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10章 和亲
    杨坚听到高颎的汇报,不太相信,亲自赶到仁寿宫一看,比高颎说的更奢华,不禁大怒,说:“杨素什么意思?我在这儿拼命省钱,他给我拼命花钱,搞这种面子工程,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恨我,岂有此理!我们不要带血的G。”

    杨素听说了皇帝的意见之后,吓得直流冷汗,把妹夫封德彝找了来问计,后者听了,不动声色地将自己满肚子的坏水挤了一点给杨素:“我们可走夫人路线。”

    杨素何等聪明,一点就通,听了封德彝的话,当即给皇后独孤女士写了一个纸条,送进宫里,上写:“历朝历代,不大兴土木,怎能显示皇上的天威?我们只是修了一座仁寿宫,已经很节俭了,怎么称得上奢侈呢?”

    应该说封德彝的眼光很毒,他明白杨坚最怕老婆,更明白独孤伽罗在杨坚心中的份量,也猜到了独孤皇后对仁寿宫的看法。

    果然,独孤皇后传话给杨素,爱卿不必惊慌,天塌下来,有我这大个儿的顶着呢!

    第二天,杨坚召见杨素,直接斥责道:“我因为你老成持重,深知我意,才让你监督工程,结果弄成这个样子,让天下百姓怨我!”

    说罢,狠狠盯着杨素,杨素趴在地上,吓得一动不敢动。

    独孤皇后只是平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过了好久,等空气已经完全凝结了,才缓缓说道:“你知道我夫妇上了年纪,没什么可放松的,所以才花很大心思帮我们营建仁寿宫,让我夫妇安度晚年,也难得你的忠心了!”

    杨素听了,心说;您怎么不快点说呀,吓死我了。

    杨坚听了皇后的意见,脸色顿时多云转晴,这不是装的,这是多年的习惯,老婆说的就是真理,老婆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独孤伽罗看皇帝没有意见,接下来传话赏赐杨素及有功的宇文恺和封德彝,就这样,事情发生了180度的逆转。

    杨素领赏出来,擦着额头的冷汗,心想,还是我这堂妹夫行啊。

    他这堂妹夫当然行,早在杨素也寿终正寝、儿子杨玄感也被杀了头之后很多年,封德彝还活跃在政坛上,经历了好几任主子,而且越活越滋润,越活越年轻,直到宰相高位。

    金碧辉煌的仁寿宫,勤俭节约的隋文帝杨坚,河东狮吼的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有着文功武治的大臣杨素,会揣摩圣意的泥鳅封德彝,以及大隋朝的首席建筑师宇文恺,构成了一幅奇怪、诡异而且无话可说的画卷。

    其实,仁寿宫建成之后,杨坚去的次数不是很多,他是中国古代皇帝中,最勤政的一位,直追千古一帝秦始皇,估计也没有多少心情来避暑山庄逍遥。倒是后世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儿子唐高宗李治,来得比较多。

    隋文帝勤政,唐太宗勤政程度比不上前者,但无论是治国还是驭下,似乎唐太宗都在隋文帝之上,这倒是值得我们思考一下。

    突厥——那个白云悠悠,牛马成群的世外桃源

    杨坚从成为北周的实际统治者到开国建立隋朝,一直到统一中国,从来没有敢真正闭上眼睛睡觉,总是睁着一只眼,因为有一桩大事,让他放心不下。

    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北方的突厥。

    其实,只要突厥存在,南方(相对的)统治者们就不敢安心睡觉,不管是北齐的王朝,还是北周大帝宇文邕,包括伟大的隋文帝杨坚,甚至比杨坚更伟大的唐太宗李世民,终其一世,都没有彻底解决突厥问题。

    当然,突厥的问题最后是得到根本解决了,因为突厥死了。这已经是一百五十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在位的也是一位伟大君主——唐玄宗李隆基。

    突厥,自古以来不是中国的领土,因为,突厥不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民族概念。

    突厥在曾经在中亚的历史上,掀起过滔天巨澜,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短三百年,就让位给了后继的回纥等同样彪悍的北方民族。

    北齐和北周曾经一度看突厥脸色活着,那一度,突厥活得很滋润,今天联合北齐打北周,明天联合北周中打北齐,我们还记得在伟大的木杆的算计下,大将杨忠被北齐打得豕突狼奔。

    北周灭北齐之后,在周宣帝宇文赟的主持下,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作为公主,嫁给了突厥的国家元首,当时突厥的国家元首是佗钵可汗。

    这位公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千金公主。

    这是古代男人常玩的把戏,懦弱的皇帝如汉元帝,是用女人换和平,比如湖北美女王嫱,就是王昭君;伟大的皇帝如汉武帝,是用男人换和平,比如西汉双碧卫青和霍云病。

    但千金公主不同,她很著名,著名就著名在她的使命上,别的美女和亲都是去送和平的,她去远嫁则带去的是仇恨和战争。

    此事说来话长,还是从头慢慢道来。

    千金公主远嫁突厥时,北周国内一片混乱,她在担心和忧虑上开始了她新嫁娘的生活,既担心她祖国的命运,又担心她爹爹的命运。

    但一介弱女子,能做什么呢?

    当时担任和亲大使的是汝南公宇文神庆,副使是长孙晟。

    宇文神庆是被杀的直臣宇文神举的弟弟,时爵汝南公,大将军衔(柱国);

    长孙晟是著名的神雕大侠。

    长孙晟在有隋一代,是名副其实的民族问题专家,他的贡献,直追前汉的张骞和后汉的班超。只可惜,他所苦心经营而建立的功业,顷刻间便被比宇文赟更顽主的隋炀帝杨广断送了。

    长孙晟从小就反应敏捷,喜欢格斗搏击,练就了一身好功夫,特别擅长射击,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贵族子弟聚在一起的引弓射箭比赛,从来只设第二名,因为第一名不用比的,肯定是长孙晟的。如果放在今天,完全有可能被好莱坞的大导演们请去领衔主演《狙击手》。

    长孙晟是北魏名将长孙稚的后代,十八岁时就进入了官场,任司卫上士。司卫上士不是什么煊赫的官位,是负责宫廷宿卫的警备官。这个官位想当然不会有什么人注意到他,也没人知道他的惊世绝技——这里毕竟比不得外面,没事就比射箭玩儿。

    但长孙晟还是象椎子装在布袋一样露出了锋芒。

    当时掌握北周权柄的杨坚一见长孙晟就十分吃惊,随便聊了两句,拉着他的手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杨坚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出色的领导人有一样必备的的能力,即是对人的认识和判断。就象现代企业中,一个好的领导,不仅必须得是一个懂得用人的领导,而且,首先得懂得识人。

    这一次,千金公主远嫁突厥,杨坚深知这是一项苦差事,婆家突厥不是省油的灯,娘家宇文招不好对付,就连看似娇小文弱的千金公主,也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事实正如杨坚所料,这次和亲,如果不是长孙晟,还不知会闹出什么妖蛾子来。

    突厥对北周,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尽管对方给自己送了一个老婆来。

    没办法,国力不够强大,如果北周象西汉武帝时期那样,借突厥十个胆子也不敢不敬。

    落后就要挨打!

    突厥对这支送亲队伍百般刁难,宇文神庆尽管武艺高强,但毕竟是结婚,不是打仗,有劲使不出来。

    但当长孙晟站出来时,气氛不一样了。不知为什么,佗钵可汗和长孙晟一见如故,两个人异常亲热,拉着手相见恨晚。

    可能这是因为,长孙晟身上本就有游牧民族的血脉,他是鲜卑人,而且,喜欢圆月弯刀,血性不减。这是佗钵可汗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而宇文神庆,尽管也是鲜卑人,而且懂武,但已经太汉化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八九十年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未必会是好事。

    长孙晟与佗钵可汗情同手足,经常在一起喝酒吃饭、骑马打猎,有一次,佗钵可汗又和长孙晟游猎,看到两只大雕争食,佗钵可汗拿出两只箭对长孙晟说:“来试试?”

    长孙晟并不答话,伸手拿过一只箭来(请注意是一只),驰马下山,弯弓搭箭,瞅准了两雕一箭射去。

    长孙晟一箭,但射下来的是两只雕。

    平时,能够射中一只雕,已经可以称得上神箭手了,两一下子射中两只雕,是这神箭手中的神箭手,这就是所谓的一箭双雕。

    草原上的射手们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一箭双雕!整个草原沸腾了,长孙晟成了突厥勇士心目中的英雄!

    于是,佗钵可汗在中成立了射箭培训班,来参加的全都是官二代中箭法出众的射手,都是突厥汗国未来的希望。

    长孙晟没事就陪佗钵可汗射射箭、喝喝酒、教教学,虽然他归心似箭,但这只箭射不出去,因为佗钵可汗不让他射,不让他回去。

    就在与少数民族兄弟的豪饮和游猎中,长孙晟不停地用眼看,用脑记,哪里是山,哪里是河,哪里可屯兵,哪里可聚粮,哪个部落强,哪个部落弱,哪些部落抱团,又是哪些部落对可汗不满等等,长孙晟把突厥的军事情况看了个一清二楚。

    回去之后,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一并上报。杨坚看到这本长孙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成的《突厥汗事情报汇编》之后,喜出望外,立即将长孙晟提拔,让他担任奉车都尉。

    奉车都尉,已经是比较高级的官员,掌御乘舆车,级别和东汉大军事家兼民族问题专家班超的西尉都护、汉末大军阀袁绍曾经担任的司隶校尉一个级别,同一级别的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职位:驸马都尉,驸马都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驸马,即皇帝的女婿。

    长孙晟对突厥的友好访问,共带回三个成果:

    一是成功将千金公主送到突厥完婚,胡汉之间(其实应该是胡胡之间)得到了暂时的和平,这种和平,哪怕只有一年,也是弥足珍贵的。

    二是了解到了突厥内部第一手的大量军事情报,这对于未来对突厥发动的自卫反击战的作用极其重要。

    三是顺利地将北齐的流亡皇帝高绍义生擒回国。高绍义曾经被佗钵可汗十分看好,据说一看到他就想起乃父高洋,结果,长孙晟给了佗钵可汗一大笔钱,一大票承诺和一个大美妞,他立马将高绍义绑了送给长孙晟(接受高绍义的代表是北周建威侯贺若谊),眼睛都没眨一下。

    高绍义被擒之后,并没有叩头求饶,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被流放的命运,之后,默默地在四川度过他的余生,最后,默默地病死。北齐的血脉就此彻底被断,高欢、高澄、高洋费尽心机建立起来的北齐禽舍王朝,至此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和亲,是公元580年春天的事情。

    到了公元581年秋天,突厥汗国的国家元首佗钵可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在位整整十年。

    也就是说,这位突厥的可汗,从与千金公主结婚到去世,和他的新娘一共度过了一年半的幸福时光。

    佗钵可汗在位期间,政权相对稳定,国势也总体呈上升趋势,对北周发动了几次攻击,北齐灭亡、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死于对突厥的战事进行途中。直到北周答应将千金公主嫁给突厥,双边关系才实现正常化。

    佗钵可汗和所有突厥的可汗一样,都姓阿史那,是突厥的第四任国家元首,他的前任同时也是他的哥哥阿史那俟斤,即我们熟悉的木杆可汗。

    木杆可汗死时,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佗钵可汗。

    现在佗钵可汗死了,临死前,他对自己的儿子声情并茂在发表了临死演说,表达了对哥哥的无限感激之情:

    佗钵可汗喘了口气,继续说:“,就是我哥哥的可汗位,没有传给他儿子,而是传给了我。现在我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也要效法这种传统,不要当可汗,可汗是。”

    佗钵可汗又喘了口气:“可汗是儿子阿史那大逻便的。”

    佗钵可汗的儿子叫阿史那庵逻,小同志很孝顺,很听话,老爹去世后,他按老爹的遗志,准备拥立大爷,的儿子,自己的堂兄弟阿史那大逻便。

    但前任国家元首的遗志遭到了一些老同志的一致抵制,他们一起跳将起来反对让大逻便即位,其中跳得最高的是突厥第二任可汗的儿子、最孚众望的阿史那摄图。

    摄图说:“如果庵逻即位,俺心服口服,要是让大逻便当了可汗,俺立即脱离朝廷,另立中央!”

    庵逻母亲出身高贵,大逻便的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侍妾,这就是开大会时,摄图反对大逻便的理由。

    还有一个理由,在开大会时摄图没有宣布:大逻便性格强硬,自主意识强,太难控制。

    所以,任何掌权者,都希望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个小孩子,好拨弄,不管是吕后,霍光,诸葛亮,张居正,还是慈禧太后,道理是一样的。

    最后,大家闹哄哄的结果是,由佗钵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庵逻出任突厥汗国的第五任国家元首,是为……,因为他名号暂无。

    阿史那庵逻当了可汗之后,最不满意的当属他的堂兄弟阿史那大逻便,后者有事没事就找到可汗,有时冷嘲热讽,有时指桑骂槐,更有时干脆指名道姓大骂,弄得这位新上任的可汗不胜其烦,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提出辞职。

    大逻便的强硬性格和自主意识帮他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但庵逻不干了之后,推荐了摄图当他的继任,并推动国民议会的召开对他的推荐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对摄图投了信任票,就这样,新一代的突厥领导人产生了,摄图就任这一光荣的职位,是为沙钵略可汗。

    沙钵略可汗即位之后,本着有肉一起吃、有酒一起喝的精神,决定让让位给他的阿史那庵逻也当个可汗,史称第二可汗。

    这下大逻便不干了,心想这可汗的职位是你们家的?想给谁给谁,于是找到沙钵略可汗理论:“我们都是先帝的儿子,共同负责振兴部落的重担,现在你高高在上,我却什么都不是,你说说是为什么?”

    沙钵略可汗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他精明、有谋略,但口才差点,大逻便这样一问,他便大脑短路,答不上来了。

    答不上来的最后结果是,让大逻便也当可汗,史称小可汗,让他回到自己的部族,统治新至蒙古国的广袤土地。

    沙钵略可汗一口气封了俩可汗,上了瘾,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又封了皇族阿史那玷厥为达头可汗。

    就这样,突厥一共出现了四位可汗,而且是同时存在的,分别统领不同的部众,游牧四方,沙钵略可汗居中调度,地位高于其他可汗。他有勇有谋,深得突厥人民的爱戴和支持,属下分别有几个可汗帮他管理控制,突厥人民过着平静的放牛、养马、抢劫的幸福生活。

    长孙晟——神雕大侠在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