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武侠修真 > 大唐至尊纨绔 > 第290章 皇上也无赖
    发展农商,恢复科举制,李世民能理解,最后一个限期均田制把李世民整懵了。

    “限期均田制?什么意思?”

    杨元庆说道:“均田制,施行的是百姓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人死后归还官服。如此行法确实可以调动百姓积极性,令其开荒耕种,但弊端也不少。”

    “战乱刚止,最苦还是百姓,土地无军功便要买卖,而买卖掌握在豪强大族手中,他们租赁土地给百姓耕种,到耕作期限后土地不是百姓的,而是豪强大族的。”

    “归其根本利的是豪强,是大族,对百姓对皇上百害无一利。而若施行限期均田制,则是给了豪强大族一个信号,土地制度会更改,届时土地会收为国有,不再属豪强大族。”

    “继续说。”李世民催促道。

    顿了顿,杨元庆说道:“若想百姓安居乐业,还须将土地公有,土地若是百姓自己的,则他们能攒下家底有能力不再为土地发愁,也必不会出现流民失所的情况。”

    立正殿内突然沉默,听杨元庆前言李世民却是心动不已,国以民为本,民以土地为生。若是解决百姓之于土地的问题,那么何愁国不富民不强?

    但杨元庆最后的言语却让李世民深知,若想推动土地公有,首先第一难关就是豪强大族,届时将会把整个皇室都推到了豪强大族的对立面。

    还有一点李世民不想承认的是,百姓有了土地自由了,那对于皇权的凝结是否会松散?

    “土地一事暂且保留,朕……朕觉得还需发展大唐朝的经济和恢复科举制,从轻减少寒门士子对四门高姓的依附,届时才是商谈土地的好时机。”

    最终李世民没有采纳杨元庆的意见,只拿了四门高姓做挡箭牌,杨元庆没再继续说下去,他也明白若是此刻施行土地公有,不单李世民就连他都会受到四门高姓的疯狂打击报复。

    就在长安城内诸位大臣想着何时能收到杨元庆的红利时,次日朝堂上因为恢复科举制犹如菜市场。

    尤其是归属四门高姓的官员更是以古点今,把科举制说的全无过处,更有人扬言前朝是因为科举制才导致灭亡。

    科举兴才,乃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即便是前朝广开恩科也收拢了不少能人才子,到了这些人嘴里就成了祸国殃民之举。

    一派是以四门高姓为代表的反对派,一派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支持派,而那些武将则是不言不语。

    李世民沉着脸扫视一圈朝堂,道:“你们刚拿下香皂、香水等利,就不让朕的白纸、蜡烛出世是么?不开科举朕的白纸、蜡烛有何用处?”

    “皇上,白纸、蜡烛平日里百姓也会用到,怎么能说是无用处呢?”

    “那你来告诉朕,不以入庙堂为目标的天下士子,怎么给朕的国库积下一笔储银?”

    被问的臣子闭嘴了,整个朝堂怕是没有一个人不明白,要想白纸、蜡烛卖的火,还得看天下士子的消耗,即便白纸、蜡烛卖的便宜,单寻常百姓谁舍得用?

    李世民轻声嗤笑:“既然白纸、蜡烛无人可用,那香皂、香水等物也暂缓缓吧!”

    一听这话,程咬金等人站不住了,笑话,他们可是香皂、香水的受益者,如果暂缓售卖还不知等到猴年马月,那他们投的钱可不相当于打水漂了?

    至于问杨元庆要回,那绝无这个可能,一来他们不愿放弃重利,二来即便是要……杨元庆也不一定给啊!

    “皇上,俺老程支持恢复科举制,咱们大唐朝那么多人才不能埋没了。”

    “没错,这次我赞成知节的话,我大唐朝人才济济就该归于庙堂。”

    “末将也支持恢复科举,俗话说得好什么事用什么人,不能等我们老了朝堂上全是一堆老头子吧?”

    那些观风的文臣也纷纷发声,倒是有些没再杨元庆沾到便宜的,但是架不住他们的上司或者自己站队的这一派有人手握专利啊!

    以往李世民循规蹈矩,若是按照他平常的处事作风,恢复科举制一事怕是有的缠,但今日李世民不按常理出牌,用了无赖一计,倒是把武将第一次拉向了文臣阵营。

    李世民拢在袖中的拇指摩擦,心中却是止不住的满意大笑,果然一牵扯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大家就会拧成一股绳。

    李世民觉得,自己突然找到了更佳平衡朝堂的办法!

    下了朝,郑斐然沉着脸回去就听管家禀告,老家来人传话,若是郑斐然不能在三月内要回二十万,那么亲王府典军的位置就要易位了。

    可到杨元庆手里的钱,又岂是那么好要回来的?

    科举制要恢复,现在哪里还顾得上二十万银子的事?

    郑斐然脸色铁青道:“速速把这封家书寄回荥阳祖宅,届时老家主如何处置,本官一力承担。”

    恢复科举一事,很快在长安传开,相信不久全大唐的人都会知晓。郑斐然现在就盼着,老家主知道消息后能把二十万抛诸在后脑勺,不然以他多年的金钱积累,即便全拿出去也凑不够二十万。

    而外人只看到大家族带给自己的利益和好处多多,却未曾看到身在大家族的限制与掣肘!

    要说科举制重新开启,最高兴的当属麓山书院了,国子学的学士本身名气大,以后投靠四门高姓后也能搏一个好的未来,然而他们这些寒门士子却只能学成后再想办法找人举荐。

    如今机会来了,举荐不用了,只需寒窗苦读,等待科举选拔即可!

    “科举要来了,麓山书院的春天也要来了。”

    麓山书院,杨元庆看着开春的景色,吩咐道:“发布昭示,麓山书院从今日起,广招有真才实学的夫子。”

    孙富学怔了怔,说道:“杨少师,我们书院现在的夫子已经够用,再招来夫子也不知道安排在哪里去了。”

    “谁说招收的夫子要留在麓山书院教学?”

    “那……不在麓山书院,我们长安也没第二个麓山书院了啊?”

    杨元庆咧嘴一笑,拍了拍孙富学肩膀,笑道:“格局放大点,眼光长远点,麓山书院为何就不能是天下第一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