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56章 阶梯
    有朋自远方来,作为东道主打个招呼是有必要的,张须陀也带了一万人到祝阿,除了接客他也想顺便送送客。而卢明月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自然也是有准备,他不急不燥,也不主动进攻,而是踏踏实实的在祝阿安营扎寨,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到位,让张须陀找不到任何突破口。没有办法,张须陀只得在卢明月对面扎营,互相大眼瞪小眼的盯着,希望能耗出对方的破绽。就这样耗了十几天,张须陀耗不下去,这倒不是因为他耐心不够,而是他的粮草不够了,剩下的粮食仅仅能再坚持一天,明天他必须要撤退。

    就这么走了,张须陀是不甘心的。所以在临撤退的前一天,他召集所有的部下说,明日撤退卢明月必定倾巢来攻,此时若是有一支部队偷袭他的营寨,卢明月必然大乱,你们谁愿意做这支奇兵?

    众将一片沉寂。在敌人的大后方搞破坏风险是很高的,一个弄不好,就要让家属领抚恤金了,送死的活儿自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干。但还是有两个人站了出来,确切的说,是两个孩子,因为他们俩当时都只有十几岁。

    这是打仗,不是过家家,到敌后搞破坏这么重要工作怎么能交给两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呢。可这两小年轻站出来,谁也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他俩实在是太猛了。

    其中一个年轻人,是罗士信。

    罗士信真的是很年轻,据估计,当时可能只有十五岁。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在战场上能有多猛?面对刀劈斧砍、血肉横飞等等画面,不被吓尿裤子就算是好事了。但是罗士信对这些打打杀杀的事情早习以为常,因为他不但是个老兵(入伍年龄小于等于十四岁),而且天生就是一个狠角色,在战场上表现非常神勇,简直就是杀人不眨眼!别人报军功都是提着人头去,而轮到罗士信报军功,他都是提着敌人的鼻子去的,原因是杀的人太多,提人头不方便(这一点倒是跟麦铁杖有几分神似)。

    这么一位小站出来,大家当然无话可说,而另一位跟罗士信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光提下他的名字,大家就知道他有多猛了。

    不管是在正史、野史、民间传说还是小说,这位年轻将领的出镜率都颇高,提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的。他就是秦叔宝,一般,我们会叫他秦琼。

    秦琼的大名经过上千年的演义,已经被神化成可以跟武神关二哥相提并论的角色,诸位观众多少应该都能说出一点他的故事来。当然,很多故事是编出来的,秦琼既没有做过班头,也没有卖过马(至少史书中没有提到过),一直以来他都是一个职业。

    在加入到张须陀军队之前,秦琼是来护儿的部下。会逢秦琼从家中得来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在来护儿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竟然特意派人去吊唁。当时秦琼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而来护儿的官位是开府仪同三司、左翊卫大将军。这相当于军区司令派人去吊唁一个连长母亲的丧事。这可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要知道来护儿大人是很忙的,如果所有手下中下级军官家里出了类似的事情来护儿都要亲自过问,那来将军基本就不用考虑打仗的事情了,所以受到此待遇的,只有秦琼一个人。

    来护儿身边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偏偏是秦琼呢?来护儿给出的答案是,‘此人悍勇,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此言高度概括了秦琼性格特点,而秦琼也将依靠他身上这些优秀的品质,成为跟裴矩一样玩转隋末乱世之人。

    有这么两位英勇无比的年轻小将挺身而出,张须陀松了一口气。第二天,张须陀依照既定计划开始撤退,卢明月一看他要撤果然中招,带着主力部队追击而去。待卢明月人去寨空,罗士信于秦琼赶紧杀了进去,纵火烧了三十多个营寨。卢明月一看后院失火终于明白过来自己中计了,可是也无可奈何,自己这点家底可都在军营里呢,只能回救。后面的张须陀看到计划成功也杀个回马枪,转头反击。

    在前后夹击之下,卢明月首尾不顾,只带着几百骑兵逃了出去。从此他跟孙宣雅、郝孝德成了难兄难弟,退攻河南,再也不敢跑到山东闹事。

    张须陀再一次取得了胜利,罗士信跟秦琼也在这一战中名声大噪,但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之后,张须陀和他所带领的军队,实力并没有上升,反而却是越来越下降了。不但兵力越来越少,在自己的地盘上,给养居然都跟不上,还不如卢明月这个外来户能耗。

    杨广虽然给予张须陀信任与赏赐,可惜他的支持还是太抠门太不给力,导致张须陀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越打越弱。所谓英雄迟暮,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

    作为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传奇名将,张须陀的故事将由另一位传奇名将所终结。

    颠沛流离

    另一位传奇人物的名字,我们早已介绍过了,他就是李密。不过在他成为传奇之前,他只是一个苦逼。

    自杨玄感败亡之后,李密一看苗头不对就赶紧跑了。不过当时风头正紧,像李密这样挂了名的通缉犯根本就跑不掉,没跑多远就给抓住了,跟他曾经的战友们被关在一起。

    正是严打时期,就算只是跟杨玄感认识的人都被扒了层皮,更不要提像李密这种直接参与叛乱的人,直接砍头都是轻的,一般来讲都会死的很惨。李密和他的一帮战友们之所以没死,是因为杨广要点名看一看他们。用脚趾头想一想也知道,这绝不是一次亲切的会晤,因为杨广最想看的是他们会怎么死。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此时杨广在高阳(今河北高阳),而李密他们在潼关(今陕西潼关),负责抓捕他们的隋军将他们押解过去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这一路上剩下的日子李密掰手指头都能算得出来,等到了高阳,指头还在不在都不好说了。

    李密这辈子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不认命,老老实实的等死,他是做不到的。所以他就跟曾经的战友如今的狱友们一起商量,要想办法越狱。

    能活谁也不会想死,大家当然都同意李密的观点,可是这个狱怎么越呢?李密严肃的说,把你们身上的钱都交出来,我来想办法。

    谁说旧社会就一定是万恶的,这么乱的世道隋朝的官兵们在抓住他们之后居然没有把他们的钱包洗劫一下,可见隋朝还是蛮重视人权和隐私的嘛。不过他们这帮人都已经在杨广那里点名了,用钱收买狱卒放他们走,还是很不现实的,毕竟谁脑袋都只有一颗,放走了他们丢脑袋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李密当然知道事情不会这么好办,但他肯站出来说话,自然有别的办法。李密将收集来的钱在押解官员们面前全部摆开,说我们都是要死的人了,这些身外之物也没什么用处,不如请你们帮着给我们买几口棺材办下丧事,剩下的钱就送给你们做为谢礼。

    隋朝虽然能给予囚犯人权,却禁止不(这也是世界级难题)。眼见这些诱惑人的‘身外之物’,而且对方要求也不是那么过分,押解他们的隋朝官员动心了,就把这钱给收了下来。

    随后李密就在路上不停的跟这些收了钱的押解员要酒肉吃。看得出李密拿出来这些钱,还是蛮多的,而且这些押解员收了钱也真实在,有求必应,好酒好菜一直招呼着,半点没让李密他们受委屈。

    在这些押解人员看来,李密他们只是想潇洒的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所以就由着他们去闹不怎么管着他们,而这正是李密要的效果。

    时间一久,看押他们的人放松了警惕,在他们路过邯郸县的时候,李密以及他的七名狱友趁着月黑风高,挖穿了墙壁逃跑了。至于他们在逃跑的过程中有没有纹身地图探路,作案工具是勺子还是铁锹,我们不得而知,结果是他们成功的逃了出去。

    不得不佩服李密的潜质,在逃出生天的同时,他还给自己谋划好了后路,就近投靠了当地的义军首领郝孝德,准备将反隋的斗争进行到底。

    不过郝孝德虽然接收了李密却没有多鸟他。原因很简单,李密现在不过是个丧家之犬,郝孝德跟他又有没有多铁的交情,给你口饭吃就算不错了,还想指手画脚教我怎么打仗,你小子睡醒了没有?

    知道留下来没有发展前途,李密果断离开了郝孝德,转去投奔另一位义军首领王薄。

    王薄也不重视李密,而他的理由跟郝孝德是一样的。

    此时的李密不过是一个社会关系网彻底断绝、没有任何存款、创业还失败的loser,跑到新公司去面试还不满足于从小职员干起,直接就想进入董事会。任谁来看这件事,都会觉得李密不是傻子,就是疯子。

    李密明白了世道之艰难,找个工作是多不容易,可他仍不愿意留在王薄的队伍里。李密知道他离开王薄,也就离开了起义军的保护,出了起义军的军营,他就是一个被皇帝亲自下令通缉的重囚犯,但他依然选择了离开。

    因为他有他的骄傲,他也有他的坚持。

    可是骄傲和坚持不能当饭吃,在继续逃亡的过程中,身无长物的李密一度只能吃草根啃树皮才可以勉强的生存下去。

    在大业九年,这位贵族出身的世家子弟尝尽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最后,他到了淮阳。那是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李密化名为刘智远,用他从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办起一个学前教育班,做了一名光荣的教书匠。

    这份工作虽然与李密的理想相去甚远,但好歹他可以生存下去。在淮阳,李密渡过了几个月平淡的生活。

    说平淡只是相对李密而言,大业九年和大业十年正是农民军活动的一个时期,曾舍弃了李密的两位老板王薄跟郝孝德在这两年中动静都闹的非常大,李密在旁边看的是悲从中来。李密的心情很好理解,就像别人都在牛市里大笔大笔的捞钱,而自己的积蓄将将够个温饱,任谁都不会甘心。

    李密心有不甘就想发泄一下,他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所以发泄的渠道也很有文艺范,具体来说,是写诗。

    此诗名叫《淮阳感怀》,是李密的代表作,跟王薄先生的代表作《无向辽东浪死歌》相比,无论是修辞还是意境都甩出王薄N条街,所以抄录如下: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李密那份壮志未图,心有不甘的委屈、郁闷和纠结,将自己与汉初名臣樊哙、萧何相比自较,感叹时运不济的凄凉遭遇,抒发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可是比李密用诗来感慨自己糟糕处境还糟糕的是,他还被人给告了。

    不知是李密喝大了,还是他觉得那个小地方不会有人读得懂这首诗,写诗的时候没有背着人。事实证明,隋朝的教育普及工作做的还是不错的,还真就有人读懂了这首诗,而且还明白出来,这可能是一首反诗。联想起这几个月新来的这位教书先生各种反常的举动,那人觉得李密很可疑,所以就向淮阳太守赵佗检举揭发。

    赵佗也吃不准李密的身份,不过既然有人举报,当然不会不作为,先抓起来拷问一下终归不会有错,所以下令对李密实施抓捕。而这时候李密提前得到了消息,赶紧先跑了。

    赵佗之前只是怀疑,现在李密跑了,他就断定此人肯定是有问题!所以在自己的辖区内,布下了天罗地网追捕李密。

    李密又本色出演了越狱第二季——亡命天涯。

    牛人就是牛人,李密的本事真不是盖的,仅凭着一己之力,他又摆脱了赵佗严密的追捕,可是他也再次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处境。

    在逃亡途中,无可奈何的李密咬了咬牙去投靠原本并不想去牵连的一位亲戚,他的妹夫邱君明。邱君明也是官场中人,当时职务是雍丘令。雍丘与淮阳相去不远,李密之所以藏在淮阳也不愿意第一时间去雍丘,不外乎是自己现在的身份太,就算是亲戚也不一定可靠,即便是可靠,也可能会给人家带来很大的麻烦。可是如今真的是走投无路,李密也顾不了那么多。

    李密的眼光不错,邱君明确实是一位仗义的妹夫,看到李密跑过来以命相托,二话不说就把他给接下来了。不过邱君明是官场之人,家里各色人等来往频繁,并不适合窝藏李密,所以又将李密转移到另一位朋友家里。邱君明这位朋友在史书上的称呼很奇特,叫游侠王秀才,翻译过来可以叫王某也可以叫老王,出于尊重我管他叫王先生。邱君明将李密转到王先生住处可不是踢皮球,因为王先生也是一个仗义之人。王先生不光是仗义之人,在细细了解李密这个人之后非常欣赏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密,做了李密的老丈人。

    李密的生活终于再次安定下来,此时他不止有可以信任的朋友,还讨到了老婆,这两年中,他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那么孤独了。虽然他的理想和抱负依然没有实现,可他找到了家的感觉,如果他可以去选择,李密可能就会选跟他现在的妻子生一堆健康的孩子,就这么平淡的生活下去。

    可惜现实再次跟李密开了一个玩笑。邱君明虽是仗义之人,可是他的家人并不全都像他一样仗义。邱君明的侄子丘怀义得知了他窝藏李密这件事,又把李密给告了,状书送到的有关部门地位非常高,因为是由杨广亲自批阅的。根据皇帝的最高指示,梁郡通守杨汪前去抓捕李密。

    此次抓捕行动比上一次要隐秘一点,李密没有提前得到半点消息,可该着李密命不该绝,在杨汪带人把王先生家给包围起来的时候,李密正好出去办事去了,杨汪没抓找人。

    行动的风声已经漏出去,守株待兔就不现实了,杨汪没搞到正主,就把邱君明、王先生和李密的新媳妇带回去交差。作为李密的‘同党’,这些人惨遭诛杀。

    不得已,归来的李密只能再次流亡。和前两次相比,这一次流亡他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曾经李密只是孑然一人,而现在他失去了可以信任的所有亲人。所以除了未能实现的抱负,李密还多了一种情感,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叫做愤怒。

    李密曾想过上一段平静的生活,可是还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既然如此不如就抗争到底吧。

    杨广,我要和你以及你的国家做一个了断!记住,这是你逼我的!

    通往天堂的阶梯

    李密跟杨广之间的仇恨已经不可调和,可杨广背后的隋朝还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势力,而李密只有自己一人。杨广想弄死他就像去碾死一只跑的快的蚂蚁,而他想扳倒杨广,不是以卵击石而是用鹌鹑蛋砸喜马拉雅山。所以李密还是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军的力量。

    事情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经过之前多次的失败教训,李密没有贸然得马上去寻找新的义军首领,而是在一旁冷眼旁观,像猎手物色猎物一样,去寻找那一支可以帮他达成目标的义军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