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33章 太累
    平定江南之后,杨坚觉得整天弄些正经事太累了,就想弄点不太正经的事情做一做,他招大臣们想想怎么修订一下礼乐。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在朝会上讨论一下就相当于搞个联欢会了,大家娱乐娱乐放松一下,随便说两句提提意见就好了。可在大臣们的讨论之中,一个叫苏夔(音葵)的大臣和何妥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苏夔和何妥谁也不让谁,争吵也越来越热闹。眼看联欢会就要搞成全武行了,老大杨坚站出来拉架,让众大臣投票,看看支持谁。

    这位苏夔时任太子通事舍人,官不算大,但官路很广而且背景很深,因为他是苏威的亲儿子。

    隋朝中六个部长,苏威一个人就干过三个,还就任过吏部尚书,现任吏部侍郎薛道衡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都是自己的铁哥们,加上多年的人脉经营还有跟杨坚的关系,在朝中势力可谓根深蒂固。为了一个何妥犯不着得罪苏威的公子,所以百分之八九十的观众们都把票投给了苏夔。

    何妥不愿意了,他在四个老板手下干了四十多年国子博士,临老了居然还在专业领域(礼乐在当时也是学问的一部分)输给一个小年轻,他不服气。

    苏威得意洋洋的看着吃了瘪的何妥心里暗爽。我们父子就是欺负你势单力薄,不服气,能怎样?

    受了气的何妥马上开始他的报复行动,在杨坚面前告了苏威一状。听到何妥要告自己黑状,苏威开始时是不以为然的。这些年他吃的黑状海了去了,老板杨坚无一例外的站在了自己这边,反而是告状的人没有啥好果子吃。这回只不过是讨论礼乐,一点没有涉及到严肃的问题,苏威相信这次老板依然会向着自己,再不济就算何妥告赢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苏威还是太小看了何妥,有没有涉及到严肃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何妥的这一黑状直接捅到了苏威的命门上。

    何妥这一状告的非常有水平,他在杨坚面前口若悬河只字未提礼乐的事,而是祸水东引:‘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攻侍郎李同和等共为朋党,省中呼弘为世子,同和为叔,言二人为威之子弟也。’

    这段话并不难理解,大意是说苏威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礼部和吏部中的重臣们都跟他交情匪浅,互相称兄弟子侄,结为‘朋党’。

    听到了何妥的话苏威后背的冷汗唰的冒出来了,因为他看到杨坚在瞄向自己的眼神越来越冰冷。

    朝中原本舒缓的气氛一下变得非常紧张,何妥不为所动紧接着又继续爆料出苏威利用职权关系为自己的堂弟苏彻、苏肃等人谋求官位等违法行为…

    杨坚再也坐不住了,马上派自己的儿子蜀王杨秀和亲信虞庆则调查此事。何妥并没有信口开河,这些事一查一个准全部属实。

    杨坚在看完了调查报告之后,彻底愤怒了。

    要知道何妥提供的这一份名单可不是一份简单的名单,薛道衡和王弘、李同和等人都是吏部的主要官员,而礼部尚书卢恺同时也是兼任着吏部尚书的职位,可以说是把吏部一网打尽了。提供这份名单,再加上苏威任人唯亲的事实,何妥就是想说明,苏威已经把持住了六部中权力最大的咽喉部门吏部!

    一直以来杨坚对苏威的忍让都是基于要让苏威这个职业经理人干活,帮他打理企业内部事务的基础上。现在这个经理人居然要来动自己的权,分自己的股份!隋朝是而且只能是杨坚自己的家族企业,苏威不过是自己聘用的一个打工仔,他还真把自己当成大股东了?

    心中憋着怒火的杨坚把苏威叫到了跟前,送给了苏威一本书让他念。这本书苏威是看过的书名叫‘宋书’,杨坚让他念的是谢晦传。

    谢晦是一百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刘裕的臣子,有关他的事迹就不多提了,而他做过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刘裕病故后,集结朋党废立皇帝。

    看到这本书让苏威面如死灰,此时他心中最后一丝侥幸的心理都被绞的粉碎。苏威摘掉了自己的官帽向老板杨坚磕头认罪,杨坚只是叹息了一声‘谢已晚矣’。

    毕竟是跟了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了,杨坚没有要了苏威正磕头的脑袋,不过把苏威摘下的官帽收下了,只留下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虚位放回家闲置。

    随后隋朝自立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官场地震全面爆发,一众大小官员为自己这张选票付出了严重的代价,为此事丢了官的朝中知名人士达上百人。其中卢恺被免官没几天就在家里郁闷死了,薛道衡被流放到了岭南。

    苏威在朝中的势力被连根拔起,虽然在事后杨坚念及旧情他也被再次启用过,但这个跟头实在是栽狠了,其后屡次启用、屡次被免,再也没能翻出多大的风浪。

    这场风暴并没有因为苏威的离开而停歇。

    官场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走了就得有人顶上。苏威的离去的同时,也给隋朝的官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这一百多个坑是怎么填的,很遗憾没有留下完整的历史记载(至少我没查到),但这次风暴中最大的赢家我们是知道的,他是咱的老相识杨素。

    苏威丢下了五个实权空缺,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尚书省右仆射,杨坚任命的新右仆射正是杨素。

    在介绍隋朝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时,曾经提到过这个左右仆射是隋朝官僚体系中位置最高权柄最重的实权岗位。因为下面的具体行政部门‘六部’中两个仆射各管三个,是行政系统的并列一把手。

    而左仆射是现在(主意这个词)杨坚最信任的好基友高熲就任的,正常来说右仆射是跟左仆射高熲可以分庭抗礼的大角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正常,因为右仆射经常换人,在苏威之前做个这个位子的就有赵煚(音囧)、赵芬、虞庆则等人。除了苏威和虞庆则之外剩下的两人要不是坐过这个位子连被本文提到的资格都不具备,就算是苏威和虞庆则也没有把这个位子坐热,可见右仆射是多么的悲怆。

    直到现在杨素来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在隋朝的官场上唯有杨素是可以跟高熲一较高下的猛人,也只有从这一刻开始右仆射才真正跟左仆射平起平坐。

    不知此时看到杨素坐在自己旁边的高熲会有何感触,只怕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位老相识新同事会成为他后半生最致命的宿敌。

    要说高熲和杨素两人之间其实共同点还蛮多的。两人的仕途都不是一帆风顺,全是靠一股子闯劲还有他人不具备的才智和胆识帮助杨坚度过一道又一道难关才坐上现如今这个位子的。也正由于在患难中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都深得老板杨坚的信任

    同时高熲和杨素也是并列号称‘隋朝官场最不能惹’的人。

    高熲在朝为官多年功勋卓著,长据左仆射高位虽实至名归,但鹤立鸡群难免会找人嫉恨,在背后也少不得有人说坏话。其中说坏话的人也包括朝中一些重要大臣,比如庞晃和卢贲。

    这两位都是在杨坚篡位之前就已经勾搭上这条线的老人,捧杨坚做老板可比高熲还早很多。在他们心里这个高熲只是个插班生,现在位置居然比自己都高,在人家底下听人训话心里自然是不痛快,是以经常在杨坚面前说高熲的不是。

    杨坚对自己的好基友可是青睐有加,并且异常护短,不要说说高熲坏话,就是嚼舌头根子也不成。即便庞晃和卢贲都是老相识、老战友也一点没给情面,直接废在一边收拾了一顿,从此滚粗了帝国高层。

    杨素与高熲在这个方面相比也不遑多让。当杨素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的时候,一个人甚是不平,因为他觉得这个位子应该是他的,这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仁兄就是被冷落多时的贺若弼。

    心不大眼界也不够宽的贺若弼在抓陈叔宝被韩擒虎抢了个先手之后,就一直视韩擒虎为自己最大的宿敌。从江南回来之后,贺若弼就和韩擒虎干上了,天天在朝堂上吵到底谁的功劳最大。

    贺韩之争没有持续多久,就没有再吵下去,这倒不是贺若弼转性了,只是因为死对头韩擒虎没两年就下地府当阎王去了。跟死人吵还真是吵个寂寞,贺若弼也暂时消停了下。

    少了这个对头让贺若弼感到很空虚,等他再一回首时,原本蔫不唧唧并不起眼的杨素噌的一下又跑到了他的前头,顿时又让贺若弼找到的新的目标。从此吃肉喝酒骂杨素,一点都不耽搁还顺带脚说几句高熲的闲话。

    连着把两个‘最隋朝官场最不能惹’的人都给惹了,贺若弼可能真的嫌自己命太长,想减短点。

    杨坚看贺若弼越来越没出息还越来越废话多,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新宿舍——牢房,甚至已经考虑是不是砍了这颗废话多的脑袋。

    在下这个决定之前,杨坚还是去看了贺若弼一面。至于这一面是不是‘最后一面’全看贺若弼的表现了。

    身为一位要尊处优的前国家大员,现在沦为阶下囚的滋味并不好受,阴冷潮湿的环境让贺若弼又多了一次认真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

    记得上一次他这么思考人生还是在他爹刚去世的时候。老爷子的遗言并不是白给的,留一下一句‘少说话多办事’的临终嘱托,也是看准了乱嚼舌头是他们的家族遗传,哪知这儿子还是不长记性。

    看到杨坚面色不善的看着自己,贺若弼被他爹刺伤过的舌头一阵发苦。

    “我命高熲、杨素为相,你为何总在背后说他们都是酒囊饭袋,这是几个意思?”

    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贺若弼,高熲和杨素是我认命,你说他们没用,凭什么?难不成是嫌我眼光不够亮么!

    听到杨坚的话让贺若弼心里一紧,他明白了质疑高熲和杨素就是质疑杨坚,这句话躲不过去他这颗脑袋就不用要了。

    “我和高熲是老朋友了,而杨素更是我的表兄弟(杨素老爹是贺若弼的亲舅舅),就是互相知根知底不会见外我才这么说的。”

    贺若弼的回答避重就轻,给杨坚点明了他和高熲还有杨素之间都有些交情,跟杨坚当然也有一些情分在,就是希望杨坚能看在这些交情的份儿上饶他一命。

    听了贺若弼的话后,杨坚缓缓的说“我给一个不杀你的理由吧!”。

    把话说到这份上已经是在给贺若弼一个机会了。

    “当年我带领八千人为陛下冲锋陷阵,攻取建康…”

    “不错,但是我已经给了你赏赐。”

    “那时我是用这个功劳换了陛下的赏赐,但现在我想用这个功劳来换我的一条命!”

    杨坚仔细看了看眼前眼色惶恐、面容有些颓废的人。这个人,还是当年叱咤南北威风凛凛的贺若弼么?他只是一个没有了雄心和斗志,只想简单生存下来的普通人,罢了。

    此前因为眼睛长到脑门上,在朝中树敌颇多的贺若弼,少不了一堆人希望他早点死。在入狱之后不乏一些看不惯他做派的人想痛踩落水狗,劝杨坚把这家伙砍了算了。

    自与贺若弼见面后,杨坚思索数天,终究没下这个狠手。

    杨坚不是一个手软,却是一个惜才的人,而且感情也算非常丰富。对身边有过定策之功的大臣们,只要不是像宇文忻、刘昉这样非得闹到谋反的份上,他轻易不下杀手。

    贺若弼最后的处理方式和苏威一样,只是革职为民放在家中闲置。

    正如贺若弼所说,隋朝统一南陈这一战中,他应算是居功至伟。虽然其中也有对手确实不给力的客观原因,但贺若弼确实把握住了时机拿下了至关重要的对战赛点。正因为有这一战的显赫成绩,贺若弼才成为后世被人铭记的著名将帅之一。

    只可惜贺若弼的性格缺陷致使他终究没能再获得一个新的舞台来证明自己,可怜这份功劳只被用作最后保命的手段…

    做一个合格的将军得会打仗,而为一个合格的官,就必须得会做人。

    不管是为官还是做人,与贺若弼当年狂妄的点评‘非智将’的杨素相比,他何止差了几个台阶,简直都差出了几条街。

    其实贺若弼也无需为自己这点破事愤恨不平,与虞庆则相比,他还算比较幸运的了。

    同样作为帝国的高层大员,虞庆则被晾在一边的时间也够长了,已经晾凉了,可以拿出来捂一捂。

    总的来说,虞庆则还是很有运气的。刚出道就有贵人高熲提携,一下子就进入了帝国高层。随后跟突厥人对上了,前面有一位达奚长儒替他挡枪,后面有一位长孙晟替他长脸,结果最大的功劳都被记在了他身上。官位最高做到了尚书右仆射,爵位最高被封了上柱国加鲁国公,食邑足有一千户。

    同时考虑到他的爵位只能由长子继承,杨坚还很贴心的把他二儿子也封为了彭城公。要知道他一共就俩儿子,也就是说他的这些功劳全家都有份儿,地位貌似还跟提携他的高熲平起平坐,真可谓风光无限,那个得意劲儿啊,简直是看天天就晴、看花花就开、看车车爆胎。

    不过他的运气跟杨坚的运气不同,只是一个消耗品,等运气消耗完了,就该倒霉了。

    那虞庆则的运气啥时候会耗完呢?当他跟杨素犯不对付的时候。

    在平陈之后,杨坚突发奇想在自己儿子杨广家摆了一个生日party,并把朝中主要的大臣都叫来,准备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当时刚完成了天一统大业,又是老板过生日,加上大臣们大多都赚了不少银子,当然少不得对杨坚溜马须、拍马屁,一时间气氛非常和谐、热闹。

    杨坚一高兴也对自己部下大大的夸奖了一番“高熲平定了江南、虞庆则招降了突厥,你们都是立了大功啊。”

    听了杨坚的话,杨素马上回了句话“还不都是在您的光辉照耀和正确领导之下,大家才能办成这些大事的。”

    这话是一个臣子对皇帝的常用马屁技巧之一,话本身没啥问题,非要说问题也就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杨坚夸的人中并没有杨素,杨素上赶着替高熲和虞庆则说这话,不是非常合适。

    想想也是,平定江南的时候论前面冲锋陷阵的是杨素、贺若弼和韩擒虎,跟镇守后方的高熲关系不是特别大。而虞庆则招降突厥时更是只做了一根电线杆子杵在一边看长孙晟表演,啥都没做就捞了最大的功劳。杨素说这话多少也有点讥讽的意思。

    不过也就是不是非常合适而已,像高熲这样心大的,呵呵一笑就翻篇了。但虞庆则心眼太小,这篇他没翻过去。

    这里边说来还有点小典故。当年出使突厥的时候,杨坚料到摄图会送点马匹当礼物,为了显摆自己是大国有大气量,特地嘱咐虞庆则拿个三五匹意思意思就行了。到了突厥那以后,摄图果真送了一千匹马,谁知虞庆则见马眼开不但全都给收了过来,还把摄图的闺女带回来做小妾。碍于虞庆则有功,当时杨坚并没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