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29章 没坏处
    于是,宇文述想到了女人。

    当然宇文述并不是想使美人计,他既没这么好心,李浑估计也不大会中这种计。宇文述是想起了一个人,一个算是他的本家(但血统离得非常远)的贵人:宇文娥英。

    宇文娥英的血统是如此高贵,一般的王公亲贵比起她来简直是小儿科:她的老公是皇帝(周宣帝宇文赟)、她的外公是皇帝(隋文帝杨坚)、她的舅舅也是皇帝(隋炀帝杨广),她的母亲便是杨坚的女儿、杨广的姐姐杨丽华。象宇文娥英这样出身高贵的人,所嫁之人也必是权贵,命运给她安排的老公是李敏。李敏是李穆、李远、李贤家族成员,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家族成员,与宇文娥英算是门当户对。这样,李敏便成了杨广的亲戚,他的外甥女婿。

    宇文娥英和她母亲杨丽华一样,为人质朴诚实,但欠缺头脑。杨丽华临死之前,哭着对杨广说:“我这一去不担心别的,只担心这个宝贝女儿,可怜她从此无依无靠,我死之后,你要多照顾她,把我的采邑转给她和李敏享受。”

    杨广当时也陪送洒了几点泪,不想,就这点亲情,还被宇文述利用了。

    于是,宇文述到狱中去看望宇文娥英(受李浑、李敏的牵连,宇文娥英也被下狱),和这位前公主谈天:“李浑、李敏的名字明明白白写在谶书上,这是天意,谁也救不了。但您贵为皇上的外甥女,还怕找不到好老公?您应该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果你听我的建议,我可以保证您不死。”

    宇文娥英当时已经完全没有思维,完全乱了方寸,什么谋反、监牢、杀头、灭门,一个深宫里长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皇家小姐哪见过这些?听了宇文述的话,好象挺有道理,于是对宇文述说:“请您教我。”

    这句话正是宇文述想要的,他给宇文娥英出主意说:“您可检举李浑和李敏,说他们时常提起谶语,自认为自己应当当皇帝。又说他们密谋在再次远征高丽的时候,趁带兵的机会袭击皇上的大营,再由我们家族掌兵权的一起举事响应,这样的话,一天之内,天下可定。”

    头脑缺乏(应该是没有)的宇文娥英就这样在宇文述的谆谆教导下,亲手写就奏折,为了活命,将自己的老公及其全家都“大义灭亲”了。

    有了宇文娥英这个杰出的突破口,李浑谋反一案板上钉钉,已成铁案。杨广对于宇文述在此案中立下的大功十分感动以至泣下:“吾宗社几倾,赖亲家公而获全耳!”

    杨广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南阳公主选定宇文述的三子宇文士及,所以称宇文述为亲家公。

    公元615年,案件最后终结,李浑、李敏等李氏家族的三十二人被全部处斩,这样,杨广终于能够睡个好觉了,因为谶语上说的能够替代他江山的人已死,今后他大可以放心大胆地胡闹和折腾。

    而象文化大革命的有些老婆一样检举老公反革命的宇文英娥小姐,并没有象宇文述说的那样保住性命,几个月后,还是被一客毒药结束她的生命——我们没有理由怪她,要怪只能怪那万恶的旧社会和吃人的制度。

    但对杨广来说,这件事情并没有完,因为谶语是对的,将来灭亡隋朝,替代他占据天下的人确实姓李,名字里也确实有三点水,只不过,这个人并不是李浑。

    杀掉李浑全家之后,杨广心满意足地重新开始他的巡幸生涯,他的下一站是地肥人美、表里山河的山西省。

    公元615年夏四月,杨广巡视山西,入住汾阳宫,封卫尉少卿(仪仗军器部副部长)李渊为山西、河东地区专员,负责剿匪和抚慰工作,并且代表皇帝行使对下辖官员的任免和奖惩。

    李渊在本书中是首次出现,但他可不是外人。

    李渊的父亲是李昞,李昞的父亲是李虎。

    明白了吧,李渊的家世比起刚刚被杀的李浑他们家,只高不低。李虎(即大野虎)在已死的情况下仍旧位列北周的开国功臣第一名,并非浪得虚名,要知道,威名远震的西魏八柱国中,除了实际统帅宇文泰和荣誉头衔元欣外,排名第一的实际上是李虎。

    说起八柱国家对于隋唐的影响,唐朝史书的记载是很有代表性的: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除此之外,李渊和杨广之间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李渊的父亲李昞,娶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四女儿为妻,生子李渊;隋文帝杨坚,娶独孤信的七女儿为妻,生子杨广。所以,李渊和杨广是嫡亲的姨表兄弟。

    但是,李渊还具有另外一重身份:他姓李,名字里有三点水。

    就为了上述两个特点,杨广刚刚冤杀了李浑一家,不知为什么,却把更具威胁的李渊留了下来,还委以重任。

    活该杨广倒霉,这也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李渊是真命天子啊!

    杨广巡视山西,给了李渊代表皇帝的大权,放手让他去经营山西,李渊为了回报皇帝兼表哥的信任,十分卖命地剿灭属地的匪患。那个时候,李渊还没有意识到他即将成为杨广的掘墓人,当皇帝,更是借他几个胆子也不敢想。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渊实际是被杨广逼反的。

    杨广非常满意李渊的优良表现,于是继续向北(其实是东北)走,到达了雁门。杨广是这一年的八月十二日到达雁门的,第二天,即八月十三日,发生了一件让杨广一辈子无法忘记,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他被突厥包围了。

    我们的印象中,在长孙晟的苦心经营和大隋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突厥已经完全臣服于隋朝,甚至突厥部分部众还居住在中国的版图中,由中国提供装备、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两个国家或两个民族简直成了一家人。

    这是没错的,但已经是过去时了。

    公元609年,致力于胡汉和平的突厥启民可汗和长孙晟先后去世之后,突厥和隋朝的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

    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同志去世之后,隋和突厥的友好关系遭受了空前沉重的打击。启民可汗的汗位由其子阿史那咄吉同志继承,这个继承是被隋承认的,而且,赐号阿史那咄吉始毕可汗。始毕可汗除了继承其父汗的汗位、地盘、人马、土地外,还继承了他美艳的后妈义成公主。和和亲的公主们如汉代的王嫱(她是被汉元帝以公主的名义远嫁给匈奴的)、北周的千金公主宇文芳一样,义成公主也遵循突厥的传统,在老公死后,又再次披上婚纱,嫁给了前夫的儿子(当然不是自己生的)。

    对始毕可汗的这一行径,杨广并没有严加斥责,因为始毕可汗的这一要求,对一个突厥人来讲,是正常的;更关键的,即使他对始毕可汗斥责,人家也未必会听他的。

    胡汉关系已经不再象启民可汗和长孙晟在时那般和睦了。

    因为新即位登极的这位突厥可汗与他父亲不一样,比起来阿史那咄吉更象游牧民族性格,更直率、更粗犷、更野蛮,他觉得父亲与隋朝走得太近的行为很丢人,完全丢掉了草原民族狂放和骄傲的性格。于是,他决定对隋朝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当然,他不敢太过分,因为隋朝的强足都是突厥需要的。

    始毕可汗刚即位的时候,杨广并没有想对他怎么样,毕竟杨广和他父亲启民可汗有着十分融洽的关系。杨广同意始毕可汗和义成公主的婚事的时候,始毕可汗还十分感激,亲自到东都洛阳向杨广献上诚挚的问候。

    杨广和始毕可汗关系的转变,缘于一个人,一个隋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民族问题专家。

    要说隋史上排名第一的民族问题专家,非长孙晟莫属;但最具争议的,则应该是裴矩。

    裴矩在隋和唐两代都是重臣,先后经历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有明君,也有昏君,但对裴矩都十分赏识。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让明君赏识容易,让昏君赏识也容易,但既让昏君赏识又让明君赏识则是一桩十分见功力的技术活。不能不说,论做官的功夫,裴矩纵然比不上五代的冯道老同志,在五千年的中国史上也是能排得上号的。

    裴矩在杨广的手下,大概做了这么几件事情:

    一是在杨广泛在隋主义指导下,在长孙晟的领导下,参与对突厥的前期工作(包括战争与和平);

    二是替杨广经营西域,了解西域风土人情,扩大隋朝在西域的影响,扩张大隋的西部领土,促进西域与隋的贸易;

    三是向杨广进言,远征高丽;

    四是主导隋和突厥的关系,引导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关系由和平转向战争。

    我们不能无端设想裴矩是出于对长孙晟的嫉妒,才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只是想象裴矩是看到了突厥在始毕可汗的领导下,日益兵强马壮,重又对大隋的边境构成了威胁,才给隋炀帝杨广出这样馊主意的。

    裴矩的馊主意是:从突厥的内部分化瓦解其统治阶层,使其陷入内乱,从而无力与大隋争锋——这是个使强大的邻邦走向分裂的衰落和好主意,当年长孙城曾经玩得十分得心应手。但长孙晟当年是在突厥本身就不怎么团结的情况下玩这一手的,拉几个过来,打击另几个。但现在突厥的情况是,始毕可汗的威望十分崇高,整个突厥民族暂时还没有哪个人能够和他分庭抗礼。

    但裴矩决定对长孙晟的这一计策照搬,具体方法是:悄悄找到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叱吉,准备分封他为南面可汗,从而达到分化突厥统治阶级的目的。

    可惜,阿史那叱吉不是什么野心家或世之枭雄,对于隋帝国的这番好意不肯接受,或是不敢接受,这一下裴矩闹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既没从阿史那叱吉那里讨到任何好处,也没有象预期的那样离间和分裂这对兄弟。

    这件事情不出意外地被始毕可汗知道了,始毕可汗冷笑一声:“想离间我们,糗了吧?”

    就在阿史那叱吉事件不久,裴矩的大脑再次被杨广他们家的大门夹了,这一次,他和杨广想帮始毕可汗“清君侧”。

    始毕可汗身边有一位智囊,此人名叫史蜀胡悉。这个人对始毕可汗的重要程度,不下管仲之于姜小白,张良之于刘邦,刘备之与诸葛亮。

    正因为史蜀胡悉对始毕可汗来说太重要了,所以杨广和裴矩想除掉他。

    这一天,史蜀地悉接到了一封来自隋朝的邀请函,邀请他到马邑去主持隋朝和突厥的“互市”。

    互者,互相也;市者,买卖也。

    互市就是古代中原统治者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和通商,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一般来说,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不打仗的闲暇时刻,他们就做买卖玩儿。

    史蜀胡悉接到邀请函,不疑有它,欣然前往,他想,反正马邑也离家不远(马邑即今天的山西朔州,自古就是胡汉争夺的前沿),想必隋朝不会在突厥的家门口玩什么花样,但他低估了中原汉族统治者的险恶,也全然不知道杨广和裴矩已经对他举起了雪亮的屠刀。

    互市的结果当然是史蜀胡悉稀里糊涂掉了脑袋。看来,北方游牧民族的智囊的智商,还赶不上大隋帝国一个佞臣。

    成功诱杀史蜀胡悉之后,裴矩决定继续对始毕可汗玩游戏,他派人以杨广的名义对始毕可汗说:“史蜀胡悉背弃了你,到我们这里投降,我们已经替你将他斩首。”

    始毕可汗听了差点气晕了,心想你们真以为我是三岁小孩啊?这种把戏也居然拿来骗我?

    于是,不止是在精神上,在具体行动上,始毕可汗也开始了与隋帝国分庭抗礼:从此不再朝见杨广。

    但杨广浑然不知,觉得始毕可汗应该和他爹一样好糊弄,也必须好糊弄。

    这一次,隋炀帝杨广刚刚分李渊的汾阳宫继续朝东北方向巡视,满以为还会象上次用宇文恺和何稠的大帐一样,欢宴各民族首脑人物,显示“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的帝国雄壮局面。

    杨广是公元615年的八月十二日到达雁门的,在此之前始毕可汗已经动员了几十万突厥精锐骑兵,准备奇袭雁门,一举捉住杨广。本来这是一个相当靠谱的计划,依计而行的结果很可能是大隋帝国的皇帝被突厥捉去,从而光荣地成为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明英宗朱祁镇的前辈。但这个计划被一个突厥的内部人泄露给了杨广。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始毕可汗的可贺敦(皇后)义成皇后。

    此时的杨广,已经从雁门出发,继续向北进发,一接到义成公主的密信,吓得一溜烟又逃回雁门——太意外了,杨广以为甚至在思想上都已经融进了汉族血脉的突厥,居然准备来捉他!

    第二天,突厥的几十万骑兵就把雁门围了个铁桶相似,隋军立即组织城内军民进行抵抗。当时,城内军民共有十五万军民,但粮食只够支撑二十天。杨广每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但这并不足以感动突厥退军。

    突厥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整个雁门郡所属的四十一座城池,几天之内,就被突厥拿下了三十九座,只剩下雁门城和崞县,如果不是事先杨广布置了儿子齐王杨暕(就是那个平定了“弥勒佛”叛乱、想当太子的那个杨暕)镇守崞县,那崞县也丢了。

    当雁门郡的大部分城池都已经陷落之后,突厥大军对雁门城发动了潮水般的进攻,射向城里的箭都落到了杨广的面前。

    这位伟大的、杰出的、卓越的、优秀的千古一帝,目前能做的,只是缩在家里,抱着他最喜欢的、最小的儿子、赵王杨杲大哭,哭得那个惨哟,连眼睛都哭肿了——这是那个写史书的这么缺德,连皇帝哭肿眼睛的事儿都记载下来了。

    杨广哭完之后,带着红肿的眼睛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

    宇文述率先跳了出来,主张让杨广率数千精锐突围。

    老同志苏威(时任纳言)反对,说:“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攻不足守有余,陛下万乘之尊,怎么可以冒这个险?”

    刚在洛阳平定杨玄感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国务院民部尚书(财政部长)樊子盖也说:“陛下身处险境,想要侥幸冒险逃脱,万一出了闪失,后悔都来不及了。不如固守待援,同时出其不意,挫伤敌人的锐气,在此号召大家勤王来救。同时宣布不再远征高丽,让大家心安,再悬赏救驾,必会无虞。”

    皇帝的小舅子萧瑀主张打打义成公主的主意:“按照突厥的风俗,主成公主作为可贺敦是在参与突厥的军国大事的,她远嫁蛮族,正需要一个强大的娘家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应该让好知道。即使没好处,至少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