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21章 上位
    好在陈庆之守城没兵,攻城绝对没有问题,你来占我再抢回来就完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元天穆手下当差的诸位将领对陈庆之的名头都是吓到脚心了,一听陈庆之来找麻烦,都心里哇凉哇凉的。

    这几座城还没怎么打就回到了陈庆之手里,元天穆一看大事不妙,又跑了。这一次他是有备而跑,走的时候好歹还带了身边十几人。

    留下的费穆等人一听上面的元天穆又跑了,也不再挣扎集体投降了。

    赶跑了元天穆之后,陈庆之的历史神话基本书写完毕。‘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靠着七千兵马挨个挑战北魏各路将领几十万雄兵,而且大部分还是攻城战,这是让人胆寒的战绩。在冷兵器战争史上,这绝对是一篇神话。

    作为这个神话的缔造者,陈庆之和他属下的军队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白袍军’,而陈庆之在历史响当当的外号自然是‘白袍将军’。

    有此称呼自然是因为他和他的手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穿白袍作战。

    这身白袍实在是太显眼太著名了,洛阳城内传唱童谣里都留下‘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经典名句,甚至后面还有一个陈庆之的粉丝名将薛仁贵。

    在陈庆之的光环背后,也凸显出一个重大的弊端。

    名义上的上司兼队友酒囊饭袋元颢,这人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陈庆之这样的军事奇才在侧不但不知道善加利用,还拼命的扯后腿。

    明知陈庆之兵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对陈庆之向南梁增兵的提议百般阻挠。这是一个没法扶起来的元阿斗。

    元天穆是走了,但下一个来找麻烦的人就是尔朱荣。

    元颢入主洛阳的第六十五天,尔朱荣带着逃到山西的元子攸挥师洛阳讨伐陈庆之。

    随行的都是老面孔,右仆射尔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还有一个新面孔,当时还只是小小的荣长史的高欢。

    同时尔朱荣还裹挟着鲜卑、柔然等胡族联军,号称百万雄狮,也算是给陈庆之面子。

    陈庆之则是带着手下七千王牌白袍军渡过黄河在中郎城对阵尔朱荣的大军。

    这是南北朝时期两方最杰出、最传奇的两位军事奇才的第一次碰撞,可以说这次交锋应该是非常有看点的世纪之战,但这一战却有些乏善可陈。

    面对大军压境,在绝对劣势之下陈庆之虽然数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终究还是势单力薄、后继乏力。

    如果是元天穆、尔朱世隆那几个窝囊废,陈庆之还可一战破敌。但对手是虽然比他年轻却更难对付的尔朱荣。

    尔朱荣早已看透了陈庆之兵员不足的劣势,并没有跟难缠的陈庆之死磕,而是兵分两路偷袭洛阳,端了元颢。

    被尔朱荣斩断了后路,陈庆之也无可奈何,只得撤兵。

    更悲剧的是在撤兵的路上又遭遇黄河洪涝,军队在天灾面前死伤殆尽,最后陈庆之乔装成僧人才狼狈的逃回了南梁。

    轰动一时的陈庆之北伐如此草草收场,让人不胜唏嘘。

    这一战客观的说,陈庆之远比尔朱荣劣势的多。除了只会坏事的元颢,萧衍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元颢派人跟萧衍说不需要增兵,萧衍居然就陈兵边境按兵不动,错失了最好的战机拱手将洛阳让了出去。

    元颢算个P,不可能说一句话萧衍就言听计从。说到底,萧衍只是想让北魏乱一乱,根本就没想到陈庆之能量大到可以傲视北朝的地步。

    萧衍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萧衍,他现在只有雄才,没有大略,根本没有野心一统天下,甚至可以说他对战功卓著的陈庆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怀有戒心的。

    在萧衍开始脱下皇袍穿上僧服礼佛那一刻,他已注定跟一统天下的明君之位无缘。

    最后一个要为北伐失败买单的,还是陈庆之自己。

    元颢是个什么东西,陈庆之心知肚明,他的副手马佛念就曾劝他宰了这个只会坏事的元颢,靠着一时无二的名望在洛阳站稳脚再跟尔朱荣死磕,但陈庆之拒绝了。

    陈庆之是一名不善弓马的儒将,支撑他立下这不世战功的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同时这个信念也束缚住了他。

    道义是他终身没有迈过去的一道坎。

    一声叹息之后只能说有信念的陈庆之虽败犹荣。

    如此经天纬地之才确实古之少有,便是我国开国领袖大人也对陈庆之称赞有加。

    陈庆之以他这次北伐的战绩完全可以跟古代战功卓著的名将孙武、白起、韩信比肩,可以享有作为的最高赞誉‘军神’这一荣誉称谓。

    回到南梁的陈庆之得到了萧衍的称赞与肯定,其后也在军事上取得一些大捷,但对于南北朝对立之局终究无关痛痒。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忠于职守政绩斐然的陈庆之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曰‘武’。

    晚年全心全意吃斋念佛的萧衍没能善加利用陈庆之这把利刃,错失了在他统治期间北伐统一中国的最好时机,不过对他来说这其实也无所谓,不统一就不统一呗,日子还是能照过。

    但他第二次看走眼,就让他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他低估的第二个人是侯景。

    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的羯族人。

    话说羯族早在五胡乱华之初起就跟汉族是世仇了,后来被北方汉族的悲剧民族英雄武悼天王冉闵杀的几乎灭了族,剩下的羯族人被其他民族慢慢同化才留存下来。

    非常可惜的留下了侯景这一脉祸根。

    怀朔镇乃是六镇之一,侯景在六镇个动荡年代投奔到尔朱荣军辕之下。其人天生骁勇好战,还善于骑马射箭,这对他来说非常不容易,因为他左足天生长了一个肉瘤,走路都一瘸一拐,算是一个四级残废。

    更要命的是他虽然脚残但是不脑残,相反脑瓜还非常灵光。

    刚到尔朱荣那里报到之后就跟尔朱荣的部将慕容绍宗(尔朱荣手下有名的智将)请教兵法问题,很快请教问题就变成讨论问题、讨论问题又变成了被请教问题,其学习能力可见一斑。在尔朱荣讨伐葛荣之战时,侯景还亲手擒获了葛荣,立下大功,可谓文武双全。

    崭露头角的侯景慢慢的在尔朱荣的部队里脱颖而出,成为其手下的重要武将,跟后来名动天下的宇文泰和高欢做了同事。

    在尔朱荣被元子攸谋杀,宇文泰和高欢把北魏分家之后,侯景选择投入当时力量远比宇文泰强大的高欢麾下,拥兵十万一统河南广贸腹地。

    直到此时起,侯景还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标

    但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能在高欢手下效力不是因为他忠于高欢,而是高欢比他强,这样的人就算身居高位也不会久居人下。

    高欢深知这一点,在他临终之前跟他儿子高澄(东魏知名倒霉蛋儿)谈谈心,高欢说在他死后侯景必不能为其所用,应该尽早处理,随即诏令侯景入朝。

    都是多年的老同事了,高欢这么了解侯景,侯景怎么可能不了解高欢呢,一看到这封诏令他就明白什么意思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侯景找的第一个留他这位爷的主是另一个老同事,宇文泰。

    得知侯景要跑的消息后,高澄准备收拾掉这个祸害,那边侯景刚收拾好包裹准备落跑,这边高澄的追兵也杀过来了。

    为了显示对侯景的‘尊重’,高澄派来追他的人也是他的老同事兼老师傅,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确实是解决侯景的不二人选,经过几个月精彩的拉锯战,绍宗击败了侯景。

    被逼的走投无路的侯景派人送给慕容绍宗一个意味深长的口信,‘景若就擒,公复何用?’。

    侯景会说这话,自然是因为慕容昭宗的底子也不干净。

    慕容绍宗本是高欢的死敌尔朱兆的部下,直到尔朱兆兵败自杀之后才投降的高欢,而高欢留慕容绍宗就是为了以后有一天用他能制住尾大不掉的侯景。

    以慕容绍宗的聪明自然知道狡兔死烹的道理,所以他放了侯景一条生路。

    可惜放了侯景之后慕容绍宗也没能长命百岁(第二年战死颍川),而他给了侯景一条生路,又把南梁几十万人逼上了死路。

    不管之后如何,作为败军之将的侯景此时是非常惨的,十万人的大部队都被打残了,考虑到自己和宇文泰的关系好像也不那么铁,他决定还是换一个肯收留他的新主人,萧衍。

    晚年的萧衍有一个特殊的嗜好,就是喜欢收集北边来的这些‘丧家之犬’。之前收留了元法僧和元颢还不过瘾,这一次也打算把侯景收过来。

    南渡的侯景早已不是当年叱咤河南坐拥十几万雄兵的大军阀侯景,他带到南梁的残部只有八百个人外加三百匹马。

    沦落到这种地步应该算是相当可怜的,正常来说侯景应该在南梁夹着尾巴做人,尽量保持低调。

    但侯景既不正常也不想低调,刚到了南梁的地盘就带着这几百残兵败将去攻打南梁的寿阳城,而且还打下来了。

    萧衍认为侯景刚刚投降过来情绪还不稳定,毛躁一点可以理解,不但不责怪他还索性把寿阳送给了他,并给他加了官。

    此时整个南梁上下其实都没有把侯景当一盘菜,但打下了寿阳对于侯景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这倒不是说寿阳的地位有多重要,只是他透过打下的寿阳看明白很多事。

    至于他明白了什么事……咱们一会再说。

    在侯景投奔南梁的时候,萧衍派了萧渊明带了几万人马去接应。萧渊明是个军事白痴,此去不但人没接着还把自己送了过去,成了慕容绍宗的俘虏。

    高澄对这个‘副产品’有点哭笑不得。杀了萧渊明就得罪南梁,那是逼着萧衍跟宇文泰联手对付他,留着这儿萧渊明又实在没用,自己还得管饭,很是碍眼。

    所以他叫萧渊明亲自给萧衍写一封信,说东魏没有跟南梁翻脸的意思,这个人您还是接回去吧。

    萧渊明是萧衍的侄子,虽然是个很不争气的侄子,毕竟还是自己老萧家的人,而对自己老萧家的人萧衍都还是很够意思的。一看侄子被俘虏了也不是个好事情,就回信给高澄,说你开条件把人放回来算了。

    高澄说没问题、没问题,你拿侯景来换。

    这对萧衍来说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一边是自己的亲侄子,一边是自己新收养的宠物狗,两人在萧衍心里的地位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所以萧衍马上把天平倾向了自己的侄子。

    得知这个消息的侯景当然不干了。他好不容易才从高澄那里跑回来,现在又要被送回去,用脚趾头都知道回去了只能被高澄大卸八块,横竖是个死,拼了。

    刚刚到了南梁几个月的侯景向萧衍宣战。

    在寿阳站稳脚跟的侯景又慢慢收拢了几千残部,不过这几千人面对拥有几十万人看似兵强马壮的南梁还是不够看。

    包括萧衍和高澄在内的南北朝所有人都觉得,侯景死定了。

    萧衍在听到侯景准备自不量力的想反抗自己,还笑着说‘这小子能办啥事,我拿个树条就能抽死他’(是何能为,吾以折箠笞之)。

    但事情的发展远远的超乎于萧衍的意料之外,说起来关于侯景的传记是放在了梁书(二十四史关于南梁的史书)的最后一章,这意味着侯景的出现代表着南梁的终结。

    侯景从寿阳出发明取合肥暗攻谯州,谯州助防董绍不做抵抗开门投降。得了谯州之后,侯景又带着手下攻打历阳,历阳太守庄铁派自己兄弟庄均夜袭侯景,结果不成反庄铁随即投降。

    过了历阳侯景已经打到了长江边上,正琢磨怎么渡河,另一边就派人送船来了。于是乎侯景以数百骑兵联合步兵八千飞渡长江,来到了朱雀桁(今江苏南京南),他距离南梁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只一步之遥。

    这么顺利,居然就这么顺利。

    要知道侯景手下能打的不过几千人,这些人也不是全副武装的精锐部队,里面大部分是无家可归的难民,部队的军需品还是一边打一边凑出来的,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要说战斗力绝对强不到哪去。

    可就是这一支杂牌军,居然愣是冲破了无数由正规军防守的各路防线,打到了南梁首都建康城下,这情况极不正常。

    那为什么侯景会这么顺利?原因很简单,有人给故意给他开绿灯。

    谁那么大的胆子敢给侯景开这个绿灯?

    南梁几乎所有的官员。

    萧衍这个皇帝当的时间是非常长的。这个位子他坐了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时期南北两边所有当过皇帝的人中坐在这个位子最久的人,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也是由于他当的皇帝时间太长了,有很多事他看不清。

    之前他被百官凑钱从同泰寺赎回来继续当皇帝时,可能他心里是非常得意的,但在他脱去皇袍穿上僧衣的那一刻起,一众官员就对他的位子动了心思。

    萧衍已经老了,老的只会玩了,而且‘狼来了’的把戏玩一次还不够还玩了四次。底下的人对这个爱玩的老人的忍耐也已经快到了极限,他们想换个人坐或者干脆就自己去做,但是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去做。

    南梁在经过儒家文化几百年的传承之下,在萧衍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下成长为一个非常注重‘道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的大臣非常害怕自己被打上‘乱臣贼子’的名誉标签,所以他们不敢主动谋反,最好的选择可能是等这个老家伙自己挂掉。

    而注重养生之道的萧衍虽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却异常的样子还能继续挺很长一段时间。下面一堆一堆想上位的人苦不堪言,又不敢自己挺身而出后被其他心思跟自己一样却能打着正义的旗号的家伙干掉。

    所以剩下一个最完美的选项就是找出一个肯出这个头的人来办这件事,然后再把这个挑头的人干掉自己上位。

    这个看着势力单薄的侯景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用来折腾一下,其势力又不大以后捏起来也方便。

    所以此时大部分人都是抱着静观其变的心态。当然也有一些等不及的人会主动拉一拉侯景,比如说之前派船帮侯景渡过长江的萧正德。

    之前打下了寿阳后,侯景正是发现这个可乘之机才敢跟萧衍叫板(其实也没别的路可走了),结果事情的发展远远超过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