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54章 传奇名将
    这两项调令一出,满朝文武不胜唏嘘。这俩人可都是你杨广家的亲戚啊,而且还是,要是为了大义灭灭亲还说得过去,不过就为了你的小心眼把提供正确建议的亲戚灭掉了,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当然大家嘴上都不会说什么的,可是杨广将这条路几乎彻底封死了,他再也不能通过这些大臣来获取信息和方法来解决自己的危机,所有的问题都将由他来独自面对。

    按照杨广现在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再继续反悔他的任何承若都不算什么新鲜事情。而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回到洛阳自感高枕无忧后,杨广自食其言,把当众发誓不再对高句丽有想法的话生生吞了回去,重新让大臣们商议出兵事宜,而且还要重修在杨玄感之乱中被焚毁的几千艘龙舟巨舰。

    如果用一首现在的歌来表达当时杨广的心情,可能最贴切的就是周董的《回到过去》。杨广最想回到三年前他兴师动众讨伐高元的时候,回到七年前他意气风发下江南的时候,回到他掌控这个强大的帝国一心施展自己雄心和抱负,做一位超越他父亲或者任何其他优秀帝王的伟大皇帝的时候。

    但是时间是不可能倒退的,此时隋朝的情况已经今非昔比,杨广最多就是动动嘴皮子过过嘴瘾,实际上这两个计划,哪一个他都没有能力实施下去。只是让底下人在他的名字后面除了‘说话当放屁’、‘恩将仇报’、‘薄情寡义’还多加上一个‘二百五’的备注标签。

    可杨广毕竟还是皇帝,做不了那些比较大的事情,做一些比较小的事情还是绰绰有余的,比如说剿匪。

    雁门之围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让杨广开始正式面对国内如火如荼的叛乱运动中去(根据立场不同也可叫做革命运动)。

    当然肯面对这些问题也是出于形势所迫,因为不重视一下已经不行了嘛,周围的叛军都快打到洛阳的家门口了。

    当时有个叫敬盘陀的造反头头带着几万人在汾阳和晋阳一代闹的很不像话,当年十二月,杨广派出民部尚书老将樊子盖去清缴。

    樊老先生十年已过七十,就算搁在当下都是领过十年退休金的年龄了,不过樊子盖责任心强,国家有难依然挺身而出,去的义无反顾。

    樊子盖不光责任心强,还有一身浩然正气,在平灭杨玄感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这一身正气虽然深得百姓拥护却只适于平叛而不适于剿匪。

    杨玄感叛乱那是有目的,对这些人除恶务尽是有必要的,可是一般的苦老百姓叛乱,为的不过是有口饭吃,能活下去,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帮人拿起刀是匪徒拿起锄头就是农民(前提是锄头非其抢劫工具),对这样的人武力镇压和政策安抚一样重要。

    可樊子盖对这些叛乱的农民军只采用前者作为唯一处理方式,而且还特别粗暴。樊子盖到了地方之后非常残酷的镇压当地的农民叛乱,不光打的农民军屁滚尿流,还坚壁清野把汾河以北一带的村落几乎全部焚毁。农民军被打的喘不过气来,想要投降,樊子盖非常热情的接待这些投降的人,然后不分老少统统活埋。

    这种单纯的处理方式是非常过分的。虽然避免了农民军诈降的可能,可是也避免了他们继续投降的可能。投降是个死,不投降还有可能活下去,这还不跟你拼了!

    基本路线错了,自然会越走越远。所以尽管樊子盖尽心尽力的剿匪,很长时间收益都不明显。

    杨广是很实在的,你不行就换一个行的。他找了一个人接替樊子盖的位置,去担任剿匪工作。这个人不但更年轻,更有朝气,而且也是常年奋战在类似的工作岗位上,并做出了让杨广满意的成绩,是个很合适的人选。

    杨广挑的这个合适的人选,正是李渊。

    在这个节骨眼上杨广的堂叔和内弟都被办了,居然还会挑中李渊来接樊子盖的班,确实非常让人意外,要知道这么多年他就没看李渊有多顺眼,能做这个决定还是挺让人费解的,连李渊自己都决定很奇怪,这个表弟咋就会突然转性了呢。如果帮李渊想一些靠谱的理由,也许是真的是让杨广看到了自己诚意或能力(这个不太靠谱),也许是二儿子帮杨广脱困自己这个老爹跟着沾点光(这个比较靠谱),也许是杨广脑袋抽风多少有点不正常了(这个非常靠谱)。

    但不管怎么样,李渊还是很高兴的。汾阳和晋阳虽然也跟洛阳一样名字里带个阳字,可是这俩地方都不在河南而是在山西,他不但会离经常歇斯底里的杨广远了一点,更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要知道樊子盖的干的活可是一个实权岗位,手下有着几万精兵,和之前自己那三瓜两枣的完全不同,是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

    李渊感觉自己重获新生一般,恨不能敲锣打鼓的去赴任,马上就跑到了山西。李渊的工作是清缴汾阳和晋阳的叛匪,为了方便他选了一个离这两个地方都很近的城镇作为自己的临时司令部,那里是太原。

    此时的李渊还只认为他是接替了一份不错的新工作,但他绝不会想到他的事业和这个时代的命运,将以这里为彻底改变。

    隋朝猛将

    从大业七年杨广东伐高句丽开始,隋朝就进入了叛乱时代,这些本文之前是提到过得,但没提到的是,这个时候隋朝的叛乱到底有多乱。

    简单的说,刚开始农民叛乱并不是很严重,因为那时大家不过是为了逃避兵役外加糊口饭吃才加入到叛乱的队伍中去的,武器装备都非常简陋基本是家里有锄头的拿锄头有菜刀的拿菜刀,就是靠着人吓唬一下不知情况的官兵来抢一票,但跟隋朝当局的正规军相比,还是不值一提的,基本都是一触即溃,更不要提攻城略地了。正是由于危害看起来没那么严重,杨广才放松了警惕,没把这些人当回事。

    但是人民革命运动在实事求是的实践当中,是会逐渐进步的。经常跟官兵们打架,几年下来也有一些农民军领袖会打出一些经验来,而且这么长的时间或偷或抢,武器装备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经过了这些年真刀真枪的淘汰战,在杨玄感叛乱前后一些能力不高实力不强的农民军被消耗掉了,与此同时农民军中也逐渐的打出来一些比较拿的出手的‘大人物’。其中这些大人物里又以隋末农民的发源地山东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革命精神最彻底。

    对隋朝而言山东是农民的重灾区。这几年山东灾荒严重疫病横行,为当地人的造反需求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发展起来的农民军领袖里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兵力,就包括王薄、孙宣雅、郝晓德、张金秤、格谦、左孝友、高士达等人。

    这些人不光兵多还很能打,多次挫败了隋朝正规军的围剿,在一次次的铁血战斗中扩充自己的实力。由于战斗力很强,自我感觉又很良好,这几位大佬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称王称帝,准备在中华大地上另立分号了。

    随后在这一时期,隋末农民开始进入一个,低潮期。

    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隋末农民此时确实进入了低潮期。

    可能你会疑惑,明明出现了这些比较能打的‘大哥’级人物,为什么还会说是低潮期呢?因为隋朝这么大的国家,里面养的这么多将士也不全是吃干饭的,也会有一帮很能打的人存在。像李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同样镇压农民军得力的隋朝将领还有屈突通、来护儿的儿子来整等人。

    李渊的事迹很早就提到过了,屈突通这位隋朝老将战斗力也很强,搞掉了在秦陇一带有十万兵力的农民军刘伽论(号称,具体数字待查),而来整也是非常有潜力的青年将领,对战农民经常连捷,甚至军还专门给他编了一首歌谣传唱唯恐避之不及,可见实力强劲。

    不过要论对农民打击最大的隋朝将领里,这几位还排不上最强的。对农民军头头们来说,最危险的敌人,有两个。

    其一,是杨义臣。

    杨义臣是鲜卑人,本名是尉迟义臣。其父尉迟崇在北周官至仪同大将军混的还算不错,可在隋朝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因为最不被待见的两个姓氏就是宇文和尉迟,除了少数情况外基本挂这两个姓的人都会倒霉。

    姓尉迟很容易被认为是尉迟迥的亲戚,而事实上他确实是尉迟迥的亲戚。虽然不是,可有着这一层关系,尉迟义臣一家在杨坚时代应该会很不好过。好在尉迟崇是个非常会搞关系的人,早在杨坚发迹以前就与他悉心结交,在尉迟迥叛乱时又赶紧表明立场支持杨坚,不但逃过这一劫两家的关系更省以往,尉迟义臣甚至还是在皇宫里长大的。

    杨坚对还年少的尉迟义臣极为欣赏,在他成人之后居然让他改姓为杨并收他做了干孙子。以年龄来看,杨义臣的岁数跟杨坚的几个儿子都差不多,可能给皇帝当孙子对杨义臣一家来说算是占便宜了。

    随后杨义臣开始进入了成长期。开皇二十年他跟着史万岁打达头,仁寿四年他跟着杨素打杨谅,大业五年他跟着宇文述打慕容伏允。经过这十年的拉练,杨义臣终于成长起来,等到大业八年杨广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时候,杨义臣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在东征的之时,杨义臣所率领的部队是少有的一支可以接胜高句丽军的队伍,而且他的对手还是高句丽的名将乙支文德(不是诈败)。

    杨义臣在国际舞台上交出一份非常不错的成绩单,可真正让他放出异彩的还是国内舞台。

    当时山东清河人张金称算是风头比较劲的义军首领,隋朝派出数名将领前去围剿,都被一一打了回去,连杨广的亲信将领段达都数次在其手下吃了败仗。段达也算是一位有点实力的选手,无奈打不过就是打不过,还被张金称送了一个外号‘段姥姥’灰溜溜的回去了。

    张金称开心的庆祝自己的胜利,不过很快他就开心不起来了,因为接替‘段姥姥’的,是‘杨爷爷’。

    得知朝廷又派了杨义臣来打自己,张金称并没有太当回事,自己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不但手下几万人都是常年善战之兵,同时他还刚刚会合了另一支军领袖高士达共同对敌,在他开来杨义臣并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而事实上,张金称错的很离谱,杨义臣只用了两千骑兵一次奇袭,就把他的数万联军打的分崩离析。很快张金称和高士达丢盔卸甲而逃,不过张金称并没有逃很久,一个月之后他被他老家的县长杨善会生擒。张金称跟杨善会是死对头,因为他俩曾打了大小七百场战斗,杨善会竟然没有赢过一次…正是由于这种怨恨张金称下场比较惨。

    在大败张高联军后,杨义臣又开始收拾另一个大佬,格谦。

    众多农民军首领里,格谦算是反抗反抗意志很坚定的一位。他的封号,是燕王,不过这个封号不是杨广给的,而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并且这个封号格谦一共用了十二年,也就是说早在隋末农民大爆发之前,格谦就已经是资深的反贼了。

    格谦给自己的这个封号还真没有吹牛,他经营的队伍有十几万人,在周边国家当个土皇帝都绰绰有余,称个王不算过分。可惜他强悍的力量和气场在杨义臣面前并没有什么卵用,在杨义臣干掉张金称之后,只是顺带路过格谦的根据地豆子航(地名),就把这支当地多年的顽固势力连根拔起,格谦也成了杨义臣的阶下囚。

    接连收拾了两个重量级的反贼,杨义臣可谓气势如虹,他将自己的战报连同对局势的详细分析报送给朝廷,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被撤职了。

    立了这么多战功,不嘉奖也就算了,居然还要被撤职,这也太没有天理了。虽然这种事情杨广最近经常干,不过追根溯源,还不能光赖在他的头上。

    刚看的杨义臣的战报时杨广就感叹,没想到一转眼的功夫,国内叛贼发展这么快,杨义臣居然能干掉这么多叛贼。从这句话来判断杨广对这个干侄子还是有点欣赏的,不过坏在跟杨广一起看战报的还有虞世基。等杨广感慨完,虞世基在一旁也阴测测的说出了他的评语,国内的叛贼实力都不成什么气候,不用放在心上,倒是杨义臣在京城之外拥有这么多重兵,不可不防啊。

    这句话非常厉害,直接切在了杨广的软肋上。杨广最怕的还真不是各路疯起的叛贼,而是手下再出现一个‘杨玄感’,所以思虑再三,他下令召回杨义臣还遣散了其手下一众士兵。回到朝中的杨义臣被升职光禄大夫,官拜礼部尚书,看起来好像是升官了可是这种升迁很不友好,因为礼部尚书这个位子是杨玄感做过的,很明显杨广是要杨义臣以此为戒,不要动什么歪心思。

    一年之后杨广猜忌的目光下,杨义臣在这个岗位上抑郁而终。

    杨义臣的遭遇确实让人扼腕叹息,杨广自毁一员大将实在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在杨义臣倒下后叛贼活动更加猖獗,不过好杨广还有另一员猛将帮他解决问题。

    隋朝最后的传奇名将

    自开国以来隋朝涌现出数位战斗力爆表的名将,诸如韦孝宽、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等。但这些都是杨坚时代的老人,在杨广手下能混出名将头衔来的人并不多。可还是有一个人,他的表现不会逊色于上述之人,也可跻身于名将之列,即便是同时期的杨义臣也要甘拜其下风。

    这个人就是张须陀。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今河南灵宝,其墓志铭记载为南阳西鄂人,终归是河南人)。在开皇十七年(597年)他曾跟随史万岁到昆州(今云南昆明)讨伐少数民族叛乱,因战功被授予仪同。到了仁寿四年(604年),张须陀又追随杨素讨伐汉王杨谅叛乱,又因战功被追击开府。然后张须陀在杨广执政时期几乎被淡忘了,再也没有表现的机会,直到大业六年(610年),才被想起来,他分配到齐郡做一名郡丞。

    此经历平淡的像白开水,乏善可陈。这倒不是张须陀不肯努力,而是和其他隋朝名将相比张须陀的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那就是他不是官二代。

    隋朝的官场中主要的官职基本都被世家大族把控,对草根还是很不友好的。官场中人坐在一起聊天祖上要是没有当过官干过将军,都不好和人打招呼。纵观隋朝名将,除了史万岁多少都是有点官场背景的,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郡丞,仅是郡的二把手,说破天也不过是个六品官,而张须陀任职之时已经五十六岁了,可想而知他在这个圈子里混的有多艰难。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张须陀很可能就会在这个职位上干到退休,然后到老家承包几亩薄田做个小地主,顺便回忆一下跟杨素、史万岁这两位名将混过的光荣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