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92章 意见
    北周也不必遗憾,尽管作为一个王朝,北周已经成为过去时,但随后的隋王朝正是站在她的肩膀上,完成了大分裂之后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盛世辉煌(比第一次的秦汉更加夺目、更加璀璨)也就此拉开了大幕。

    在这个意义上,天下姓什么不重要,只要他能让老百姓过上能吃饱穿暖的生活,他就是人民的救星。

    不然,就是人民的蟊贼,哪怕你说得再动听。

    古代的统治者一般都没有什么创意,比如之前嬴政是秦王,当了皇帝就建立了秦朝;刘邦之前是汉王,那后来就建立了汉朝;曹是魏王,建立了魏国;司马昭是晋王,建立了晋朝;后来的李渊是唐王,建立了唐朝;杨坚曾是随王,按这个规律,应该建立随朝。

    事实也是如此,杨坚建立的王朝是应该叫随朝,但,杨坚迷信,随这个字有个走之,杨坚觉得不吉利。于是把随的走之去掉,就成了隋朝。

    没错,杨坚踏着北周的尸体建立的这一新王朝就叫做隋朝。

    杨坚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的隋文帝。

    杨坚即位为帝,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改年号为开皇,这一年就是开皇元年,紧接着大赦天下。

    按照惯例,一个新帝国的建立,必是改革官制,分封功臣。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和凌烟阁三十六功臣都是这样。

    新建的大隋朝也不例外,杨坚做了一个十分重大所以影响深远的决定:废除北周原有的官吏制度,恢复汉魏时期被当时士大夫普遍认可的制度。

    这是一个信号,尽管杨坚是异族人的老丈人,但这一信号表明,隋王朝继承的,是汉人的血脉。

    自从西晋八王之乱,不久灭亡以后,北方陷入了五胡乱中华时期,从此,中国的北方陷入了以异族为主体的统治,五胡十六国中,只有成都的成汉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其余的,全属五胡: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

    即使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五个王朝,仍旧全是少数民族的政权。

    北魏:鲜卑族;东魏:鲜卑族;西魏:鲜卑族;北齐:鲜卑化的汉族;北周:鲜卑化的匈奴族。

    这么多年了,中国终于又成汉族正统了!

    在杨坚大规模地改组中央的过程中,他为那些名门望族或是为隋朝立下大功的设立了六个荣誉职位,简称三师三公,都是正一品的大员。

    三师是指: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

    这些荣誉职位有的甚至流传了一千多年,一直到清朝的灭亡前夕。

    三师三公之外,杨坚还建立了中央的核心机构:五省。这五省分别是: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前三省即是影响了中国一千年的三省六部制的前身: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在重用的文武官员中,有三个杰出人物,有必要突出一下,当然,这三位基本不是生人。

    高颎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国务院副总理兼最高检察长)。

    虞庆则被任命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内史省的长官,即常委会委员长兼人事部长)。这位虞庆则是隋文帝时代的重臣之一,他的事迹容日后再秉。他可能没有想到,他所任的吏部尚书越到后世越重要,逐渐成为六部之首。在明清,一般吏部尚书都是阁老。

    大谋略家李德林被任命为内史令(内史省长官,议会议长)。

    杨坚成为隋文帝,他的夫人、划时代的师哥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杨坚皇后,长子杨勇被立为皇太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太子的地方就有阴谋。

    这话一点不错,从混血儿胡亥同志惦记哥哥扶苏的太子之位,到曹丕曹植争位一直到清朝九王夺嫡再到道光皇帝的四阿哥六阿哥的明争暗斗,这些斗争历史证明,太子,是天下仅次于皇帝的危险职业。

    杨勇,不幸当了太子,对于才能平庸的他来说,太子意味着成为暗箭的目标,他注定成为历史的看客,注定他只是弟弟杨广的陪衬。

    但是,杨勇目前感觉很好,他似乎看到至高无上的皇位在向他招手——事实上,看到皇位招手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能真正与之握手。

    隋朝建立,君和臣倒了一下个儿,原来的权臣成为皇帝,原来的皇帝则成为臣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前皇帝得到的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以至于很多前任皇帝都慨叹,为什么让他们生在帝王家。

    三国时期掀起了一个禅位的,汉、蜀、魏的皇帝陆续成为曾是自己臣下的臣子,他们后来活了下来,但活得毫无尊严。

    至于南北朝,则成为前任皇帝的噩梦,几乎被后任的皇帝杀了个净光。这样做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我篡你的位,不杀你,谁能保证将来你不会又把我倒过来?

    上台——被推翻——又上台——又被推翻,这种传奇经历除了意大利的大革命家墨索里尼之外,很少有人能做到。

    一般皇帝,在新皇即位之后,不久会被杀掉,他们走得并不孤单,因为陪他们上黄泉路的,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

    现在,杨坚以皇帝的身份,庄严地向前朝的皇族宣布:我会善待你们的。

    他封前北周静帝为介公爵,享有受国宾级待遇,即可以不必被视为大隋的臣子。相应地,北周的亲王们,一律被降为公爵。

    这些养尊处优了近三十年的皇亲们忐忑地等着他们的最终处理意见,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这绝不是最后的结局。

    北周勋亲军事上的反扑已经被扑灭,尉迟迥、王谦和司马消难先后为这个庄严神圣的抢班夺权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以赵王宇文招为首的亲王们的有限反抗也以他们高贵的躯体身道异处宣告了计划的破产,平日誓死保卫北周革命事业的大臣们如今全成了职业性工作者,他们不关心身上换了谁,他们只求自己仍旧能够在人家的。

    让杨坚没有想到的是,反抗最利害的来自他营垒的最深处。此人既不掌握权力,也没有任何军事影响力,她只是一介女流,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了杨坚的噩梦。

    这个人是杨丽华,杨坚的亲生女儿。

    丈夫宇文赟去世之后,杨丽华曾经感到天塌了一样,对一个标准的、优秀的封建时代的女人来说,男人就是一切。

    但很快,她发现她有了精神上的支柱,这个人是她老爹杨坚。老公去世,但把事业继承权“交”给了自己的父亲,这比交给外人要好得多吧?至少精神上不那么孤单了。

    但很快,她发现父亲并不想规规矩矩地帮自己老公看好这份农业,而是想取而代之。于是,杨丽华愤怒了。

    不管是神情,还是言谈,杨丽华都表现出了对老爹的无比厌恶。尽管他无法象王政君太后那样,在老爹派人和自己要皇帝的大印的时候,用大印向来人猛掷,以至把用和氏璧雕刻的玉玺都砸掉了一个角。

    也许杨坚心里也有愧,他只能劝自己的女儿想开点,没想到平日温婉驯良的“太后”一点好脸色也不肯给。杨坚冏了,完全不知所措。

    他劝女儿改嫁,毕竟,女儿还很年轻,据我们估计,应该不会超过二十五周岁,这在现在,还完全是一个正处在热恋中、正准备和意中人谈婚论嫁的年龄。

    杨丽华坚决不考虑再嫁,尽管那个时候,女人,特别是名女人,再嫁的很多。北齐第一美女冯小怜小姐,就至少再嫁过两次;刚刚被废黜的周静帝皇后、司马消难的女儿司马令姬小姐,后来也嫁给了一个权贵,得以继续她的官太太生活。

    但杨丽华不一样,尽管老公宇文赟是一个标准的浑球,但自从他去世,杨丽华在感情上就彻底心死了;而老爹这一翻做作嘴脸,又使杨丽华在上心如死灰了。

    对这个誓死不同意自己篡位、誓死不同意再嫁的前掌上明珠,杨坚毫无办法,只得草草封了自己女儿一个乐平公主了事。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上柱国窦毅的女儿听说北周的江山被杨坚篡夺,十分悲愤,跳到堂下,捶胸顿足,只差以头抢地了。她边撕掠头发一边恨恨说道:“可惜我不是男人,不能拯救舅舅家的灾难。”

    窦毅娶的是北周皇亲襄阳公主,小女孩说的舅舅家就是指宇文家族。

    这个小女孩与杨丽华不一样,杨丽华是成人,这个小女孩才只有几岁而已。

    然而这个小女孩不是说说而已,几十年后,她以自己的方式为舅舅家报了仇——她长大后嫁给了唐国公李渊,而终结了大隋朝的统治的,正是这位李渊,李渊便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

    女儿的反抗,让杨坚很不爽,但他又不能把女儿怎么样,他只能把能怎么样的这些人怎么样。

    这些他能怎么样的特殊人群是前北周的皇族们。

    在精心把自己打扮成热爱和平的鸽子之后,杨坚突然对这种假惺惺的演戏失去了兴趣。他决定,拿起屠刀,立地成佛。

    是啊,既然喝酒吃肉玩女人都不影响成佛,杀个个把人算什么?在美国存款三十亿美元、与前《正大综艺》名主持人有染、在北美北大女生的大胖子和尚都能成为千古第一刹的主持,可见,杀不杀人都不影响成佛。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杨坚说。

    杨坚这样想,是受到了内史监虞庆则的影响,虞庆则建议杨坚把北周的皇族们斩尽杀绝,以除后患。

    杨坚也这样想,但遭到了一个人的坚决反对。

    这个人是李德林,李德林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杨坚是天子,为何嗜杀?

    其实,与李德林有相同看法的人有很多,如高颎,但他们聪明,都不敢说。只有李德林一个人说了。

    所以,杨坚疏远的只是李德林一个人,尽管李德林于隋有大功,但这不足以帮助他受到杨坚的进一步信任。

    于是,宇文家族那些高贵了近三十年的头颅批量落地,英雄一世的宇文泰、宇文邕,含冤而死的宇文觉、宇文毓以及浑球皇帝、顽主宇文赟的后代们,统统奔赴黄泉。

    这一幕何其熟悉,远的不说,四年前,周武帝宇文邕灭齐,他也是很仁慈、很耐心地表达了他对北齐皇族的欣赏和尊重,之后,果断而残酷地举起了屠刀,在他屠刀下丧命的,除了一般的皇族,还有已经完全失去了反抗能力和反抗意愿的高纬,以及曾经相誓不杀的高延宗。

    那次,北齐的高姓皇族被杀了个净光。

    没人想得到,仅仅四年之后,宇文家族的报应就来了。

    更没有人能想得到,仅仅三十八年后,杨坚的后人也遭到了类似的报应。甚至结果更惨,用蔡东藩的话就是:子孙被人诛,妻妾被人。

    你不信报应,那这个怎么解释呢?

    杨坚大杀其皇亲宗室,但有一个人比较例外。不仅因为他在法律意义上,是杨坚的外孙,更重要的,他是前皇帝,杨坚曾让他作为大隋朝的“宾”,不敢以主人自居。

    这个人是周静帝宇文阐。

    但宇文阐去世的时间正好和杨坚对着宇文皇族举起屠刀一致,而除了《资治通鉴》外的史书,很少有说宇文阐死于杨坚的刀下。

    当然,我们不排除小皇帝是寿终正寝的,可是,他死的时间也太寸了!

    我们至少严重怀疑宇文阐之死和杨坚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一年,宇文阐年仅九岁。

    现在的隋文帝,可谓踌躇满志,不管在心理上、军事上和实力上,都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这是几百年来任何北方政权所没有做到过的,之前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和元宏都没有做到,而以前汉族试图对全国的统一,全部都是自南向北推动的。

    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是这样,梁武帝萧衍是这样,陈武帝陈霸先是这样,可惜,他们的北伐,多数是做做样子,没有人想真正统一,包括那个最接近成功的刘裕。

    现在,杨坚是坐镇长安,自北向南准备发起统一战争,这是个了不起的创举,他了不起不是因为自北向南,而是因为他代表的是先进的汉族文化。

    被异族文化统治、压榨和蹂躏了几百年后,汉族文化终于可以抬头了。从杨坚恢复佛教信仰、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就可看出,杨坚是汉族的代表。

    如今,北方的汉族政权要进攻南方的汉族政权,就文化的发达程度而言,南方远在北方之下,但,他们却面临着被北方吞并的危险,因为,他们在军事上弱势。

    这一规则适用于所有的文化冲突,落后就要挨打,管你是哪个民族,所以,每当历史上中原民族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击败时,我们就掩面叹息,其实完全不必,因为,不管这个民族有多强大,尽早,它也得被汉族的大酱缸染黑。

    杨坚做好了史无前例地、自北向南的统一战争的准备,首先,他需要解决人的问题。

    公元581年,杨坚指派了两个人到隋帝国的前线,担任战区的司令长官,一个是贺若弼,一个是韩擒虎。

    贺若弼我们之前接触过,感觉是一个狡猾的老油条,在周武帝征询他和王轨对于太子宇文赟意见的时候,摆了王轨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