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37章 哭诉
    快速崛起的染干让达头感到了威胁,如果再不行动起来只怕自己这帮手下都快被收买过去了。本来没什么仇恨的两个人,从此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达头带着自己整合出的军队准备跟染干决一死战。达头的目标只有染干,但染干的身后是整个大隋。

    除了染干刚吸纳过来的突厥军队,杨坚还派出了杨广和杨素出灵州,杨谅和史万岁出朔州助阵染干。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本属于达头和染干之间的战斗,染干却根本不用自己上阵。为了防止染干尾大不掉还有瞎指挥,杨坚还特地给他的军队挑了一个指挥官,长孙晟。

    这服务实在是太周到了,这就相当于俩小孩打架,一个小孩是赤膊上阵另一个小孩则带着一票保镖、保姆加保安。达头你想咋赢呢?

    达头的部队最先遭遇的是杨广军团,而杨广的军队里有一位将军,叫杨素。

    上次的教训让达头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一次达头学乖了,没有主动出击但也不甘心就这么走了,所以先耗着等机会。

    达头没等到机会却等到了长孙晟。

    后加入进来的长孙晟看着达头的军队驻地,出了一个非常阴损的主意。达头的部队不管是人还是马都靠着一条河流取水,长孙晟带人偷偷跑到这条河的上流给他们的饮用水里下了点‘料’。具体是啥东西不知道,但这东西非常厉害,即便是被河水稀释之后依然很毒,达头手下不管人还是马喝了就死,毒性堪比毒鼠强。

    达头打了一辈子仗还从来没有遇见过用生化武器的,饶是他见惯了更血腥的尸体也没有眼前这些景象来的恐惧。看着这些喝水就死的手下和马匹,达头从头一直凉到脚趾头,这个鬼地方他一刻都不想多待了,当天晚上就下令撤退。当然在撤退的过程中,他还遇到了长孙晟的欢送队,留下了一千多个人外加六千多牲口的过路费才得以逃离这里。

    忙不迭的一路跑到了大斤山附近,还没能达头喘口气,底下人又汇报说前面遇到了一股隋朝部队。

    一听说又有隋朝军队出现在自己前头,达头首先反应是一个哆嗦。

    哆嗦完了该拿主意了。出于对自己逃跑速度的信心,他判断这股部队领头的肯定不是长孙晟或杨素。

    经过那两位猛人的多次教训,达头已经狼狈不堪而且脸面尽失。丢了脸当然想找回面子,如果不是那两个猛人带队,也许…也许能从这支隋军那找回一点突厥可汗的尊严呢。但是如果这帮人也不好欺负咋办,那就不是丢脸的事了搞不好自己的小命都会丢在这儿。

    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问题。

    经过短暂的权衡之后,达头还是拿不下这个主意,然后他很聪明的派人去问问这帮人的老大是谁。

    回答是敦煌戍卒史万岁。

    达头在隋朝的熟人不算很多,碰巧史万岁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这位以抢劫突厥、欺负突厥著称的猛人在突厥族人中名气可谓如雷贯耳,想跟史万岁找回面子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达头流下了悲情的泪水,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

    随后达头又在史万岁的‘欢送’下,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地方。

    这一战之后,达头改变了之前大大咧咧的做事风格,从此变得小心谨慎,跟染干小打小闹还可以,再大动干戈心里既没底还没胆子。

    我做一只龟缩在这里可以了吧。

    诚然这种老老实实不惹事的态度也让杨坚感觉差不多了,再深打进去费力不说还没啥好处,随即命令大部分将领都撤了下来。染干对这个结果也非常满意,啥力都不用出白白得了这么多地盘和手下,还有一个丈人靠山,再有更多的要求确实也显得过分了些。

    只有长孙晟仍然不满意。

    长孙晟的心里一直打着一个节。他第一次踏入这片草原,被摄图留下的那一年中,突厥人都一直对他礼待有加,那时的长孙晟少年老成还很会做人,加上身怀让擅长射箭的突厥人都惊异的箭术,和很多有名有姓的突厥贵族关系都非常不错。

    就个人感情来说这些和蔼可亲性情豪爽的突厥人很多都是长孙晟的朋友,但他一直坚定的站在国家大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朋友’。长孙晟很清楚,这些人对自己可能非常和善,可一旦面对自己祖国的百姓们,这些人就是豺狼,是强盗!他们性情暴虐、贪婪无度、滥杀无辜,在祖国的边疆犯下了无数血案。

    面对这些惨案时,很多旁观者可能都会选择无奈的叹息、悲悯或咒骂这些暴徒,寄希望上天会惩处这些人喝水呛死、掉马摔死、最好能被雷劈死。只有少数人会觉得自己有能力也责任替上天来为受害者们讨回这份公道!

    长孙晟就是这样一个少数人。多年以来他一直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解决这个国家的边疆祸患!

    跟突厥人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长孙晟早就摸透了突厥人的脾气秉性,跟这帮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而且还打不服、灭不了、管不着。就像现在是把达头打下去了可等这阵风过去,达头还是照样冒头挑事,继续折腾。

    就这样放任不管,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长孙晟特地挑选出了染干。在二十年前刚接触这个小伙子时,他就感觉这是一个可以争取和培养的人,在这二十年里他通过更仔细的观察和接触试探愈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染干这个人有非常非常多在旁人看来是缺点的优点。他有点野心但也不大,实力不强却也不弱,脑管不笨可也算不上聪明。此人心眼实在,又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志向,这一切条件都完美的符合长孙晟心目中那个突厥话事人的形象。

    故他不遗余力的劝说杨坚来笼络这个原本在突厥中并不受待见的小可汗,一点一点的扶持染干的势力,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

    还差最后一步!干掉可以威胁染干的达头,让染干成为这里的主人,从此隋朝北疆就有一片清净的大草原!

    在长孙晟的全力劝说之下,杨坚同意继续对达头用兵。

    这场战争的过程虽然胶着但由于实力悬殊战果还是丰硕的。长孙晟痛打已成为落水狗的达头,三年之后原本依附于达头的铁勒、思结、阿拔、仆骨等十余部相继离开了达头,向染干效忠。

    经历了无数次的驱赶和众叛亲离之后,达头意识到这片广袤的大草原已经再没有一丢丢容他搭帐篷的草皮了。达头收拾完最后的行装,带着身边仅有的亲信部下离开了这里,从此再没能回来。

    一个躺着赢的突厥可汗站在了这片达头刚离去的大草原上。

    染干看着这片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恍如隔世。他不是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但一直以来这只是一个梦而已。而且直到现在他也没想到这个梦会有实现的一天。

    不管是雍虞闾还是达头都曾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立在染干前面,只要有他们在,染干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以主人的身份站在这片土地上。

    染干回过头,又望向帮自己圆梦的长孙晟,眼神之中带着感激、尊敬,而更多的是畏惧。感激也好畏惧也罢,这些感情都将陪他度过余生。

    在染干的带领下,突厥和大隋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染干心甘情愿的向杨坚俯首称臣,并送给杨坚一个史无前例的称号,圣人可汗。

    从秦汉开始,中原王朝一直有册封草原可汗(或单于)的惯例,正常来说都是把他们打怕了或是不想跟他们打了,以胜利者或是老大的姿态送一个称号表示大家都是自己人和和气气过日子吧。而中原王朝接受草原可汗的封号,这是第一次,且是具有非凡意义的第一次。

    染干送给杨坚的这个称呼并不是以胜利者或是老大的姿态,而是真正以一个藩属国的身份承认自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从这一刻开始,蒙古草原可以非正式的划入隋朝的统治版图之内,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大隋帝国终于获得了一段三百年中最难能可贵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虽然时间是短暂的。

    这个排行榜跟它的标题相比是非常非常的扯淡,不过这个榜单也确实有他可以借鉴的意义,毕竟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猛人牛人里就杀出来七个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搞定了突厥之后,这个国家基本就不再有外患问题,举目此时的亚洲没有一个可以和他叫板的同量级对手。而且经过整顿、建设之后国家的资源储备之丰富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所有的历代开国皇帝里,杨坚是最土豪的一个。至于他到底多有钱…我实在不喜欢帮人炫富,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查,这里就不多废话了。

    一切夸耀政绩的溢美之词在杨坚身上全部适用,时隔千年之后,再回首杨坚一手缔造的这个帝国,仍然会惊异于它的强大。

    只用了一代,就将这个帝国推向了繁荣昌盛的制高点,在中国历史上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帝国有且只有一个,大秦帝国。

    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帝国的命运也是出人意料的相似,都是在最强大的时候突然崩塌,随后如一颗流星在夜空中一闪而逝。

    虽然这个比喻被滥用无数次,但确实非常贴切。

    没有了外患之后,一场围绕着这个帝国顶层的内忧祸乱开始滋长蔓延。

    这是历史最有趣的地方,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它永远都不会结束。

    想细说这段故事,还要先将时间倒车回开皇十二年(592年)。

    那时杨素刚刚替下了苏威继任尚书右仆射,在官僚体系中与高熲并列。对于仕途中人,升官永远都是一件高兴事,何况是升任如此高官,简直是位极人臣,杨素兴高采烈的天天琢磨着怎么把这份新工作做好。

    而在这个系统中,搞好工作的第一步,是搞定跟同事和上级的关系。杨素博学多才、文武通杀,是非常罕见的复合型人才,其人也颇为自负、恃才傲物,一般的同事不要说结交,连套个近乎都困难。能入他法眼的同事不过寥寥三人:高熲、牛弘、薛道衡。

    之前提到过,薛道衡倒霉催的被卷入了苏威案,栽在这案子里终生被压不再被启用。这位牛弘之前没有提过,不过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现在稍稍提一下。

    牛弘性情木讷、好读书,是一个想干啥事就能把啥事干好,但是不爱多说废话脑子也不喜欢多拐弯闷坏主意,是一个性格非常可爱的人。

    此人做过很多事,不过都是写起来乏味的政绩流水账,之所以让我记住这个人,是因为他有一段也挺可爱的故事。

    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很厉害的名字),喜欢喝酒还喜欢耍酒疯,一日牛弼又喝多了拿起弓箭把他哥家里牛车的牛给射死了。牛弘虽然身居高位(曾就任过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但为官清廉,死了一头牛对家里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此时牛弘上班去了,他老婆等他下班回来赶紧汇报此事。

    牛…死了?那就做菜吃嘛。说完牛弘也不管牛弼也不管他老婆,进屋就看书去了。

    好吧,这个故事挺没营养的,就当插播的小广告,不喜欢就忘了吧。

    薛道衡和牛弘都是隋朝有名的大学问家,大人才,当然高熲也是。

    隋书杨素传中对杨素有一段精准的评价‘其才艺风调,优于高熲,至于推诚体国,处物平当,有宰相识度,不如熲远矣’。

    当宰相做份内的事,杨素是干不过高熲的,而杨素又是一个表现欲非常强的人,急欲向老板杨坚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杨素的主要能力还是集中在武力上,国家太平没有仗打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所以他一直郁闷不已。

    一年之后,机会来了。杨素接到一个新任务,修建仁寿宫。

    杨坚虽是一位土豪皇帝,但他生性节俭,之前迁都大兴城更多的是为了需要,为满足私人享受而大兴土木的情况还是很少的。忍了十几年才肯建一座避暑用的别宫,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可办事终究还是要看人,这个不过分的要求被杨素做的就很过分了。

    得到这件差事后,杨素欣喜若狂,他拉着超一流匠师宇文恺做这个项目的总规划师跟自己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两年之后,这座倾注了杨素和宇文恺两人无数心血的仁寿宫拔地而起。

    工程完工了,自然要检验一下质量达不达标,杨坚派去验收的人,是高熲。这时杨素和高熲的关系从同事变成了包工头和监理,杨素当然是眉开眼笑的热情接待,何况他对工程的质量非常放心,只要高熲如实上报质检报告他相信就绝不会出问题。

    杨素算漏了一点,高熲回去之后确实是如实上报,但这个工程并不是没有问题的。

    仁寿宫不是没修好,是修的太好了。

    杨素为了在杨坚面前露脸特地将整个宫殿被修葺的富丽堂皇、奢华至极。这是一片苦心,可惜马屁拍在了马腿上,杨坚本就是不讲究这些糜烂的享受,修仁寿宫只当是一个游玩的临时居所没成想居然被杨素修成了一座金窝窝。而且杨素在施工过程中还用上了他在军队中的手腕,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让被征调的劳工夜以继日的工作,既没有假期也不享受加班费待遇,万一累死了旁边还早就准备好了火把和土坑,是烧是埋也就一句话的事,连追悼会都省了。

    如此施为下,被‘万一’累死的劳工在一万以上…

    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在战场,至少还有为了和平、为了胜利啥的借口。如此消耗百姓的生命只为一己私欲来修建宫殿,这是草菅人命。同时这也是隋朝自开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非战争损耗人口的血案。

    再经过了高熲的艺术加工,这份验工报告让杨坚雷霆震怒!

    我费了这么大劲才建立起一个开明节俭、爱惜民众的好皇帝的名节,居然就这么被你给糟蹋了。杨素,这个账怎么算?

    面对老板震怒,杨素当时就吓傻了。此时杨素才知道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跟杨坚完全不一样,这道理根本就法讲。

    看杨坚气鼓鼓的回去研究处分决定,杨素更是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这是说大可大说小可小的事,一个弄不好,这身官服估计就跟苏威一样被扒掉了。

    思来想去杨素决定找一个能改变杨坚想法的人来为自己开脱。杨坚人如其名,意志是非常坚定的人,能改变他想法的人不多。不多就是还有,杨素脑筋急转弯,终于确定了这个能帮自己说话的人,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毕竟自己是为他们夫妇俩盖的房子,老公不讲理老婆不能也不讲理吧,杨素赶紧跑到独孤伽罗面前哭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