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23章 短路
    杨广说:“麦铁杖同志的血不会白流!”

    杨广说到做到,立即严令把浮桥加长,准备过河。

    这个接替宇文恺把浮桥接长的人也是隋朝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做何稠。

    接替宇文恺对辽河上的浮桥进行改造的工程学家是何稠。

    何稠在北周和隋朝,是和宇文恺齐名的建筑和工艺专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六合城和“行殿”,即前文说过的,据说创造者是宇文恺的、可拆可装的巨型行动宫殿(到底是宇文恺还是何稠,这是历史上的一桩无头公案),当然,道学家们可能对他后来献给杨广的御女车和任意车更感兴趣。

    何稠奉命监造加长版的浮桥,只两天功夫即告竣工,这一神速,比起宇文恺来有过而无不及。

    桥既草成,各路大军顺利过桥,在麦铁杖牺牲的地方(辽河东岸)与高丽展开大战,后者自然不是以攻城野战为特点的隋朝正规大军的对手,被连踹几个窝心脚,躺在地上差点爬不起来,战死的高丽战士多达万人。

    杨广趁胜渡过辽河,大赦天下,下令免除辽东人民各类苛捐杂税十年。应当说,截止到现在,杨广的行为不失一个心系民生的好皇帝,但接下来,他的行为开始让人无语,因为他召集部下将领们训话,宣布了两个决定:

    一、我们不远万里到辽东来,不是为了搞什么霸权主义,而是为解救这里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所以,敌人如果投降,就不准再发动进攻,而是要加以安抚和接受;

    二、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单兵作战,所以,我们不欢迎个人英雄主义,要采取军事行动时,必须经过奏报和批准,不得擅做主张。

    这两条命令还真是有效,死守辽东城的高丽军与隋军打了几仗后,被揍得体无完肤,高丽王高元开始领教到了隋军的真正实力,学乖了,打不赢就准备投降。

    当然,他不是真投降,而是缓兵之计。宇文护的独掌大权引起了周孝闵帝宇文觉的极大不满,因为宇文觉是天王,而不是宇文护。因此他决定施行他作为天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那就是干掉堂兄宇文护,自己掌权。

    宇文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他找了几个可靠的人,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要杀独孤信的大将军李远的儿子李植。李植很同情这个几近被囚禁、又想有所作为的天子,于是私下开始了串联。制度之变态决定了人性之狡诈,反过来,狡诈之人性巩固了变态之制度。如是循环往复下去,直至今日,历史与现实并不温惰地证明,中国人就是那个饮苦食毒,亘古不变的宿命民族!若不从思想层面的反思和改过,则永远不可能摆脱悲哀之命运!!

    其实我们还是有制度的,而且比万恶的资本主义的制度还要多,只是不执行或是一部分执行,另一部分不用执行罢了。可见,制度不是万能的,关键还是要接受监督才行。在万恶的社会制度下,你有一块钱来路不明都会被揪出来,哪还有罪恶的藏身之地?

    只要战事不顺,敌军攻城甚急、眼看辽东城即将陷落的时候,高元就做出沉痛而真诚的表情,要求隋帝国能够网开一面,允许他投诚,回到人民的怀抱。

    因为杨广有令,只要敌人准备投降,就不能再发动进攻。于是,攻城的部队都撤下来等着高元打出白旗,出城投降。

    但等了几天,等到的不是投降的白旗,而是从城上射下的利箭——高元用这几天恢复元气,狠狠地耍了隋军一把。

    杨广被戏弄了一道后,并不觉悟,坚信他的信用可以感染这帮野蛮的高丽人。但事实上,高丽人和突厥人一样,不能靠道义感化,能感化他们的,只有铁与血。

    就在大隋朝的陆军在辽东城下与高丽大打攻防的拉据战时,隋朝的海军也出动了。

    我们还记得,十五年前,隋朝也曾水陆并进,发动过一次对高丽的战争。那时,伟大的隋文帝杨坚还在台上,而高丽的当家人则是高汤。

    那一战,负责陆军的汉王杨谅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雨,而海军司令员周罗睺在海上遇到了台风,水陆大军同时遭遇空前惨重的失败。

    如今,陆上隋军与高丽激战的时候,隋军的海军司令员来护儿也带着东海舰队大批舰只,浩浩荡荡兼华丽丽地从东莱出渤海海峡,横过黄海,杀向了朝鲜半岛。

    来护儿时任右翊卫大将,是当时隋军中数一数二的名将——隋朝的名将太多了,只能是讲述的时候才混个脸儿熟,实在是失敬失敬。

    来护儿少有大志,在读诗经时读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时,弃书于地,踊跃大呼:“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

    扔笔或扔书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远如班超那样,扔出一个“弃笔从戎”千古典故;近则象黄兴,“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

    另一种是象我一样,被父母和老师视为没有希望的二流子。

    来护儿弃笔从戎之后,作战勇敢,谋略出众,官越当越大,位越来越高。隋炀帝杨广第一次远征高丽时,来护儿被委任为平壤道行军总管,兼检校东莱郡太守,率水师入朝援助陆军。

    来护儿率隋朝水军,一路顺风顺水,从大同江逆水而上,一直到离高丽首都平壤只有六十里的地方,才遇到第一股高丽军队。从这个角度分析高丽军队的防御能力,实在不敢恭维,防守半径竟然只有六十里,还能指望有什么纵深呢!

    在来护儿眼里,高丽军队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高丽大军在平壤城下列战,战士们在风中肃立,朝阳照在大同江上,盔明甲亮,训练有素,整个战线绵延数十里。看起来打败他们并非易事。

    隋朝远征军满身都是多日来的征尘,他们望着以逸待劳、精神抖擞的高丽大军,腿肚子有点发抖。特别是敌阵上最有杀伤力的敌将高健,不仅是高丽王高元的弟弟,更是高丽军队的战神!

    这一刻,来护儿站了出来,他笑着对副将周法尚说:“我还以为他们会龟缩在城里固守待援,如今全都出来送死,那咱们就成全他们,先杀光他们再吃早饭。”

    于是率先冲出,将“出来送死”的高丽战神高健一刀砍死以成全其送死的美名。事实证明,高丽军队的不可战胜只存在了不到十分钟,在来护儿不要命精神的鼓舞下,隋军以一当十,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甫一接战,高丽军队立刻溃不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逃回了平壤城。我们相信,这绝不是高丽的诱敌之计。

    来护儿充分发挥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集中他手最优秀的四万将士,狂飙突进,将高丽败军一路赶进了平壤城。高丽败军前脚进城,来护儿后脚就跟了进去,四万将士一拥而入,将平壤城“占领”了。

    来护儿大军“占领”平壤城后的第一件事情是抢东西,见什么抢什么,牛羊、财物、女人、金银……,于是,东征大军变成了抢劫大军。

    看着自家的东西被来护儿抢走,高元放声大笑,这不是丧心病狂的笑,这不是失去理智的笑,相反,这笑太理智了,因为,来护儿的所作所为,正是高元所要的。

    就在来护儿的军队阵形大乱,都在忙着抢东西的时候,高丽的伏兵从天而降,突然杀出,见到抢东西就杀就砍,很多趁火打劫的了跟着倒了霉。

    还是一位革命家说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高丽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来护儿的角色变换如此之快,这个难堪呀!刚才还如狂风扫落叶般追亡逐北,现在自己成落水狗了。被人家一路赶着逃出,就象来时一路赶着人家一样,只不过,人家那是战略性撤退,诱敌深入;而自己,则是弱智性上当,给套就钻。

    隋军进城的时候,是四万精兵,出城的时候,则只剩四千残兵!高丽军队也深深懂得鲁迅先生痛打落水狗的古训,一直沿着隋军来时的路大同江,把来护儿逼到了海边,再后退,来护儿只好跳海了。

    事实是来护儿没有跳成海,因为在海边,高丽追兵遇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周法尚,即海军的副司令员。

    原来,周法尚已经料到来护儿会兵败平壤,于是早早在此驻扎,严阵以待。高丽追兵看到阵容齐整的周法尚,知趣地退了回去。

    就在来护儿的海军兵败平的同时,隋朝的陆军也遇到了失败。

    当然,隋朝陆军共三十多万人马(渡过辽河的),在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等人的率领下,开始深入高丽腹地。

    这些人马,每人发给一百天的粮食,又发给盔甲、刀枪、军服、辎重、炊具、攻城用具以及帐蓬等物,平均每人负重三石以上。

    由此,我们简单推断一下,这三十万人,是没有兵种的区分的,所有人既是工程兵、又是炊事员、又是后勤部队,还是战斗员。人均负重三石以上,是什么概念,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即六十公斤,三石就是一百八十公斤,三百六十斤。人如果负重三百六十斤,走路都走不了,还提什么打仗!

    不知是哪个混球和隋朝有仇,才替杨广出这样一个馊主意!

    可惜,伟大的隋炀帝杨广,眼睛不知被什么蒙蔽了,居然看不出,这根本就是一个抛弃

    当然,士兵们的智慧不可低估,他们本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作风,对上司明显不合理的政策偷偷进行了改良,即在出发之前,把挖个坑把扛不动的粮食埋起来,这样,剩下的就是能扛动的了。

    这一改良措施是如此有效和被普遍学习和推广,以至于大军出发不久,就有不少人饿晕了。

    远征大军还没有行进到一半的时候,粮食几乎全部吃完,这样一支部队,还有战斗力吗?严格来讲,一支没有粮食的部队,是无法被称为部队的,只是一队行尸走肉而已。

    历史上,曾经有一支部队,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坚持到了陕北;而同样缺吃少穿的隋军,则只能坚持到饿死。

    就这样,半饥半饱的隋军与兵力有限的高丽军开始了对峙,这既是一场你知道我深浅、我知道你长短的对峙,也是一场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对峙。

    终于,这种对峙被打破了,打破这种对峙,还要从一个高丽的使臣来访说起。

    这位使臣来访,是带着皇命的,即高丽王高元的命令——投降。

    但隋军主将象于仲文和宇文述他们都不怎么当回事,这很正常,高元说要投降,大概都说了七十几回了,每次说投降,隋军就网开一面,然后被高丽严重忽悠。

    因此,于仲文他们一听有高丽来投降,连见都不想见他。可能他们也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谎话说多了就不管用了。

    但于仲文和宇文述还是接见了这位使者,原因是他们听说了这位使者叫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在高丽人中是一个异数,因为他会而且只会汉语,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造诣——那时的高丽还没有文字,而且,乙支文德是当时高元驾前说话最有份量的人。

    早在高元刚开始玩投降游戏的时候,杨广就曾亲自召见于仲文等人,面授机宜:“如果高元或乙支文德来投降,就把他们扣留在我军大营,不令他们回去。”

    这下乙支文德来洽谈投降事宜,正中于仲文下怀,他马上下令把乙支文德扣留起来。

    但他扣留乙支文德的行径遭到了以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士龙为首的正义人士的唾弃和指责,没有办法,于仲文只好把乙支文德释放。

    乙支文德刚走没多远,于仲文又后悔了,派人追上他,请他再回来。乙支文德好容易逃出虎穴,焉有再回去的道理,于是一溜小跑,跑到了安全地带。

    于仲文和宇文述让乙支文德走脱,不禁十分沮丧。现在,隋军的粮食供应基本已经断绝,人心慌慌,宇文述心里也没底了,他想退兵,粮食都没了,一点希望都没有,不退兵,就得作俘虏。

    于仲文有自己的看法,他想派一支精锐部队,如旋风闪电般追上乙支文德,还可将功赎罪。他不知道,就在他和宇文述为退不退兵拉拉扯扯的时候,乙支文德早跑没影了。

    但宇文述不同意这个办法,他只想着粮尽退兵,这并不算太丢脸,就算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也多有粮尽退兵的时候。两个人争执不下,各不相让,最后,于仲文大怒,说:“你宇文述率十万大军远征,却连高丽的一点边都没碰上,还有何面目回去见皇上?当初出兵之时,我就看出,这次远征肯定好不了,自古出兵,都是主将一个人拿主意,现在倒好,大家各有一套,谁也不听谁的,这仗还怎么打?”

    于仲文冲冠一怒,宇文述怕了,他也担心自己劳师袭远,没有战果,被皇帝怪罪。于是欣然同意于仲文的建议:派兵去追乙支文德。

    但乙支文德这家伙象泥鳅一样滑,根本抓不着。原来,乙支文德一见隋军一身疲惫,满脸菜色,决定再扮演一回猫,逗这个大耗子再玩一圈。

    于是,乙支文德打打停停,即战即走,让你占点便宜又捞不到真正的油水。

    于仲文急得眼冒金星,率大军如泰山压顶般向平壤城压来。乙支文德还是施展四两拨千斤的绝技,对隋军若即若离,但也不亏待你,让隋军取得了七战七捷。

    这是个军事玩家们无比熟悉的名词,让我们想起了那个领挥华东野战军纵横徐蚌的没有元帅军衔的帅才。

    对于于仲文取得的七战七捷,乙支文德表示了由衷的佩服,他用汉语写了一首诗献给于仲文,这首诗体现了乙支文德高度的汉语造诣,也十分委婉地提醒和警示于仲文,不要得意忘形,合适可而止,全诗如下:

    神策究天文,

    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

    知足愿云止。

    在乙支文德且战且走、诱敌深入战术的密切配合下,于仲文和宇文述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优良战绩,不仅他们,所有的战将都被这种辉煌的成绩所鼓舞,狂热地准备将乙支文德的高丽军斩尽杀绝。好象从来没有听说过欲先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也不知道这个世上存在兵不厌诈、穷寇莫追的兵家常识。

    隋军顺利地渡过了萨水(即今天的清川江),才在离平壤城三十里的地方依山傍水扎下营寨。

    这时,看起来乙支文德已经撑不下去了,一切都表明,隋军拿下平壤只是时间问题。

    果然,正在这个时候,乙支文德又派人来请降了,希望隋军能够允许他们投降,这样的话,他们就会把高丽王高元给送来,到杨广的行宫去朝见大隋皇帝。

    这一次,宇文述对乙支文德的投降做出了清醒的判断,被喊了多次“狼来了”之后,宇文述的大脑终于不再短路。其实,是杨广而不是宇文述和于仲文他们的大脑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