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40章 诬陷
    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以杨坚的身份地位一个人跑出去可是重大的治事件,弄不好国家都会出大乱子。二把手高熲和三把手杨素马上去找,狂奔二十里后在一个山谷之中找到了心事重重的杨坚。

    高杨二人都暗自捏了一把汗,说陛下快回去吧,你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但就这么出来也不是个事儿。

    杨坚心中暗骂,你们能理解个屁,老子送给你们的美女都超过十位数了,饱汉不知饿汉饥。

    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杨坚幽怨的说了一句很装波依的话,我虽贵为天子,却没有自由啊!

    此话古装电视剧里经常用到,我没考证过这是否是原版出处,但一语道破了杨坚的辛酸。高熲和杨素二人可不敢再说能理解了,这可是犯忌讳的事。杨素没有说话,而高熲则安慰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杨坚身为一个资深的‘妻管严’,在受气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骂一骂自家的婆娘,骂完了气顺了,找个台阶该回家就回家。所以高熲的话还真是对症下药,成功的把杨坚哄了回去,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杨坚回家之后,看到的是为自己离去而伤心不已的独孤伽罗。在老婆的泪水攻势下,杨坚心软了,很快又跟独孤伽罗达成了和解。

    高熲做完这个和事老,看着事件已经解决,陪着杨坚喝了一顿压惊酒,也回家睡觉去了。不过他没想到事情并没有结束。

    在背后说人坏话确实可以起到消火解气的功效,但万一被被骂之人听到风声,则很容易结梁子。高熲没注意到除了杨坚之外杨素也把这句话给听了进去。所以独孤伽罗也知道高熲说的‘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独孤伽罗虽通情达理,却也是一位性格要强刚毅的女子,而且据年龄推算很可能还在更年期。如此被高熲瞧不起,不由心火突生,三代人的交情就此化为焦炭。之后独孤伽罗一直在杨坚耳朵边吹枕边风,变着法的说高熲的坏话。

    当然杨坚不可能因为几句坏话就把高熲下去。高熲不但是自己几十年的老哥们,对于国家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代官员们历来最怕无外乎的两件事,其一是站错队。上站错队没啥好说的,轻则丢官去职重则全家死光光,是官员们必小心谨慎的第一要务。当然若非局势出现重大动荡,即便是想找个站队的机会平常都不多见,所以小心归小心,真正因此遭灾的人并不会太多。

    但第二件事就是让一众官员闻风丧胆,大家耳熟能详的‘丁忧’。

    所谓丁忧是特指官员们的专利产品,简单的说既是父母去世,筹备丧事的一个仪式。

    古人是非常重视孝道的,这对于官员更是尤其严苛。试问一个不在乎父母亡故的薄情冷血之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尽忠为国呢,但是孝道不是皮子说说而已,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所以为了表示对父母离去的悲痛还有补偿养育之恩,官员们都要进行丁忧守制。

    这个仪式说来比较简单,就是为父母守坟,衣、食、住都要在父母坟前坚守,并且为了表达哀思之情在丁忧期间要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不能听歌不能跳舞,还不能应酬、不能喝酒、不能洗澡、不能更衣、不许剃头,更不要提夫妻之间的羞羞事。如此多不能和不许,那可以干什么呢?可以枕着砖头披着草席在父母的坟前诉说哀思之情,当然除了之外的不良读物,看看书也是可以的。

    这是一个异常枯燥而且磨人的过程,并且为了证明确实是个孝子所以仪式非常漫长,一般要守三年。

    这三年时间就不用上班了吗?朝廷非常体贴的为这些孝子们开绿灯,痛快的他们给三年假期,停不停薪不清楚但肯定留职。只要能熬过这三年不被逼疯,回来之后马上官复原职可以继续为朝廷效力。

    丁忧这个制度是对皇帝以下的官员们无差比攻击,就算是身为宰相也不可以幸免。可如果皇帝觉得实在离不开丁忧的大臣,还有一个杀手锏,可以强令其放弃丁忧继续回朝持政务,此为夺情。

    不过很快这个充分的理由就会出现。

    开皇十八年(598年),当时的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军袭扰大隋的辽西边境。这次军事行动规模并不大,高元只带了一万多人,而且很快被营州总管韦冲给赶跑了。这次骚扰实际意义并不大,韦冲按照惯例把这个情况上报中央,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看似平常的战报很快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杨坚看到韦冲的报告后,觉得连高句丽这样的小国都敢在背后搞小动作,顿时龙颜大怒,准备教训一下高元,并在朝会上广泛征求意见。高熲从理性角度思考,认为征辽东对隋朝的意义并不大,所以反对出兵辽东,但杨坚是铁了心想教训一下高元小朋友,驳回了高熲的反对意见。

    随后高熲被任命为元帅长史,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睺为水军总管,统帅水陆三十多万大军进攻高句丽。

    高元只是想小打小闹,没想到隋朝居然动真格的了。他觉得自己很倒霉,不过谁也没想到,这支征辽东的隋朝大军才真正是倒霉催的。

    周罗睺带领的水军从蓬莱出发,半道上遇到了大风,还没等到朝鲜半岛船就沉了一多半。周罗睺看带着剩下的船根本没法打仗,只得回去了。

    水军倒霉,陆军方面也不好受。从二月份开始统筹出兵事宜,到了九月份陆军才跑到辽水边上,结果居然遇上了暴雨,过不去尚不说军中又暴发疫病,仗还没打士兵就死了一多半…无奈高熲带着一帮还没打仗就变残的队伍回去了。

    这一次伐辽东可谓损失惨重,活着回来的不过十之一二,如此兴师动众闹出这么一个乌龙让杨坚非常非常没有面子。好在高元被隋朝的动作吓着了,赶紧道个歉而且姿态摆的够低(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才没有让杨坚再出兵找回场子。

    但此次出兵是杨坚一生中最郁闷的战争失利,身为运气达人一直顺风顺水的他这一次居然是败在了运气上,这让杨坚佷咽不下去这口气,所以有必要找个背黑锅的倒霉蛋。

    只是突厥在第二年就出来捣乱,这件事只得被暂时撂下了,先解决主要矛盾,等突厥消停之后,才腾出手来解决这个次要的‘历史遗留问题’。

    上次出征辽东的几个高级将领中,杨谅是自己的儿子,派他去不过是观摩学习的背黑锅不合适。水军的周罗睺又是陈朝的降将,级别不是很高,而且在讨伐突厥的时候玩命表现将功补过起不到很好的背锅效果。而高熲早就反对出兵,让他背这口锅又不是很合理。

    所以就决定是你啦,王世积!

    王世积是北周老臣,在讨伐尉迟迥叛乱的时候,曾跟随韦孝宽一起参加过战斗,并跟高熲建立起不错的交情,然后一直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在隋朝官场中混迹,官拜上柱国,在军官体系中占一个不大不小不显眼的位置。

    说起来王世积背锅也是个冤枉事。之前杨坚办廷杖专门打跟他关系不是很亲近的人屁股,王世积自知跟杨坚关系还没好到不被打屁股的程度,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终日饮酒过活。在被强行拉上做行军元帅之后,王世积半道就借病遁回去了,根本就没有参与军队各档子事情,所以背黑锅这种事也不好找他。

    不过杨坚就是想找个人出出气,鸡蛋里面挑根骨头还不容易,整的就是你王世积!

    当时王世积有个亲信叫皇甫孝谐犯了事,想靠着老交情跑到王世积那里躲灾。王世积对这种事情避之不及,没得理皇甫孝谐,让他自生自灭。走投无路的皇甫孝谐很快就被有关部门给逮着了,出于怨恨皇甫孝谐想拉王世积下水,转作污点证人,反而举报王世积意图谋反。

    这是捕风捉影的事情,王世积平时过得都很小心,既没有身处心又没有足够的威望,根本就没有造反的能力和条件。皇甫孝谐的举报只是他为了泄愤胡诌,只要稍加查证就能解释清这场误会。

    可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取证之后,居然坐实了王世积的谋反事实,并顺藤摸瓜查出了后面更惊人的‘真相’!

    身陷囹圄之中,王世积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并且有关部门还查出王世积的同谋,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尚书左仆射高熲都参与了王世积谋反事件!而证据就是王世积曾送给这三人几匹马,这几个身居高位的官场大佬因收受如此多贿赂见马眼看,毅然决然的投身到王世积颠覆国家的阴谋之中,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有些熟悉,因为前两年虞庆则就是被这么玩死的。

    终于,杨坚还是对高熲下手了。

    促使他下了这个决心,小儿子杨谅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出兵辽东之时杨谅虽为部队名义上的领袖,实际只是去参观学习,军中的一把手当仁不让是老练的高熲。不过杨谅年轻气盛,觉得自己是行军元帅就想参与到军中实际的工作中去,发号一下施令过把元帅瘾。高熲自然不能让杨谅这个二世祖乱搞糊弄事,索性把杨谅晾在一边理都不理,自己干自己的事。

    高熲没有意识到,像这种二世祖成事不足但是败事有余,等大军无功而返回到长安后,杨谅就开始使出浑身招数在杨坚面前打高熲的小报告。

    打小报告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尤其是打高熲的小报告,因为这些年敢把这项工作付诸于实践的部分下场都很惨。不过杨谅这次打的小报告切入的角度非常刁钻,内容是高熲在军中不光独揽大权还藐视皇子,不但不让他参与到日常的军队事务中无视他的存在,还看他不顺眼。最后得出总结,他差点就被高熲这家伙给杀了(儿幸免高熲所杀)!

    最能牵动杨坚感神经的,就是核心权力问题。有他在高熲当然不会乱来,但是杨坚岁数不小了,万一他走到高熲前边(事实上他确实走在了高熲前边),剩下的皇子们镇不住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备不住又是一次权臣的改朝换代。

    杨坚煞费苦心的让几个皇子轮番到实职岗位上拉练,为的就是从自己在北周得得便宜的事迹中吸取教训,以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从发生在杨谅的事情看,高熲好像真的有这个苗头了。

    所以不管真与假,老朋友,你还是委屈一下吧。

    此次‘造反’事件的处理结果跟虞庆则案大致相当,主犯王世积死刑剥夺治权利终身,元旻、元胄身为重要从犯被依法削去职务,不过未剥夺政权利,而污点证人皇甫孝谐检举有功册封上大将军。

    作为此案中关于高熲的处理,杨坚还是费了一番心思。他准备像处理元旻和元胄一样免去高熲的职务,结果看到了他想到的结果。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弼、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联名上书替高熲求情,都证明高熲无罪。其中除了贺若弼是个闲人,宇文弼是封疆大吏,剩下三人都是高熲手下几个重要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看来高熲在搞工作之余,人缘也是很不错。

    不过好人缘并没有能保住高熲的位置,倒是坐实了高熲不得不下台的理由,因为高熲有党!

    结缔朋党是个非常严肃的治问题,一个不小心皇帝就有被架空的危险,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脑子的皇帝都会坚定的杜绝此类隐患。

    上述几人都是朝中,如果暴力解决虽然效果直接但会影响皇帝的名声,如果按他们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有可能证明高熲的清白,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些难度的。

    杨坚可不光是有点脑子而已,论治手腕他可算当代大拿。对此事的处理也让人无法诟病。他下令有关部门对替高熲说情的人进行各项审查,这几个身居高位的人怎么经得起这种审查都疲于应付自己的事,其他观望的人都怕被殃及池鱼果断选择保持中立,再没有人敢替高熲说话,高熲被顺利免官,保留公爵爵位回家养鱼去也。

    此案中最大的赢家是杨广和杨素。尤其是杨素在高熲下野之后地位蹭蹭蹭的往上拔高,当之无愧的王下第一人。但以杨素的品行绝不会就此饶过被闲置的高熲,很快他就进行了新一轮的攻击。

    在高熲回家不久之后,有司(既有关部门)再次举报高熲的儿子高表仁曾跟他爹唠嗑说他爹现在的情况非常像三国时代的司马懿,言下之意高表仁有心思做一做路人皆知的司马昭。

    站在个人情感角度来讲,我还是很喜欢这位表仁兄的。此人其后挺过了最混乱的战争年代,在三十多年之后还作为唐朝大使出使隔海相望的。在那里受到了当时最隆重的外交接待,而高表仁仍然对的态度很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天皇居然不肯下跪接受唐皇的诏书,感觉他们心意不诚所以干脆诏书也不念了就跟那帮人摆脸子。对这个难伺候的大使,朝中上下半点脾气都没有还生怕得罪了他,只得更小心谨慎的伺候,除了别让天皇下跪其他都好说。随后高表仁舒舒服服的待了三个月,期间还在过了个年,最后才在的亲切护送下折返回大唐。

    就治影响力而言,当时的远不如现在,不过这传记读起来还是让我们这些千年之后的后人感觉涨姿势。

    因为有着天然的好感,难免在评价时多少有点不客观,不过我仍然觉得,他跟他爹说的那些话应该是诬陷。

    毕竟说这个东西实在太了,如果在人前说过被人听了去,只能说明一个当了二十年宰相一个挺过了三十年乱世的高家父子智商有问题,这明显不科学。如果是他俩在自家里偷偷说的被人听了去,那敌人的情报工作人员渗透能力实在太强了,想要针对高熲的话,高熲早就下台了,不会憋这么久才发力。

    不管是真是假,这话跑到杨坚耳朵里,还是很不中听的,所以杨坚也很不爽,所以高熲又要倒霉了。

    多年来高熲跟杨坚过命的交情再次发挥了作用,杨坚还是没把高熲剁了,只把其仅剩的公爵爵位给扒了,削职为民。当然这也是他俩之间的交情最后一个发挥效用。

    高熲对杨坚几乎不讲情面、不讲道理的处理,可以说无怨无悔。

    如今的朝堂已不是当年一帮有着无私抱负和远大理想的人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而是无数尔你我诈、暗流涌动的权力游戏,已经不适于高熲这样比较有道德守的人继续玩下去了,而且至少跟虞庆则和王世积相比,他还留下了一条命。

    高熲被一到底,杨广和杨素自然弹冠相庆,这场夺嫡之战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既然秘密战线上成果斐然,两人又再接再厉继续搞小动作。杨素依然负责在杨坚夫妇面前泼杨勇的脏水,各种对杨勇的不利言论山呼海啸的向这对夫妇袭来,举报人不光包括他们的侍卫、近臣连宫女太监都不忘往里面插一脚。这招当然有效不过见效慢,杨广决心下一味猛药在另一头玩起了无间道,收买了杨勇身边的近臣姬威直接举报杨勇图谋不轨。

    这招效果果然明显,消息传到还在仁寿宫度假的杨坚耳朵里后,果断放弃了难得的休假机会,马上折返回大兴城,以防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