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52章 危机
    李敏事件

    李渊并没有跟这次出征扯上什么关系,也就是在旁边看个热闹。

    可除了看热闹,他还看出一件事,杨广的精神已经失常了。

    此时农民军越来越猖獗,在杨广从辽东回军的途中,路过邯郸的时候,有一个叫杨公卿的人带了八千小弟,打起了抢劫的主意。敢抢皇帝,而且是当着回朝的大部队抢物资,简直是胆大包天,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居然成功…

    杨公卿是个出色的劫匪,他带人堵截隋军后方的运输部队,在隋军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抢走了四十八匹御马,扬长而去。

    杨广被这次劫马案,气的不清,现在这帮劫匪已经把主意动到他身上了,而他还毫无办法,再加上高元也不买他的账,来长安低头认错。接连的打击使杨广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他急需找一个发泄的渠道。

    在处死了斛斯政之后,杨广把斛斯政的肉给煮了,并分给百官食用。这简直就是恶心到变态,更恶心的是个别想讨好杨广的人,还吃撑了…

    所有人都谨小慎微,生怕自己惹到这位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儿。

    李渊也是,天天借酒消愁意志消沉,惹不起那就躲着总行了吧。

    但是朝了一件事让李渊知道,就算当孙子也不保险。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一句谶语。

    所谓谶语就是不好的谣言,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一句诗、一首儿歌或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其内容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可是经常在时局混乱的时候出现,自秦汉以来流传出很多一语成谶的典故,所以往往会造成当政者的恐慌。

    这种东西有的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造神运动,比如打击政敌等等,有的就是瞎白话让人心里腻歪的。

    一般谶语都是有人在背后偷偷搞的,可当时朝中流行的这句谶语是一个名叫安迦陀的方士直截了当的跟杨广说的,内容是‘李氏当有天下’。

    安迦陀是隋末时期著名的妖人(不是人妖)。作为后来人我们都知道,这句谶语是准确的,而且也为后来的李唐立国提供了造神依据,可我更愿意相信,他当时说这句话是信口胡诹的。

    谶语的厉害之处在于你根本没办法去验证,因为那是未来发生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办法去推断。事情发生了说明我说的准,事情没发生说明还没到时候,反正我说了信不信是你的事。

    这是根本无法推倒的神逻辑。

    像安迦陀这样想浑水摸鱼的江湖骗子在隋末有很多,杨广就亲手料理过几个,可见杨广以前也不是个偏信谣言的人。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杨广原本的世界观开始崩塌,所以现在的杨广信了。

    既然信了,那就得想办法解决。谶语是安迦陀说,同时他售后服务态度也不错,还给出一套解决方案。可从这套解决方案就可以看出,这个安迦陀有多不靠谱,他建议杨广把全天下姓李的的都杀了,姓李的都死了,当然李氏就不会有天下。

    简直就是鬼扯。凭他安迦陀一句话,全天下姓李的人都得抹脖子?也不知道姓李的人怎么得罪了这个家伙,是给他戴了绿帽子还是刨了他们家祖坟,如此言论何止是反人类,简直就是反人类。

    杨广也觉得这太不靠谱了,但他对谶语还是很重视。杀掉天下姓李的人,难度很高,而杀掉身边姓李的人,难度相对要低一些。所以他开始寻找身边合适的目标。

    杨广找到了李敏。

    李敏在朝中的职位是将作监,工作内容是修补皇宫建筑制作御用器物等等,属于皇宫的后勤工作人员。在这个岗位上撑死了就是捞点油水,位不高权不重,对时局也起不了多大的影响,为何杨广会挑中了李敏呢?

    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不是李敏的职务出了问题,而是李敏的出身实在太好了。李敏所在的李氏一族,是隋朝出了皇族之外地位最高的大家族。祖上出过两个大人物,其一是李敏的祖父李远。李远是十二大将军之一,曾跟杨广的爷爷杨忠是同事关系。能出身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子弟,地位算是很高的,可不足为奇,因为八柱国里就有两支姓李,那两家地位都比李远高一截。所以真正影响李家运势的是另一个大人物,李敏的叔爷爷。老观众可能还记得,他就是当年三总管之乱时站出来支持杨坚打尉迟迥的那个并州总管,李穆。

    杨坚在称帝之后念及李穆的功劳,赐予李穆三公称号最高级的太师。这绝对是可以装波依的,因为隋朝得此称号,只李穆一人而已(虽然不掌实权)。而李穆一家也跟着鸡犬升天,杨坚开了特令,李穆一家只要有男孩最少就是仪同,李家在朝中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员(五品保底),就多达一百多人,可见他们家族在隋朝有多显赫。

    而李敏这个人还跟杨广有一层亲戚关系,他的老婆是杨广的大姐杨丽华的独女。

    杨广最后一次东征高句丽,李敏从军督运粮草,工作地点是黎阳。没错,杨玄感就是在坐这个位子上起兵造反的,所以杨广对在此地督运粮草的人格外关注,李敏能被委任此官职,足可见他是深得杨广信任的。

    可坏就坏在李敏跟杨广拉的太近了。如今杨广整日疑神疑鬼,深怕身边的人会害他(第六感还是蛮准的),所以当谶语指向了李敏的时候,杨广几乎马上就肯定了李敏是应谶之人。

    但李敏跟自己这么亲近,直接干掉好像影响不是很好,最好就是李敏可以自然死亡,不过李敏这小子身子骨硬邦邦,指望这个好像不现实。

    没有办法,杨广只好把李敏找来谈心,说了说自己的忧虑,并建议为了大家都好过,是不是考虑下自杀。

    李敏一听这个,简直吓傻了。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人都是很惜命的,李敏自然如此,他年不过四十,好日子还没过够呢,当然不想死。他赶紧向杨广求饶,表示自己根本就没有加害杨广的心思,以后咱们继续相亲相爱做好朋友好不好。

    敬酒不吃吃罚酒!

    杨广杀心已动,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收手。正好底下有人告发李敏的叔叔李浑有造反嫌疑,杨广觉得可以从此处入手,派了尚书左丞元文都和御史大夫裴蕴来彻查此案。

    让裴蕴来查案,杨广的心思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至李家于死地。而且在派裴蕴查案之前他已经把李浑、李敏等人关进的牢房,只等裴蕴的判决书下来就可以给他们吃断头饭了。

    然后裴蕴上蹿下跳查了半天,最后把案件的结果交到杨广手里,结论是李浑无罪。

    连裴蕴都查不出来什么,可见李家的底子是很干净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李家势力太大,裴蕴自度惹不起,所以不想卷入这场漩涡之中。

    杨广很不高兴,难道就这么放过李敏、李浑一家?即便是以前他们没有反心,可这么闹一通,没准现在又有了呢!

    既然裴蕴不靠谱,那就换一个人查,直到查出毛病来为止!

    李家有没有造反,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证据,而是在于谁来查。李家势力太雄厚,一定要找一个能惹的起他们的人来干这件事。满朝文武最适合又有能力干这种脏事的,只有宇文述了。

    宇文述之所以会挺身而出,是因为他跟李浑交恶。当年李穆去世,李浑为了争夺第一继承权,曾找宇文述到皇帝(那时皇帝还是杨坚)面前开后门,并承诺事成之后把每年收入的一半交给宇文述。宇文述一口答应,并帮李浑办成了此事,可李浑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只给了两年就毁约,然后两人就闹掰了。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宇文述不是君子,所以他等了二十年。

    初露锋芒

    李渊打定主意,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策。

    李渊发动所有的关系,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说服了杨广,得到一个到地方上任职的机会。

    肯让李渊离开自己身边,杨广也是别有一番算计的。杨广早已看李渊不顺眼,杀了李敏后也不是没动过干掉李渊的心思,现在李渊想走,他正好顺水推舟,给李渊下一套,此行李渊必定会九死一生!

    被蒙在鼓里的李渊才不管杨广是不是算计了他一把,他只希望能赶紧离开这个变态杀人魔身边,赶紧收拾包袱去赴任。

    李渊被任命的职务为河东抚慰大使,工作地点是在山西一代,工作内容是平叛剿匪。工作内容并不是稀罕事,全国各地的地方官都在干同一件事,可李渊到了山西之后才明白过来杨广的险恶用心。

    这里的匪患非常严重,动不动就来几万人抢劫,可是杨广让李渊来剿匪却没给他派兵…

    没有兵,拿命剿匪啊?

    杨广哪里是让李渊来剿抢匪的,根本就是让抢匪来剿李渊的。反正当时因为平乱为国捐躯的将领也不少,多李渊一个也不明显,其用心不可谓不歹毒。

    可惜杨广还是小看了李渊,虽然李渊一直没有怎么带过兵,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渊不会打仗。

    李渊算是隔代遗传的典范,他不像他父亲李昺那样宅心仁厚,倒像他的爷爷李虎一般豪迈奔放,天生就善于战斗。

    没有兵,就自己搞。李渊也有他的优势,他这个河东抚慰大使有当地官员的任免大权,把身边一帮不听话的家伙统统搞走后,拉了一批听话的过来,然后开始征兵练兵,甚至兵还未习练的很充分,就带队主动出击。

    李渊选定攻击的对象是盘踞在龙门一带的悍匪母端儿。此人名字非常奇怪,不知是外号还是胡人,但不可忽视的是他实力很强大,拥有几万个小弟,经常干大买卖让当地非常头疼。现在李渊想做一做止疼药,把母端儿给端了。

    母端儿并不觉得这是个大问题,毕竟类似的行动太多了,还不都是他被打跑了,他没有觉得李渊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而李渊确实跟其他来打母端儿的将领是不同的,他虽然兵力不多,但是他此次出兵不光是靠着一腔热血,他也有自己的凭仗。

    这个凭仗,就是他的箭。

    李渊的箭术可不是只能用来讨老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他的箭术是能克敌致胜的杀人之技。

    面对数万匪徒,李渊心中没有一丝畏惧,他手持弓箭策马而去,一往无前。

    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李渊手起箭发,瞄准射击动作一气呵成。母端儿的部下吃惊的发现这个年轻人每一次射击都会带走一个同伴的性命,而他们也没有能够回击的工具(没有弓箭),还追不上他(没有马匹)做近身战斗,这种被人当活靶子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当抢匪不过是为了抢一票混口饭吃,没必要把命都搭进去,所以母端儿的部下在李渊的箭术威胁下,开始分崩离析。

    李渊射箭射的正high,看母端儿的队伍乱了,马上下令部队追击。此战李渊亲手射杀了七十名匪徒,并且擒杀了匪首母端儿,收编了他的上万名部下,获得剿匪第一战的全胜。

    摆平了母端儿让李渊在当地建立起了响亮的名号,增强了他的实力,紧接着他又消灭了另一股数万人级的匪徒团伙柴保昌。

    接连的胜利,让李渊看清了当今貌似浑浊不堪的混乱局势。

    原来这些让杨广畏惧不已的叛乱匪徒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原来以自己的能力是无需惧怕这些人,反而可以轻松把他们消灭的。

    原来我是很强大的!

    李渊在战斗中摸清了身处于乱世中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类似于贪吃鱼,渺小的人注定要被比他强大的人吃掉,从前他只是一条在杨广面前颤颤巍巍的小锦鲤,现在他渴望变成一条可以吃别人的大鲨鱼!

    在李渊玩大鱼吃小鱼的时候,不甘寂寞的杨广又开始寻找新的人生目标。这个新目标,是突厥。

    杨广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国际威望就已经显著下降,他明显感到从前的小弟突厥不是那么听话了,所以他想去跟这个小弟再好好聊聊,改善一下双边关系。

    此时隋朝跟突厥的关系确实需要改善一下,因为维系两国友好睦邻关系最重要的两人染干与长孙晟已经都在大业五年(609年)双双去世。

    接替染干可汗之位的,是他的儿子咄吉世。此人对隋朝并不像他爹那样感冒,杨广几次出兵高句丽他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相反隋朝接争失利咄吉世还经常在背后搞一些小动作,扩充自己的实力,大有想摆脱隋朝独立的架势。

    其实细究原因也不能全怪咄吉世不仗义,对杨广落井下石,站在咄吉世的角度来看,他想跟隋朝分庭抗礼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直以来他们东部突厥很受隋朝的压制,当年咄吉世他爹染干对于隋朝过于顺从,杨广来串门身为可汗居然亲割草开路,突厥可汗是草原的霸主尚且对隋朝如此卑躬屈膝,这让咄吉世感觉非常没有面子,他认为自己当了可汗后应该比他爹活的更有尊严。

    除了自尊心作祟,隋朝自己也是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情。

    曾经隋朝第一外交家长孙晟对待突厥策略是非常透彻、非常强势的,一套左拉右打让突厥人都搞的服服帖帖。可坏就坏在长孙晟个人能力太突出,这导致他故去之后,隋朝便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接他的班。

    在长孙晟去世之后,接替他处理国际事务的,是他曾经的副手裴矩。裴矩这么多年一直跟外国人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但长孙晟玩弄突厥的那一套并不是裴矩积累的这些经验可以替代的。而且两人做事的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长孙晟是站在国家的战略角度,考虑的是大环境大策略,而裴矩则是站在杨广的个人角度,考虑的是小聪明小手段。

    裴矩考虑到厥依附隋朝变得越来越强大,他就开始建议杨广多扶持一下西突厥新即位的可汗阿史那达曼,还嫁个宗室公主过去。达曼一直同族兄弟被欺负的不轻,见隋朝递过来橄榄枝马上接住,想要咸鱼翻身。

    隋朝跟达曼眉来眼去自然是让咄吉世很不舒服,更可气的是裴矩还出点子让杨广立他的弟弟叱吉设为另一个南部可汗,只不过叱吉设胆子小没敢同意,这个计划最后搁浅了。

    咄吉世更不满意了,隋朝不光扶持他的政敌还妄图挖他的墙角,分化他们统治阶级内部。更可气的是裴矩一计不行又出了一个鬼点子,诱杀了咄吉世的一位亲信,对他宣称是那个亲信想要叛逃过去,而他们替他杀了那人。

    咄吉世愤怒了,杀了我的人还想把我当傻子耍,做人怎么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就这样,在裴矩的不懈努力下,咄吉世跟杨广闹的有点掰了。

    杨广对咄吉世的态度还是很关注的,至少比国内各种农民叛乱还要更关注一点。所以为了缓和两国紧张的局面,他认为有必要跟咄吉世面对面谈一谈。

    杨广绝不会想到,他预想中亲切的会面会变成他人生中一次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