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排行通历史:盘点史上十大猛将 > 第一百四十九章 第二反王 :闯王李自成
    【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盘点史上十大反王第一位】

    【明末闯王李自成!】

    这个片头刚播放出来,朱元璋就来劲了。

    终于盘点到了俺大明的反王了。

    俺老朱倒是想看看这个李自成有何本事,竟然能排列到十大反王第一名。

    难道他比冲天大将军黄巢还厉害吗?

    然而,刚开始的文字点评就让老朱黑了脸。

    【明太祖朱元璋由南伐北,驱逐暴元,一统天下,可谓华夏数千年历史一等一的大英雄。但朱元璋也给自己的子孙埋下了好几颗地雷。

    第一颗雷:海禁之策。

    这种自断手臂的做法不仅仅让大明朝少了两宋时期每年上千万贯的海贸税收,不仅仅让海盗与走私大行其道,祸乱东南一百多年,最重要的是,还直接让大明朝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机遇,拱手把发现新大陆的机会让给了西夷。

    第二颗雷:分封诸子。给予各地藩王兵权与财权。直接埋下了靖康之难的种子。

    导致朱棣篡位成功。

    朱棣登基后,因为担心其他的藩王有样学样,就剥夺了藩王们的所有权力。开启了二百多年的“养猪”政策。

    不准各地藩王干涉地方行政军事,也不准读书识字。但却允许他们无上限的兼并土地,欺男霸女。

    这种脑残的养猪政策直接把洪武皇帝的优秀血脉养成了一堆废物。

    明末乱世,面对农民军和满清军队,除了一个曾被打入凤阳中都坐牢的唐王朱聿健,近百万洪武子孙的实际表现,完全就是一群大傻子。

    但若细究藩王们不肯拿金银与粮食分给守城官兵鼓舞士气的原因,这板子还是要打到朱棣的屁股上。

    藩王们担心自己出钱出粮支援官军,就算打退了农民军,也会被朝中御史根据成祖定下的法纪,弹赅藩王们有谋反之心。

    第三:大杀功臣。废除宰相。

    大杀功臣的后果并不仅仅导致明末时期大批文武官员的投降,几无一人忠心报国。在最后捍卫大明的,反而是两支农民军的残余部队。

    正规的大明军队反而成了满清的绿营兵,为满清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当然是虚无缥缈的报应论。

    大杀功臣的真正后果是导致了明朝皇帝对臣僚们的极度不信任。

    因为对臣僚极度不信任,就要用所谓的亲信去监视他们。

    皇帝的亲信是谁呢?

    宦官。

    只有这些依附于皇权存在的宦官才是皇帝唯一的亲信。

    这就导致了一个荒唐的后果:朱元璋深知汉唐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他在活着的时候,他严禁一切宦官参与政事,甚至所用宦官,皆是不识一字的文盲。

    但终明一朝,宦官之祸此起彼伏,根本无法断绝。

    很多宦官的权力之大,丝毫不逊色于中晚唐。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就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导致了皇权空前集中,却也带来了一个负面结果。

    皇帝的工作量太大了。

    劳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四百多件事。洪武17年,他曾经在8天时间里处理了上奏的3291件奏章。

    老朱是个称职的皇帝,但老朱忘了一件事儿,他可以如此勤勉,他的子孙还能如此勤勉吗?

    如果他的子孙不愿意如此勤勉,又没有宰相可以处理政务,这些奏章最终要交给谁来处理呢?

    答案只有一个,宦官!

    不要说明朝中后期的那些奇葩皇帝了,就连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在晚年就开始使用宦官了。

    宦官们识字读书,处理政务,由朱棣始!】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朱确实埋下了三颗地雷,但真正让这三颗地雷真正发挥出威力的,正是明成祖朱棣。

    因为自己得位不正,所以要把各地藩王当猪养。

    因为自己晚年懒于处理政事,就给了宦官们批红之权。

    明成祖朱棣一生功业堪称伟烈,但他制定的一些政策与老朱的海禁之策一样,因为变成了所谓“不可更改”的祖制,导致大明朝在面临亡国危机时,少了很多闪转腾挪的空间。】

    文字刚刚盘点到这里,乾清宫里的老朱就已经无法忍受了。

    “朱棣!你篡位咱家不怪你,但你敢把诸位兄弟子侄当猪养,就怪不得咱家的鞭子了。”

    大发雷霆的老朱把一脸懵逼的朱棣喊到后花园,不由分说,就用鞭子猛抽起来。

    直接把朱棣抽得卧床了一个多月。

    而在永乐位面,朱棣看着光影投幕上对自己的指责,同样也是面色铁青。

    “咱家把藩王当猪养,分明是顾惜兄弟之情。怎么这个通天博士反而指责起我来了?难道我非要把各地藩王杀光,才是正确的做法吗?”

    大学士解缙在旁边小心翼翼地说,

    “陛下,通天博士此言的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于百万天家子孙啊。按照陛下制定的藩王俸禄等级来看,一年需要多少银两才能喂饱他们呢?”

    朱棣重重地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我也不能再顾惜兄弟子侄之情了。

    传朕旨意!

    召各地藩王进京议事。重启“推恩令”。并限制各地藩王无限圈地。”

    李昊之所以在点评开头先指责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明朝最牛逼的帝王,并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因为中国历代王朝都有一个臭毛病,就是所谓的“祖制不可改,祖制不可违。”

    你若违抗祖制,就是不忠不孝。

    这种大帽子一旦扣过来,贵为皇帝也抗不住。

    有宋一朝,重文轻武之所以成为不可更改的国策,就是因为那是赵匡胤制定的。

    有明一朝,除了朱棣时期短暂地开放了海禁,其他皇帝一直在严格执行这条脑残的政策。虽然在明朝后期,海禁之策名存实亡。但至少在名义上,它还是一条不可更改的祖制。

    纵观历代王朝,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政策,往往能一直延续到亡国时期。

    诡异的地方也在这里,开国皇帝制定新政策,往往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十分有效,并也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新政策反而成了新王朝的枷锁,甚至变成了祸国之因。

    纵有一些头脑清醒的帝王想更改祖制,往往也在“不忠不孝不敬祖宗的”大骂中偃旗息鼓。

    李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讲到李自成之前,先批朱元璋和朱棣,正是为了让他们两个人在晚年不要走火入魔,给后代子孙埋下这些忠孝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