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50章 倒霉
    所以由裴蕴来督办此案,薛道衡注定要倒霉了。

    裴蕴仔细查阅完案件的卷宗(其实也没什么可查阅的),如果按照常规案件处理,确实如薛道衡所预计的那样,至多削去官职回家养老。而裴蕴以全新的视角和令人叹服的敬业精神,终于让这件早已可以结案的案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即裴蕴向杨广报告了他的工作成果:薛道衡自恃才能,目无皇帝。每次诏书下达,都会私自议论,唯恐天下不乱,有犯上的嫌疑。所以此次案件,不能光凭案件本身来处理,如果仔细推敲薛道衡的言论,应该是有作乱的想法,不可不察。

    对于这个结论,杨广非常认可,大大的表扬一番裴蕴,随后就按裴蕴的思维逻辑来给薛道衡定罪。

    薛道衡在牢里已经等的难耐了。在得知结果要下来的时候,他还跟探亲的家人说赶紧去准备一下酒席,招待给他压惊的亲朋好友,顺便去去晦气。可没想到他没有喝到压惊酒,反而大吃一惊。的结果是,薛道衡罪大恶极,勒令自裁。

    薛道衡傻了。他虽然很老了,但并不想死,他也想不通为什么多说了一句话杨广就要逼他自杀。不过官差并没给他把问题想通的时间,见薛道衡迟迟不肯动手,只有帮他动手了。

    一代文宗就这样,带着这个疑问离开了这个世界。

    薛道衡案的恶劣影响,对于当时的朝廷其实并不亚于三老臣惨案。要知道薛道衡虽然在领域建树不高,但他可是文坛领袖,在天下文人中是倍受尊敬的长者。如此人物居然因为一句话而丢掉了性命,大家都看傻了,这完全是恐怖统治啊。

    除了薛道衡之外,还有一个倒霉蛋,撞在了杨广恐怖主义的枪口上,这位仁兄叫张衡。

    此君曾稍微露了一下脸,记性好的观众们可能还记得,在杨坚去世那个充满谜团的夜晚,被杨广叫去侍疾的人中,就有这位张衡。

    在坊间流传的小道消息中,张衡是亲手杀死杨坚的凶手。是不是真的,咱们就不讨论了,但可以看出,张衡是深得杨广信任的亲信,不然不可能被杨广亲自指派参加那么重要的事件中去。而且两人的私交还非常的好,在杨广北巡突厥回来的路上,路过张衡的老家,非要去住几天。当然杨广也没有白住,走的时候还留下一大笔客观的‘住宿费’,可见两人关系好到什么程度。

    对杨广的知遇之恩,张衡也是感恩戴德,拼命想着为杨广做点事情。所以他到杨广跟前说,现在徭役繁多,百姓苦不堪言,要不然咱们减轻一下老百姓的负担吧。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利人利己利国利民,应该说作为朋友作为下属,张衡都是合格的。

    但作为朋友作为上司,杨广并不合格。杨广的座右铭是损人利己,只要听到让自己不顺心的话,他就会不高兴,他一不高兴,就想整人。

    所以杨广随便找了个理由把张衡分到榆林做太守。榆林已经靠近隋朝的边陲,可以想见并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正好跟染干做邻居,顺便跟这位国际友人学习一下拍马屁的技巧。

    好在杨广跟张衡的交情确实太深了,过了没多久路过张衡的辖区又把张衡给叫了过来,准备验收一下张衡的改造成果。本来杨广是想通过这个机会把张衡叫回自己身边来的,但见了面之后,杨广又不开心了。这倒不是因为张衡有说错什么话惹到他了,而是经过一年的改造,张衡居然变胖了…

    榆林那个地方政务并不繁重,又挨着染干这个大农场主,酒肉不愁,长几斤肥膘也算正常,可杨广并不这么看。

    让你去那个地方是让你忆苦思甜的,你居然吃肥了回来,这是几个意思?离了我你日子还过好了是吧?

    就这样张衡因为这身肥肉又被叫回榆林接着做太守。

    张衡觉得很委屈,但他可不敢跟杨广去发牢骚,毕竟是长肉了说自己有多苦连自己都不信,只能默默的接受发配。

    多年的交情再次发挥了作用,张衡在榆林没有待多久又被委派去督建江都宫。虽然不是个美差,可终究是到了富庶的江南,比在榆林戍边要强点。

    督建宫殿虽不能让张衡施展抱负,到底还是一份安全的工作,可这份工作,因为一件很小的小事情,他也没能干长久。

    在工地上有个人到张衡那里告监工的状,张衡觉得这种小事无需他亲自处理,也就没管。不管就不管把,张衡还很道的把状纸送给了那个监工。这就好比施工队到甲方那里去告监理,而甲方则把这事让监理去处理,可想而知这个倒霉蛋又吃了N多苦头。谁知这个人虽是倒霉蛋,却不是个怂蛋。从张衡那里吃了亏,心里头憋着火气,当时正好有一个从京城来的大官到江都出差,他又一纸诉状告到那个大官那里。

    此人是隋朝的礼部尚书,而且与张衡有旧交,看到诉状他觉得张衡做的确实道,所以就去想找张衡谈谈。

    张衡一看老朋友过来了,激动的稀里哗啦,还没等人说话,他就先开口了,而且语出惊人。他说薛道衡死的真是冤枉啊!接着张衡就当着老朋友的面,为薛道衡叫屈。此人安慰了一下激动不已的张衡,没有再说别的什么,就告别张衡而去。

    随后这个人办了跟张衡一样道的事情,他把这件事转述给了杨广。

    杨广再次发怒了,恨不能一下整死张衡,不过总是下不了决心,因为跟张衡的关系太铁了嘛。最后作罢,把张衡削职为民,让他回老家种田去。

    张衡灰溜溜的回去了,离开了他想一展抱负的地方,但他的劫难并没有结束。

    三年之后,张衡被他的小妾告发诽谤朝廷,具体说的什么不可考,可以知道的是张衡又瞎嘟囔几句牢骚话,而这几句牢骚话最终断送了他的命。

    得到举报的杨广送了这位老朋友最后一件礼物,赐自裁。张衡不愿意接受这件礼物,不过他单方面是无法推辞皇帝的赏赐的。一如他鸣冤叫屈的薛道衡,张衡被监刑的使者勒死在自己家中。

    张衡这一辈子,基本就是这么过去了。经历可以说非常平庸,跟之前死在杨广手下的薛道衡、高颎等人的历史地位没法比。他们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都因为说了些废话惨遭灭口。

    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就值得说道一下了。

    高颎等人勉强算是杨广的对手,薛道衡顶多是中立派,而张衡可是跟杨广一个战壕里的革命同志,亲密的战友。

    这么铁的关系,多说几句废话也得到拔刀相向的地步,可见杨广不爱听反对意见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杨广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思维逻辑:只要说他不爱听的话,那就是他的敌人,就需要干掉,无论是谁都一样。

    在杨广手下做臣子,可是苦不堪言。什么话都不敢随便乱说,因为你不知道说了什么让他不高兴的话就会稀里糊涂掉了脑袋。就算背地里都不敢多嘴,说不定身边的谁谁都听了去,打个小报告照样脑袋搬家。

    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下,绝大部分人都度日如年。不过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杨广的行事规律,在朝中混的如鱼得水。

    这一小部分人的代表人物有五个,分别是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和虞世基。

    苏威是朝中的老人了,从隋文帝时期就开始几起几落,捧了又摔、摔了又捧。在杨广时代也是如此,用了又废、废了又用。苏威堪称隋朝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什么他为官的轨迹会有这种波浪式的曲线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杨坚、杨广父子都不是特别喜欢苏威。苏威这个人喜欢跟别人吹鼻子瞪眼,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同事吵的不可开交,还经常让皇帝都很没面子。而且他胆小如鼠,从不愿意在局势不明朗的时候去做投机,不论是杨坚还是杨广,都是有福我享送死你去,只有局势稳定下来了,他才会跑出来要官做。换做你是皇帝,你肯定也不会喜欢苏威的。

    既然不喜欢苏威,那为什么杨家父子还总是任命他为宰相呢?

    答案是,苏威是一个适合干宰相的人。

    仔细研究一下苏威的性格,你会发现他非常非常圆滑的人。虽然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但是一遇到算的上大事的事件,苏威就没有主见,乖乖听皇帝的吩咐办事。让他咋办就咋办,而且业务能力非常纯熟,一般情况下任务完成的都很不错。所以虽然不喜欢苏威,杨家父子也一直在用他。

    张衡这一辈子,基本就是这么过去了。经历可以说非常平庸,跟之前死在杨广手下的薛道衡、高颎等人的历史地位没法比。他们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都因为说了些废话惨遭灭口。

    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就值得说道一下了。

    高颎等人勉强算是杨广的对手,薛道衡顶多是中立派,而张衡可是跟杨广一个战壕里的革命同志,亲密的战友。

    这么铁的关系,多说几句废话也得到拔刀相向的地步,可见杨广不爱听反对意见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杨广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思维逻辑:只要说他不爱听的话,那就是他的敌人,就需要干掉,无论是谁……

    宇文述是最早跟随杨广的大臣之一,以前杨素在他排老二,现在杨素不在了,他当然就排第一了。虽然取代了杨素的地位却没有杨素那样的能力,没有大智慧但是会耍小聪明,对杨广所有命令都无条件的服从。

    在杨广开会的时候,宇文述就是在后面疯狂点赞的水军。在杨广到处巡游时,宇文述就是王牌打手加保安队长。在杨广回家休息的时候,宇文述就是他的时尚导师,经常送一些新奇玩意儿和美食,一起交流享乐心得。

    如果说杨广是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宇文述就是那条冲别人狂吠对主人恭顺无比的恶犬。这样一个妙人,杨广没有不喜欢的道理。

    裴矩、裴蕴这两个人我们已经讲过很多了,这里不用再细说。剩下一个虞世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值得说一说。

    虞世基的身份并不简单,他跟裴蕴一样也是从陈朝来的俘虏官员。这种身份在隋朝是很难混的,同理,能混出来的人也绝非是一般人,必有其他人所不能及的特殊才能。

    虞世基的才能就是博闻强记、过目不忘。

    杨广处理政务习惯慢慢琢磨,下面送来的折子他都放在自己卧室里好好考虑清楚了再下决定。同时为了方便,他都是找个人口头交代一下,他一边说那个人就一边记,然后再写成诏书下达命令。杨广找的这个人就是虞世基,做的这份工作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份工作,老板是不会顾及秘书的感受的,老板嘟嘟嘟说半天,秘书必须把每件事都记下来,还要把老板的意思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是个很庞大的工作量。当年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录音笔,甚至钢笔都不趁一根,想要把这些东西记下来只能凭大脑来储存,而历史记载,虞世基每天把杨广的命令写成的敕书就达上百页。每天都听这么多话写这么多东西,虞世基的脑子居然一点都不混乱,所有的敕书都清晰的表达了杨广的真实意愿…这就叫人才啊!

    由于被杨广挖出来之前,虞世基在隋朝混得相当不如意,吃过不少苦头,所以他格外珍惜杨广给他出头的机会。不但善于听从杨广的吩咐,还利用职务之便帮杨广过滤掉很多不太喜欢的信息,如果杨广已经得到什么不好的消息,他也有办法将那些消息提供一个‘完美’的解释。这是其实是很损的一招,因为不管杨广喜不喜欢,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而虞世基给他过滤掉的信息,在未来会变成他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一下杨广手下这‘五员大将’,他们的共同点非常的多。比如都善于溜须拍马、都喜欢贪污受贿、都有点小聪明却无甚大本事,而且官都不是很大。

    杨广比他爹更在意是不是会被手下分夺权力,所以这五人虽然是最高领导班子成员,但他们的官位品级都不高,只有苏威是三省长官之一,其他人在自己的部门里都挂的是副职。这造成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平时办公他们都在自己的办公部门跟自己的上司汇报工作,一旦召开最高领导班子会议,他们上司没资格参加而由他们几人跟杨广商议后再交给他们自己部门的上司去执行命令…听着可能有点饶,没关系慢慢念几遍就好了。

    总的来说这一届领导班子是隋朝历史上,地位最低能力最差也最窝囊的领导班子,跟杨坚组成的团队根本就是两个位面的队伍。

    杨广故意提拔这五个人,自然是大权独握,方便他个人,但也留下一个隐患。这五人听吩咐做事,缺乏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能力。

    杨广知道怎么解决还好,如果他遇到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事情,这五个人就是五根杵在那里的而且还是搅屎棍。

    大隋最终就是亡在杨广和他这的五根搅屎棍上面。

    东征高句丽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二十六,杨广突然下诏,由于高句丽婴阳王高元藐视朝廷,没有遵守身为藩国的本分,还有侵犯大隋边境的嫌疑(注意,是嫌疑),所以我要带兵去收拾他一下。

    有必要说一下,杨广给高元列举的这些罪状都是真的。

    自从上次大隋出征高句丽未果之后,高元嘴上说服了,但一直也没有来隋朝纳贡。从杨坚到杨广几次请他来家里坐一坐,找各种理由推脱,就是不肯给面子。而在杨广北巡突厥的时候,竟然意外的发现了在启染干的牙帐里,居然有高句丽的使者。这种偷偷猫猫的行为,让杨广很不高兴,他让那个使者回去告诉高元,明年我回去涿郡(既中央),让他到时候来见我,他不来,我就去打他。

    而高元第二年并没有去涿郡履行杨广单方面的约定,所以杨广要打他。

    这个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不过杨广碰见高句丽使者是在大业三年,约高元见面是大业四年。为什么一直到大业七年,才正式宣布要去打高句丽呢,反应再慢也不会耗上三年才想起来这个茬儿吧?

    真不是杨广把这件事忘了,正相反这三年里他一直都在积极筹划这件事。

    在大业五年,杨广下令开凿永济渠,联通涿郡到洛阳。此段运河的作用就是为东伐高句丽作为前线军用物资的运输线。

    在讨伐高句丽的诏书宣布之后,杨广又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到山东东莱海口督造战船三百艘。这么大规模的军需品订单,杨广却只给了元弘嗣一个月的工期,可想像元弘嗣是拿生命在做船,不过不是元弘嗣自己的生命而是无数工匠的性命。工匠们被迫在水中二十四小时连续作业,这些工匠是人不是鱼人,虽然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指标,代价是死亡率十分之三、四,活下来的人也被泡成半个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