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23章 仁义道德
    当年萧衍被困台城,萧绎就眼看着老爹被困,他站在驻地不伸援手。当然当时不出手的人很多,不过萧绎更狠的是谁想去帮老爹解围,他就出兵揍谁。趁乱还杀掉了对他日后登基有威胁的兄弟萧慥,侄子萧誉、萧圆照、萧圆正,孙子萧栋等若干自家人。

    为了妥妥的坐上皇位萧绎还去求寻求西魏的支持,向西魏称臣。等他登基之后就觉得自己翅膀,不但翻脸不认人,还要求西魏退还之前送出去的南梁土地。

    作为一个老大,恬不知耻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自量力。

    萧绎这么作也就离死也不远了。

    西魏当家的是大名鼎鼎的宇文泰,对这个不识相的萧绎,宇文泰只忍了两年。

    承圣三年(554年),应萧詧(音茶,萧统第三子)的邀请,宇文泰派宇文护、于谨、杨忠等人南下江陵收拾下不听话的萧绎。这一仗的结局很早就介绍过了,萧绎战败后被处死,他的脑袋成了这些人升官发财的荣誉勋章。

    在西魏攻入江陵(萧绎所在都城)的最后一刻,他下令烧毁了宫中藏书十四万卷。这是非常过分非常不负责任的历史行为,古代的书籍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最快也得等四百年),大部分的书都是手写的,所以很多藏书都是孤本。

    可以说这些书籍是古人能和现代人沟通的重要桥梁,如果是个国君都跟他一样,城被破就拿书撒火,那类似本文这样的书就没法写了=。=!。

    坦白地讲,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根本就不会有我们后面的主角那么多机会,也不会有这本书后面那么多故事了。宇文邕绝对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人,一个优秀帝王应该具有的素质他基本都有了,可偏偏就是造化弄人。

    长江以北既平,北周的西北还有个突厥。五胡乱华的时候突厥没跟上大时代南下,依然留在老家,他突然发现周围几个胡哥都南漂了,好像西北老家这个地方他能一家独大了。最近这几十年东打打西打打下来底子越来越厚,到了宇文泰和高欢分家的时候,突厥人已经很成气候,实力不容小觑。

    那时的突厥人日子过得很舒服,当……

    话扯远了,还是先拉回来吧。

    萧绎的死让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南梁政局再次起伏跌宕起来。

    之前萧绎在,下面多少还压得住,现在萧绎没了,情况变得很微妙。

    皇帝死了,南梁剩下的烂摊子还在,这个摊子总得需要一个新皇帝上来。王僧辩和陈霸先经过商议决定立一个最合适的继承人,这位萧绎的顺位继承人是其第九子萧方智,时年十二岁。

    萧方智是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小正太,不可能做这个帝国的一把手,所以这又是一出大家喜闻乐见的傀儡戏。

    按说此时王僧辩和陈霸先的地位都会再上一个台阶,但是情况比这个还要复杂一些。两人都想做实际的一把手,毕竟没人会自愿做一个老。

    这两个亲密无间的战友的感情,在权力面前慢慢的出现了严重的裂缝。

    在王推上了傀儡皇帝萧方智后,北齐(此时高澄的弟弟高洋已经换掉了东魏)又突然出现横插一脚,把萧渊明送了回来,并跟王僧辩说别理萧方智了,立这个。

    萧渊明可是北齐的秘密武器,当年高澄就用他逼的侯景在南梁捣乱,现在高洋又拿出来折腾王僧辩。

    王僧辩真动心了。

    之前王僧辩跟侯景干,很大原因也是侯景看似很强大但是在南梁没有什么根基,打几个败仗手下就作鸟兽散了。但是北齐不同,经过高家父子的经营下,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强大势力,在国内局势非常不稳定的时候,王僧辩不敢跟这个庞然大物翻脸。

    退一步来讲,北齐这个提议对王僧辩也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萧渊明岁数是比萧方智大不少,不过在现在的南梁根本就没有势力,充其量也就是老一点的傀儡,但这个傀儡只属于他而不是和陈霸先共有的,这点非常打动王僧辩的心。

    王僧辩对从讨伐侯景之后才冒出来的陈霸先并不熟,而陈霸先在这两年时间表现出的军事能力和力也让王僧辩感到了威胁。

    立萧渊明为帝一方面可以打压陈霸先,另一方面还多了一个强大的北齐做靠山,王僧辩觉得很划算。

    承圣四年(555年),王僧辩没有进过陈霸先就单方面跟北齐签了合同,立萧渊明为帝,把萧方智改立为太子。

    做完这一切,王僧辩感觉万事大吉,终于松了一口气。

    但被忽略的陈霸先对王僧辩的作为很不满意。

    说好了立萧方智,怎么又变卦?这么大的事也不跟我商量商量,当我老陈好欺负是吧?

    气愤的陈霸先马上至信王僧辩,要这个战友给解释解释,而王僧辩不予理会。

    从广州北漂到江苏的陈霸先,费这么大劲是谋出位的,不是来被人当羊肉涮的。既然王僧辩不给面子,也别怪陈霸先翻脸了。

    同年九月,陈霸先带了十万小弟,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出发直攻建康。京口到建康实在太近了,王僧辩还没回过神来就被突如其来的陈霸先给灭了。

    灭了王僧辩后,陈霸先又拉下了皇位还没坐过瘾的萧渊明,重新立起了萧方智为帝。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王僧辩可是有组织的,他这么不明不白的被灭了,下面的一众部将和后面刚跟他签完合同的北齐都不干了,纷纷起袖子准备跟陈霸先拼命。

    陈霸先说Who怕Who啊,王僧辩都灭了还解决不了这些虾兵蟹将?想比划比划那就来呗。

    随后就是陈霸先的owtime。

    平灭王僧辩余党的战斗从同年的十月一直打到第二年的二月,其部下杜龛、张彪伏诛徐嗣徽、任约、王僧智等逃奔北齐,北齐前来助战的翟子崇、刘士荣、柳达摩也被一一击退。北齐对这个能打的陈霸先也无可奈何,遂与陈霸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眼看着陈霸先就要一家独大,不服气的人还是有的,其中包括陈霸先的老上级曲江侯萧勃还有巴陵郡王王琳。

    萧勃不过是看着自己原先的部下如今爬到了自己头上,感觉不很爽,但他的能力跟陈霸先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太平二年(557年)二月从广州起兵,三月份刚跟陈霸先的部队一碰头基本就被打散了。为了这个不爽萧勃也送出了自己的脑袋,挺不值当的。

    相较而言,王琳还比较能折腾一点。

    王琳出身武将世家,他‘轻财爱士’,为官很会笼络人心在地方上风评很高,在平侯景的战斗中立功不少。其人性情高傲,在王僧辩还活着的时候就不买王僧辩的账,把王僧辩气的都牙痒痒,更不用说陈霸先这个外来户了。

    在陈霸先刚平了萧勃不到三个月,王琳就开始准备舰队攻打陈霸先了。陈霸先不是一个喜欢被动的人,王琳还没打过来,他就派手下大将周文育和侯安都带着两万人杀了过去。

    周文育和侯安都是陈霸先手下非常能打的两员大将,以这两人之前的手段来看,干王琳问题应该不大。而且事实上这两个人也确实干得不错,十月份侯安都刚到达武昌,占据武昌的樊猛就退走了,随后周文育也进驻武昌与侯安都会师。

    但在这个很顺利的过程中偏偏出了一个麻

    这个麻烦说起来还是陈霸先自己搞出来的。干掉了萧勃之后,陈霸先觉得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了就让萧方智赶紧把位置腾出来,自己做皇帝,建立了大陈。

    这事办的还是太着急了。

    在当时不管是南朝还是北朝,但凡有点身份的人都是特别好面子的,无论背里多龌龊面上也得说点仁义道德。

    尤其是以权臣的身份改朝换代这种事,是非常讲究非常繁杂的面子工程。千万不要以为群臣劝进、众望所归等等客套仪式没啥用,想办成这事,这是必要条件,如果做不好,是很容易出乱子的。北边前有尔朱荣、后有高欢和宇文泰都是忍了一辈子都没跨过这道坎。

    陈霸先性子太急,场面都没搂住就改朝换代了,事前也没跟侯安都和周文育通个气,这俩人得了消息之后都有点迷茫了。

    这俩哥们虽然能打,但都不算是陈霸先的亲密嫡系。侯安都是在陈霸先北上打侯景的时候才加入队伍的‘新人’,而周文育虽然是陈霸先从广州带来的,但他的身份更尴尬的事他还做过陈霸先的俘虏,只是因为很能打才被陈霸先看中并‘招安’的。

    现在好了,这两人还在前面拼命呢,陈霸先在后面就把公司的招牌给换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如果陈霸先最后兵败了,他就是另一个侯景,而侯安都和周文育也会被打上‘乱臣贼子’的标签,永远配享骂名。

    本来占着劣势的王琳一看陈霸先捣鼓出这么一档子事来,灵光乍现赶紧也跟北齐签了份合作协议,并要一个宗室子弟过来。

    这段时间北齐的外交部可算是业务繁忙,到处跟人签合同也不嫌累。之前刚跟陈霸先签了不平等条约正郁闷呢,赶巧王琳又来了,一听要找陈霸先麻烦,北齐很激动把手里的人质萧庄送了过去。

    这个萧庄刚十来岁,拿来做皇帝很合适。

    对立的双方立场翻了一个跟头,讨逆的变成了叛逆,叛逆的变成了讨逆。这对侯安都和周文育的军队的气势影响很大,而且很快反应到了战斗力上。两人围攻郢州(今湖北武汉)久攻不克,随后被王琳抓了空隙,吃了大败仗都变成了俘虏。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琳对于这些俘虏还是很宽容的,只要肯低头就不会被杀头,凸显了王琳收买人心的功力。不过‘仁慈’的王琳还是杀了一个人,周铁虎。

    此人曾在萧誉手下效力,后来被王僧辩打败收归帐下,在王僧辩被杀之后,周铁虎率部归降于陈霸先。

    如果光看这份简历,周铁虎应该仅是一个三姓家奴。但是他三易其主只是为了找到一位真正可以效力的主公,陈霸先。被王琳俘虏后,周铁虎誓死不降,最后成了唯一一位在此战中被俘杀的将军,端得是一条铁汉。

    周铁虎的死讯传回南陈,陈霸先特地褒奖此人,还获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一位不会屈服的,是值得铭记的。

    在侯安都和周文育被俘之后战况发生了大转折,主动权交回了王琳手中。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带领十万水军进至湓城今(江西九江),欲与陈霸先决一雌雄。

    王琳高兴的还太早了点,他自己这里其实也是阻力重重,想东进他前有扼住江中咽喉的鲁溪达,后有不听指挥的熊昙朗和周迪。

    鲁溪达在江中地区拥兵自重。北齐的名将慕容绍宗曾带了三万多人来找他的晦气都被打的大败而回,慕容绍宗可是能干翻侯景的猛将,连他都解决不了的人自然不是好对付的家伙。对这个人王琳和陈霸先都想拉拢,但他谁的账都不买,只是在中间坐着。

    王琳想东下必须从鲁溪达面前过,有这么个人在背后盯着王琳觉得不保险,所以想先解决熊昙朗和周迪。不过这边也是出师不利,派去的人不光吃了败仗,还让侯安都和周文育给跑了。

    偏偏这时候陈霸先又派了侯填和徐度带军来打他,同时出发的还有说客谢哲。刚坐上皇位的陈霸先看着这幅烂摊子不想再打了,屡失战机的王琳也是没了斗志,两位政敌再次缔结了停战协议。

    这次停战协议是短暂的,但毕竟给江南带来了一份难得的安宁。

    陈霸先接过来的帝国是一个到处是军阀割据的破碎河山,陈霸先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这个皇帝也并不好做。

    好在这个沉重的担子还是在第二年就被卸下来了,这倒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戎马半生的陈霸先在永定三年(559年)六月突发急病,没过几天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陈霸先的命运很类似于宇文邕。他于候景之乱中崛起,在事业和人生刚刚进入全盛时期后,生命却戛然而止,确实让人叹息,不过这也许就是历史交给他的使命。

    陈霸先和他继任者的出现会用一个特殊的方式让这片属于中国人的土地再次回归统

    说起来陈霸先的家门还是非常不幸的,他一共有六个儿子,但前五个都早夭了,还剩下最后一个小儿子陈昌。但这个陈昌比他那几个早夭的哥哥还倒霉,经历也算很传奇,打记事起先后给侯景、萧绎、宇文泰抓住做过俘虏。在他爹死的时候他还在西魏,天高太子远做皇帝也轮不上他,接替陈霸先位子的是他的堂哥陈蒨。

    陈蒨跟随陈霸先南征北战多年,既有实力又有能力还正当壮年,他将接替陈霸先来完成其未完成的事业。即位之后陈蒨很快赶跑了想浑水摸鱼的王琳,还逐步平定了各方蠢蠢欲动的割据势力。

    陈朝在陈蒨还有他弟弟陈顼(陈朝第四任皇帝)的治理下,开始摆脱侯景之乱的阴影,再次蓬勃发展起来。

    陈蒨在位是公元560年到566年(年号很有意思,叫太建)。

    这一时期北朝到底是怎么个乱法,本文开篇曾简单介绍过。北周和北齐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根本没啥精力再跑到南方找麻烦。当真是风水轮流转,这二十多年南朝非常安宁,期间虽然也动过兵,但都是无关国家稳定的小打小闹。

    而这至关重要的二十年让足以让陈朝积蓄好非常强大的力量,没有特殊意外的话,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582年,这个特殊意外终于出现了。这一年陈顼去世,随后他的大儿子,南北朝时期最可爱的皇帝陈叔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即便作为一个皇帝,陈顼也算是非常能生的,光儿子断断续续就生了四十二个,战斗力非常之强。

    既然儿子多,关于日后继承权问题就尤其需要重视一下。在陈顼刚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太建元年(正月就立好了接班人,大儿子陈叔宝。

    陈叔宝生于公元553年,那一年正好是平定候景之乱的第二年,但之前介绍过了政局并不安宁。那时不让人省心的梁元帝萧绎天天跟西魏的宇文泰闹矛盾,没过两年就被宇文泰把江陵老窝给端了。当时刚学会走路的陈叔宝和他爹陈顼都在江陵,由于叔爷爷陈霸先的关系,他和他爹都被带到了西魏当了人质,一直到了563年,才经过外交斡旋从西魏回到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