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开局逆天系统 > 第0190 大明教育进步!将朋党之争彻底扼杀!
    在大明,所有学校都分为私学和官学两种。

    其中私学有私塾和书院两种形式。

    私塾负责最基本的启蒙和扫盲,是所有书生考取秀才功名之前唯一的受教途径。

    而所谓的书院并不教人学问,反而是一些大儒们收徒授课,传播自己的思想的地方。

    最典型的就是传承千年的岳麓书院和前不久被锦衣卫烧毁的东林书院!

    官学则是官府创办的学校,其分为地方上的县学、府学和中心部的国子监。

    县学是供秀才们读书的地方。

    府学则是举人们学习的地方。

    至于国子监则是那些天潢贵胄和各地成绩优异的举人们读书的地方。

    可以说整个大明的教育系统,已经自成一体,相当成熟。

    “陛下,不知道您要如何改革?”

    王守仁问道。

    陛下所说的官学和私学改革肯定要由礼部来牵头,所以他这个礼部尚书最为上心。

    “来啊!把朕写的课本都拿出来给诸位爱卿看看。”

    “奴婢遵旨!”

    朱慈烺吩咐了一声,立即有太监从后面拿出了一摞书。

    “给诸位爱卿每个人发上一套。”

    朱慈烺挥了挥手,这些內侍给在场的每个文武大臣都人手发了一套。

    每套书共有六本,分别是《国学》、《算数》、《几何》、《博物》、《格物》和《杂学》。

    这六本书是朱慈烺根据记忆里现代教育制度编写的教材。

    其中《国学》对应语文、法学和。。。。

    《算数》和《几何》对应后世的数学。

    《博物》是生物和化学。

    《格物》为物理。

    《杂学》则是天文地理和各地的宗教及民俗。

    朱慈烺之所以要编写这些教材,其实和将赵士桢封侯一样,就是鼓励广大学子不要一味钻研儒家八股,而是要把眼光放在科举的其他科目上。

    虽然朱慈烺改革了科举制度,并且提高了匠人的地位,甚至通过将赵士桢封侯来鼓励学子学习其他科目。

    但是整个大日月朝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人学的都是儒家经典,其他诸子百家都是浅尝则之。

    并且各个官学和私学传授的课程也全部都是儒家经典。

    除了医科和兵科还有一些杏林世家和将门功贵传承之外,其他的学科几乎都是凭借个人兴趣自学。

    这就导致其他所有学科的学子绑在一起也不及儒科学子数量的万分之一。

    要想改变这个状态,光通过潜移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朝廷的强制手段来推广。

    “可是陛下,如今天下的读书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些课程。《国学》没有问题。《算数》和《几何》除了一些商贾小吏几乎没有人会。

    至于《博物》、《格物》和《杂学》这三门,微臣估计普天之下,精通这些的不超过百人。略知皮年的也仅为千人。陛下要想推广这六门课程,恐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翻阅了这六门课程之后,王守仁一脸为难地说道。

    作为一代圣贤,王守仁在学问上涉猎很广,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几乎都难不倒他。

    正因如此,他才一眼就看到了这次官学和私学改革最大的弊端——教书的夫子不够!

    “哈哈哈……没关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百年大计,朕怎么会如此心急呢?”

    朱慈烺笑着将他的后手讲了出来。

    对于各科夫子不足的现象,朱慈烺准备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两榜进士中挑选出一部分来专门授课培训夫子。

    一旦夫子出师,立刻按照学者的等级不同授予官身。

    而且在朱慈烺的计划中,现在的官学和私学体系要全部废除,改为蒙学、小学、中学、大学和太学。

    蒙学的夫子为九品官,只学者《国学》中浅显的部分,负责蒙童的启蒙和识字。

    从蒙学中毕业的学生称为蒙生。

    小学的夫子为八品管,学者《国学》、《算数》和《杂学》三门课程。

    从蒙学中毕业的学生称为童生。

    中学的夫子为七品官,学者《国学》、《算数》、《杂学》和《几何》四门课程。

    从中学毕业的学生称为贡生。

    大学的夫子为六品官,学者六门全部课程。

    从大学毕业的学子称为秀才。

    大学之上,还有中心部国子监和各地官办书院组成的太学!

    其炎夏子监的夫子为正五品,各地书院的夫子为从五品!

    太学传授的课程按照科举类别分为儒科、法科、兵科、工科、理科、医科、农科、商科和杂科。

    学成毕业的学生分别被称为儒科举人或者商科举人之类的。

    以后参加科举各科考试的必须是从太学毕业的各科举人。

    至于学者夫子的两榜进士全部为四品。

    现行的所有科举制度和官学、私学制度在新的教育制度推广之后全部废除!

    “陛下圣明啊!这样一来,那些传播异端邪说的书院就再也不复存在了!”

    内阁首辅张居正第一个反应了过来!

    张居正一声最痛恨的就是和空谈国事,只会和朝廷唱反调来凸显自己卓尔不群的书院。

    大明境内的书院本来只是一些大儒传播自己思想的场所,但是现在却演变成了朋党聚集的地方。

    比如东林书院!

    从一个普通传播学识的书院逐渐变成了东林党的老巢,凡是朝廷大政,只要威胁到了东林一党利益的就绝不会通过。

    类似的书院还有不少。

    可是当今天子的教育制度改革实行以后,所有在书院教书育人的夫子都是由朝廷委派,要想胡言乱语,就要先想想自己的乌纱能不能保得住。

    如果能承受得住代价,那你尽可以谈。

    如果承受不住,那就乖乖闭嘴。

    不要吃着朝廷的俸禄还在背地里说朝廷的坏话。

    况且那些喜欢夸夸其谈的只是部分儒生,而整个书院被分成了儒法兵工理医农杂八科。

    其他七科的夫子可是不会跟着他们胡闹,纵然有一些东林余孽的漏网之鱼,也兴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那些为了一己私欲而进行的朋党之争,恐怕要被彻底扼杀在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