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05章 便宜
    任忠说:“兵法有云:客贵速战,主贵持重。如今虽然隋兵进犯,长江防线已经失去战略意义,但国家根本没有动摇,兵力损失不大,我们要做的是固守待援,不和他们交战,只是沿着淮河设立营栅,截断江路。同时,臣请精兵一万,直驱六合,扬言徐州,断其归路,敌军进退失据,必然大乱。待春水上涨,我们等军援军,里应外合,还怕敌军不破吗?”

    我们不得不说,任忠不只是一个一勇之夫,如果任忠的这一计策能被采用,则不仅陈不会亡,隋朝的这五十万大军能回去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这一着狠啊!

    如果陈兵固守待援,不与隋军下面交战,则战争会呈胶着状态。

    然后任忠离兵直驱六合。六合是对陈作战的大本营,杨广在那里坐镇指挥。大军都在前线,六合兵力空虚,如果任忠突然率兵出现在那里,可够杨广忙乎一阵的。

    两军相持不下,隋军战线长、给养困难,春天江水上涨,军缓过劲来,援军一到,谁胜谁负真的很难说。

    我们看到这里,会替新兴的大隋朝捏把冷汗。

    可惜,尽管任忠分析得千般正确,也无法改变陈叔宝那只会饮酒赋诗的糨糊脑袋。

    陈叔宝一听任忠的分析就头大,愁眉苦脸转来转去,如热锅上的蚂蚁,好半天定不下来。

    最后,陈叔宝道:“算了,算了,打了这么久,我烦也烦死了,让萧郞出战吧!”

    任忠听后下跪苦谏,请求他千万别直接出兵,这样是找死。但陈叔宝主意已定,他等不起任忠那么漫长的战略拉据战,他只希望萧摩诃一战成功,他好继续他玉树花的美好生活。

    再说,孔范也支持萧摩诃出战,慷慨激昂地说:“萧郞出战,定可成功,陛下您就等着在燕然记功吧!”这一豪迈信念坚定了陈叔宝的信念,他欣赏孔范这种气概,更喜欢他把萧摩诃比成东汉大破匈奴、思勒燕然石的大将军窦宪(当然自己就是用人有方的皇帝了),当即重赏萧摩诃,命令他准备出征。

    萧摩诃听到出战的命令,大喜,终于有仗打了。他向皇帝发誓:“历来打仗,无非为国为己,如今出战,兼为妻子。”

    这句话听了令人费解,也许萧摩诃说的“兼为妻子”应该笼统地理解为同时为了老婆孩子。

    这是一种说法,根据另一种不完全记载,萧摩诃是在前线说这番话的,而他在上前线的同时,为了表示对萧摩诃忠勇的赞赏和肯定,陈叔宝把萧老将军的家属接进宫里去了。

    要说,陈叔宝对萧摩诃那是真好,封妻荫子,把萧摩诃的家人当成自己家人,把萧摩诃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萧摩诃的老婆当成自己的老婆。

    萧摩诃现年58岁,老当益壮,元配去世后,不久前新娶一位继室。萧摩诃看待女人的眼光比他的战略眼光要强很多,他这位继室,如果要评,在南北朝的红颜祸水中,应该能够排上一席之这地。

    这位新任的萧夫人奉旨入宫,陈叔宝一看傻眼了,那个风华绝代,那个倾国倾城,比起张丽华、孔贵嫔她们毫不逊色。于是陈叔宝很不平,萧摩诃何许人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会舞枪弄棒,哪懂什么怜香惜玉,哪配享受如此娇娃!

    于是,陈叔宝决定代替萧摩诃怜香惜玉。

    陈叔宝温柔细致,懂女人,又有才华又有气质,哪是一个一勇之夫的老男人萧摩诃比得了的,因此,美艳的萧夫人毫不犹豫地倒在了皇帝的怀抱中,在宫中多日不出。

    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在前线督军奋战的萧摩诃那里,萧摩诃在马上晃了几晃差点栽下来,长叹一声,心知陈国气数已尽,从此人云亦云,不再过问军旅大事,也不再做任何决策。

    敌军兵临城下,陈叔宝居然还在打自己部下的女人的主意,后世给他的评价十分贴切:全无心肝。宜矣!

    这是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陈帝国首都卫戍司令鲁广达在最靠南端的白土岗驻屯军队,在他的北面,是镇东大将军任忠的军队;任忠的北面,是孔范和樊毅的军队;最北,也就是最前线的地方,是萧摩诃的军队。

    最靠近敌人的,却同时是最没有心思打仗的军队。

    贺若弼看到调动,下令出击。一时两军混战成一团,没有谁愿意真心为陈叔宝卖命,除了鲁广达。

    鲁广达身先士卒,向隋军发动猛攻,贺若弼猝不及防,部下被斩近三百人,斩得隋军的人头后,立即后退,奔回台城,向皇帝请赏。

    贺若弼哭笑不得,心说还有这样打仗的!他瞅准了薄弱之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军冲向孔范的队伍。

    举报2013-11-3002:21:02楼标记8

    贺若弼这个突破点算是选对了,声称自己官职太小、想通过消灭隋军加官晋爵的孔大人,一见如猛虎般的隋军冲过来,吓得拨马就走。主帅一走,军心大乱,马步军跟着崩溃。就连樊毅和鲁广达也压不住阵脚,被挟裹着败下阵来。

    萧摩诃眼瞅着大军兵败如山倒,顿时心灰意冷,还没等回军撤退,如狼似虎的隋军已经到了眼前,四面把萧摩诃围住。萧摩诃年迈体衰,已无力回天,被隋将员明轻舒猿臂生擒过来。

    这一仗隋军大获全胜,大获全胜的原因就是彻底消灭了陈帝国的军事力量,台城被围得水泄不通。

    五花大绑的萧摩诃被押到了贺若弼的面前,贺若弼看了看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喝令推出斩首。他其实不是真想杀萧摩诃,只是希望能够看到这个老汉下跪求饶的场面——作为胜利者,综合素质欠佳的贺若弼不经意间展现了他的狭隘。

    但贺若弼失望了,须发花白的萧摩诃目不斜视,连眼睛都不眨就走了出去,从容面对贺若弼的屠刀。

    反正国也破了(被陈叔宝破的),家也亡了(被陈叔宝亡的),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活着既没有意义,有尊严地死未尝不是件好事。

    萧摩诃闭上了眼睛,等待着刽子手手起刀落,很想喊一句“二十后又是一条好汉”。但他等了很久,没有等到人头落地,睁开眼一看,看到了贺若弼那张写满真诚和尊敬的脸。

    杀人不眨眼的贺若弼被萧摩诃视死如归的气概震慑住了!

    他戎马一生,还没有见过这样不怕死的,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共鸣,一种武人和粗人的共鸣,惺惺相惜。

    贺若弼的感觉没错,两个人都是头脑简单的但赳赳武夫,这注定了两个人最后的结局都将是悲剧性的。

    萧摩诃长叹一声,决定投降,一方面他对于他曾经拼出命来辅佐的陈帝国及其代言人陈叔定彻底失望,另一方面从贺若弼真诚的眼神中也找到了共鸣。

    一场大战之后,萧摩诃投降,任忠败回台城。

    陈叔宝大惊,看到败回的任忠,说不出话来。任忠说:“陛下,您自己保重吧,我无能为力了。”

    陈叔宝转身入内,拿出两袋黄金,交给任忠,要他招募新兵,抵抗敌军入侵。

    任忠说:“陛下,您现在只能坐船投奔上游我们的军队了,我愿拼死保护您的安全。”

    陈叔宝眼泪差点下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任忠不愧是“忠”臣哪!于是,他放心地命宫人收拾行装,装备在任忠的保护下逆流而上,投奔上游守将周罗睺。

    任忠扛着两袋黄金从宫出来,连弯都没转,直接出了台城直奔隋军大营,见到隋军主将韩擒虎,毫不畏惧地提出了自己的来意:投降!

    之后,带领隋军和韩擒虎直扑朱雀门,守军还想抵抗,任忠嗔目喝道:“老夫尚且投降,你们还想怎样?”

    于是守军四散奔逃,台城不攻自破。

    可怜陈叔宝还在皇宫伸长了脖子等任忠回来带他出去呢。

    任忠变节投降,固然是因为陈叔宝这个当皇帝的不称职,但晚节不保却是个气节问题,怪不得杨坚一直瞧不起他,同是投降,萧摩诃则要高尚得多。

    朱雀门失守,台城门户大开,文武百官一哄而散,诺大宫城,只剩两个官员坚守岗位,一个是国务院总理江总,另一个是国务院副总理袁宪(说来陈叔宝是袁宪的小舅子,因为袁宪的妹妹是陈叔宝的知之一)。

    陈叔定神色凄然地对袁宪说:“比起来其他人,我对你不算好的,没想到,最后留下来陪我的,是你。我实在有愧于你,不过,我固然不好,但也是现在知识分子没有道德底限、官员道德集体沦丧有关。”

    陈叔宝这一分析无比正确,任何时候都适用,放之四海皆准。

    望着宫外冲天火光,陈叔宝惊慌不能自持,想要夺路而逃。

    袁宪劝阻道:“隋军非残暴之师,陛下不必躲藏,建议您效法梁武帝接见侯景故事,这样还可以保存一丝尊严。”

    当年大灾星侯景攻进台城,“叩见”梁武帝时,后者从容自若,倒是侯景被梁武帝的气势和气质镇得汗流浃背,不敢仰视。袁宪希望至少陈叔宝能保持一个皇帝应有的气节,不要太丢脸。

    陈叔宝连连摆手:“兵锋怎可轻试?你不必多说,我自有妙计。”

    很快,袁宪就见识了陈叔宝的妙计:匆匆拉上他宠爱的张丽华和孔贵嫔,转入景阳殿后,一同投井。

    不过井中并没有溅出水花来,因为那是一口枯井。

    陈叔宝显然躲猫猫的功夫不到家,不一会儿就被冲进来的隋军发现了。不过,隋军并不知道井里躲着陈帝国的皇帝。

    隋军大喝:“什么人?出来,不出来我们落井下石了!”

    听到这些,陈叔宝无法再继续他的矜持,喊道:“别扔别扔,我出来。”

    看来落井下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隋军扔了一根绳子下去,拉陈叔宝上来。

    隋军惊叹于陈叔宝的沉重,等拉上来一看,才发现,那是三个人的体重。我们相信陈叔宝的女人不会太重(象杨玉环那样),但三个人加起来至少应该有三百斤吧!

    陈叔宝的妙计没有帮助他保住他的尊严,正如他的大臣没有帮他保卫国家一样。

    陈叔宝被擒标志着一件事,不管是杨广、杨素、韩擒虎、贺若弼或者高颎,都没有想到,陈朝灭亡了,中国历经了近四百年的分裂之后,中国实现了大一统!

    第七十章大一统——历经四百年战乱,中国再次统一

    隋军俘获陈国皇帝陈叔宝的时候,另一支军队也包围了东宫,冲进了太子陈深的宫殿。

    太子陈深年仅十五岁,他在大殿的中央正襟危坐,旁边有太子舍人相伴,与平时一模一样。

    看到隋军冲进来,陈深面不改色,从容说道:“同志们辛苦了!”

    这种气度震慑住了敌兵,一个个对他十分尊重。

    这本来是袁宪希望陈叔宝做到的,结果老子没做到,儿子做到了。

    当然,从容、气度和震慑都不能改变国破家亡的事实,就象当年侯景对梁武帝的尊重并不妨碍他把江南的半壁河山搞得乌烟瘴气一样。

    在韩擒虎生擒陈帝国的皇帝、太子及大臣的时候,贺若弼也杀进了台城。但迎接他的不是降将,而是战斗力最强的鲁广达,后者之前已经让贺若弼吃过亏。

    鲁广达集中兵力,将贺若弼逼退,并斩杀隋军数百人。

    但台城陷落,大势已去,这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无计可施,只好流着泪落马被俘。

    鲁广达被俘,说明陈帝国的首都已经彻底陷落,一个国家的象征就这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落到了敌人手中,沦陷之快,效率之高,只略弱于二战中法国的落败,整个国家沦于德国的铁蹄之下,用时一个月。

    贺若弼在熊熊火光中穿过北掖门进入台城,听说韩擒虎已经生擒陈叔宝,大怒,要陈叔宝来见,陈叔宝吓得瘫坐地上,连叹“我命休矣”。

    不想贺若弼只是想见见他,望着跪伏地上瑟瑟发抖的、刚才还是陈帝国皇帝的陈叔宝,笑道:“小国君主,与大国的卿相职级平等,向我行礼,也算正常。你尽管放心,随我入朝,不失封个归命侯,何惧之有?”

    贺若弼在此引经据典,告诉陈叔宝,你既已放下武器,我朝会优待俘虏。皇上会封你一个归命侯。在这里,归命侯是泛指,意即封你一个象征性的官爵。归命侯是三国归晋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封东吴的前皇帝孙皓的爵位。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在羞辱陈叔宝,也可以理解为宽慰。反正陈叔宝是放心了,至少自己的命已经保住,这比什么都重要。

    贺若弼看着陈叔宝点头哈腰、感激涕零的样子,虽然感到,这个陈朝皇帝是被韩擒虎而不是他活捉的,这一件天大的功劳已经记在韩擒虎的头上,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想我贺若弼,上平陈表章、施迷魂计、战敌魁首,大小几十战,才攻进台城,结果你韩擒虎倒好,瞅准子抢在我的前面把陈叔宝捉去,功劳反在我上。如果不是我,你攻得进来吗!

    想到这里,贺若弼拔刀奋起,就要出营与韩擒虎决斗,幸亏被手下人死死抱住。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幻想天才,要求陈叔宝重写投降书,坐上牛车,到他的军营举行正式的投降仪式。

    当然上述幻想仅仅停留在幻想阶段,韩擒虎不是傻瓜,当然不行。

    于是暴怒的贺若弼把陈叔宝扣留在自己控制下的皇宫,不让他出去。

    我们充分理解贺若弼的心情,一般来讲,投降仪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对参战部队功劳的认可,比如,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的结束是以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降仪式为标志的,这是对美国海军战功的认可。

    在这里,以往那个曾被人们认为很“滑”的贺若弼不见了,他似乎忘了他父亲临死前是为什么用锥子刺破他的舌头了。

    没办法,香蕉可以向人们展示其黄色的表皮,但其内心,还是白的。改不了。

    占领敌人首都,灭陈大军的总参谋长高颎先于元帅杨广进入建康,处理善后。

    几乎就行高颎进入建康的同时,一个人紧跟着来到了高颎的面前。

    这个人叫高德弘,是高颎的儿子。高德弘是晋王杨广的机要秘书。

    高德弘此来,担负了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为杨广选妃。

    其实杨广已经有了晋王妃,就是前文提到的萧琮的女儿。但是,就象对发展的追求永不停步一样,杨广对美女的要求也是永无止境的。他早就听过关于张丽华的传说,此女如何风华绝代,如何美艳倾城,如何长发飘飘,如何迷得陈叔宝和众大臣直流哈喇子……

    一听到建康被自己的大军占领,立即派出高弘德通知高颎,保护好张丽华,不要让她被那些武人如韩擒虎、贺若弼等人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