺激作用,使得他人可以受些启发,从而让决策变得更加完美些。

    孙权十分喜欢这样的氛围。

    他觉得看到群臣为自己出谋划策,就像是看到东吴未来一片大好。

    ……

    刘备付出巨大的代价,总算是迫使刘璋投降,完全拥有益州这片土地的控制权了。

    目前摆在刘备面前的难题不小。

    因为益州本土的士族以及他所率领的外来士族阶层,可能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心生不和。

    作为新的益州统治者,刘备需要搞些平衡。

    在人事安排方面,刘备觉得诸葛亮的一些意见根本不可取,所以只能够一切靠自己了。

    在刘备心里,他挺可惜庞统的。

    庞统长相虽丑,但是治理一方百姓的手段还是有的。

    如果庞统还活着,刘备将会改变原先对庞统的偏见,对其委以重任。

    虽是失去庞统,刘备却得到法正这样一个人才。

    法正的缺点不少,但在乱世之中,只要法正有才,可以帮助刘备翱翔,那就是可以让刘备忍受的。

    甚至刘备感觉出诸葛亮对法正有些偏见,还刻意提醒诸葛亮要以大局为重。

    诸葛亮当时就有些寒心了。

    眼看着刘备的势力越来越大,但对方对待诸葛亮的时候,已经不再像一开始三顾茅庐那样恭谨了。

    这是因为刘备明白他的位置高了,要妥当安排各种人才,而他在与诸葛亮相处的过程里,发现诸葛亮并不是全能型的军师,而军国大事,需要依靠各种人才互相配合才行。

    刘备大半辈子颠沛流离,看起来是挺窝囊的,但是他有足够远大的理想,使得他不断琢磨自己怎么样才能攀登上人生最高峰。

    思来想去,除了拥有一块好地盘之外,拥有一群好人才帮着他开疆拓土也是极其重要的。

    构成管理团队的成员,要有足够的本事,懂文的从文方面入手,懂武的从武方面入手,要是安排错了,那肯定要乱套。

    平时刘备琢磨得挺好的,他觉得自己一旦掌了大权,按照原先琢磨过的方法去安排就好,等到他真正要应用到实际的时候,才发现当个大领导还真不容易啊。

    所以刘备特别佩服曹操,毕竟曹操麾下有那么多的文臣武将,而曹操可以安排得妥妥当当。

    以前刘备觉得那没什么技术含量,等到亲自经历才知道,自己和曹操相比真是差远了。

    但这也促使刘备下定决心好好追赶曹操。

    他就不信了,凭着他的努力,加上身边人才济济,还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正当刘备为如何安排益州各种人才的位置时,有人给他送来了两封信。

    一封信是曹操写的。

    另外一封信是孙权写的。

    这一刻,刘备的心里直打鼓。

    曹操,刘备惹不起。

    孙权?刘备同样惹不起。

    为了得到保障,刘备此前向孙权借了荆州,现在荆州还没还,已经让刘、孙两家之间产生裂痕了。

    两封信各自代表着什么,刘备心里头很清楚。

    以曹操的性格,当然是先吓后拉,要自己归顺于他。

    然而刘备深知曹操对自己诸多忌惮了。

    自己先前装得好,才能够让曹操放过自己获得新的发展,现在好不容易有个盼头,曹操若是来狠的,那么刘备的美梦可就要破碎了。

    所以刘备觉得孙权的来信更有价值些了。

    故此刘备怀着希望拆开孙权写来的那封信。

    孙权在信中向刘备说明曹军已经驻扎在居巢,随时会采取行动,希望刘备念在彼此的合作还算愉快的份上,一起抗衡曹军。

    得到情报,刘备吓出一身冷汗。

    曹操居然又亲率大军来到南方了,要是自己和刘璋僵持的时候被曹操率军从背后袭击,那损失得多惨重啊!

    还好曹军只是屯于发在居巢,并没有向成都进发。

    现在刘备心中惶急,感觉一旦做了错误的决定,就要功败垂成,让到手的益州飞了。

    刘备马上拆开曹操所写的信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刘备不禁冷笑起来。

    他知道曹操这一封信的用意是想让自己不再抵抗,也不要帮孙权对付对方。

    曹操的野心有多大,刘备早已经知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是刘备像曹操说的那样和东吴孙权离心离德,很快就得被曹操灭了。

    所以刘备暗里打定主意,随即召开会议,将曹操、孙权两人的来信都拿出来给文臣武将们传阅。

    这是刘备的一次试探。

    他想知道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将有谁和自己同心同德,又有谁是打算吃里扒外,只是暂时为自己效力,一有机会就要离开自己的阵营了。

    刘备还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利用出征的机会,让他了解麾下新收将士的能耐。

    比如说刚刚投到刘备麾下的马超,在刘备心里头是可以媲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的。

    但马超初来乍到不懂规矩,这让刘备很是头疼。

    只有派出马超上战场,给马超表现的机会,才可以令其他的将士对马超刮目相看了。

    刘备把自己的想法和法正说了,法正当即表示赞同,说这一次与东吴一方互相打配合,能够把刘璋的旧部下整合在一起。

    这一件事情需要好好动员,一旦做好了,就可以让刘备将来省心不少。

    刘备寻思着,自己若是把文臣武将都带上,成都这大后方必然空虚,到时候随时会出乱子。

    因此刘备决定留下诸葛亮统筹后方一切事宜,让法正随军出征。

    这事情当然是要和诸葛亮好好说一说的。

    刘备就担心诸葛亮心里头不满。

    诸葛亮在知道曹操率军抵达居巢之后,便已经猜到后续会有什么变化了。

    法正原先是刘璋的部下,只因为看不起刘璋,以为刘璋终究成不了大事,这才反水给刘备创造条件占据成都。

    刘备心里头对法正自然是有所猜忌的。

    要是把诸葛亮带在身边出征,把大后方交给法正,那可就太让人不放心了。

    “军师,孤将出征攻打曹贼,现在需要你留守大后方,如汉初萧何一般,军师可否愿意?”

    诸葛亮深知,成都内部情况复杂,刘备带来的人员,与本土的士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刘备认为只有诸葛亮这样的能人才可以稳住大后方。

    “主公请放心,亮当尽心竭力,让大后方越来越稳定。”

    “如此,孤便放心了,哈哈!”

    刘备感觉诸葛亮是真的很识趣,对自己的用意也十分清楚,所以他就不必再多说什么,只要带走本土一些刺头,给诸葛亮治理成都创造更好条件就行了。

    诸葛亮在刘备面前把联吴抗曹的方针细细说来,希望刘备在时局未改的情况下,别忘记了这样的方针。

    刘备此时确实是想以求稳为主,自然觉得诸葛亮的意见是正确的,因此满口答应了下来。

    诸葛亮感觉刘备得了成都以后,整个人都飘了。

    这种时候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很容易惹恼刘备的。

    所以诸葛亮有节制地进言,根本没有打算现在和刘备的关系闹僵。

    当法正被告知他将要随同刘备一起出征,而一向被刘备当作股肱之臣的诸葛亮却被留下来治理成都,法正心情极是畅快。

    他才刚刚从刘璋的麾下转投到刘备的麾下,现在刘备待他比待诸葛亮还亲密,看样子在刘备的心中,他的重要性更大啊!

    法正对自己的评价还是挺公允的。

    临场应变多出奇招方面,他觉得自己可以超越诸葛亮的。

    所以刘备能够选择他,而不是选择诸葛亮随军出征,这就让法对刘备特别欣赏了。

    一个懂得合理利用人才的主公,才是法正需要的主公啊!

    法正感觉现在的刘备特别需要自己,自己就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威风来。

    同时,他也想要试试诸葛亮对他是什么态度。

    因此在临出征之前,法正在成都当中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一些人当年只是稍微得罪了法正,法正都要旧事重提,小题大作,将对方狠狠地往死里整。

    有人发现法正在成都当中胡作非为的情况以后,将其报告给诸葛亮。

    诸葛亮心里是有气的。

    主公刘备交给他重任,要他好好治理成都。

    这法正仗着为刘备立下大功藐视法规挑衅自己的权威,真是够了!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冲动地去处理法正。

    他赏了报告的人,然后亲自去拜访法正详谈。

    两人谈了什么,别人无从知晓。

    但人们知道,自从与诸葛亮交流过后,法正就收敛了。

    只有法正知道,诸葛亮是等到他收拾完所有仇家才上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