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656章 雄师铁军红五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之后改编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参加过赣州、湘江等著名战役。

    1931年12月14曰,由赵博生、董振堂等同志领导的宁都起义爆发,并获得成功。

    起义军共1.7万余人。中央军委十分重视这支有生力量,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下辖13、14、15三个军。

    军团总指挥为季振同,副总指挥为董振堂,政委为肖劲光,政治部主任为刘伯坚。

    第13军军长为董振堂(兼),政委为何长工;14军军长为赵博生,政委为黄火青;15军军长为黄中岳,政委为左权。

    红5军团组成后,立即开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归入红1方面军建制。

    肃反扩大化中季振同被错杀,总指挥改由董振堂担任。后参加长征。

    1935年7月,红1、红4方面军会师以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仍由董振堂任军长,编入左路军开始西征。

    1937年1月,红5军主力与六倍与己的敌人血战甘肃之高台,军长董振堂以下38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只有极少数人辗转回到陕北。

    1932年2至3月,红五军团参加赣州战役。

    3月12日,周子昆任军团参谋长,红十四军调入红三军团,红十五军调入红一军团,红五军团只辖红十三军,全军团6600余人。

    6月,红十三军缩编为红十三师,博生胜利石城模范师改编为红十四师,两个师各辖3个大团,隶属红五军团。

    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朱瑞,参谋长陈伯钓,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保卫局长欧阳毅,供给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长陈义厚,后姬鹏飞。

    第十三师师长陈伯钧,政委谢良,辖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团。笫十四师师长程子华,政委朱良才,政治部主任唐天际。

    10月28日,红十四师调入红九军团。年底,曹里怀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刘振亚任补充师师长。

    1934年6月,红七军团三十四师调入红五军团,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参谋长袁良慧,政治部主任朱良才。

    此时,郭如岳调任军团参谋长,曾日三调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全军团12594人。

    1934年10月,董振堂任军团长,李卓然任军团政委,陈云为中央驻五军团代表,刘伯承任军团参谋长,傅兰荪任军团后方部主任,刘型任军团后方部政委,姬鹏飞任军团卫生部长,彭嘉庆任军团卫生部政委,邓振洵任中央地方工作团主任。

    中央红军突围转移时全军团约12100人。突破湘江蒋介石笫四道封锁线时,红三十四师大部壮烈牺牲,红八军团仅剩1000余人。12月18日,撤销红八军团番号,剩余部队补入红五军团。

    罗荣桓调红五军团任政治部主任未到职。刘伯承调回中革军委任总参谋长,陈伯钧继任红五军团参谋长。

    1935年2月,扎西整编,撤销红十三师番号,军团直辖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团。

    7月21日,红五军团改编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

    9月15日,张国焘强令红五军随四方面军南下。

    1936年1月,红五军部队缩编为红十三师,红三十三军部队缩编为红十五师,红五军辖两个师。

    1936年11月8日,红五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参加了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

    1937年1月12日,红五军在甘肃高台县城与近十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董振堂率部战至最后一人一弹,于20日壮烈牺牲。

    以上是红五军团编制序列变化,说明了红五军团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血与火的征程。

    就是这样一支革命劲旅,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承受悲壮的使命!

    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率全军1.7万多人宣布脱离国民党,参加红军。

    而此时的红一、三军团,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人。这支部队的加入,无疑为中国工农红军输送了新的血液。

    16日,中革军委就授予起义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它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军。

    董振堂、赵博生、黄中岳分别兼任各军军长。随后,红五军团开往石城一带进行整编。

    毛主席对“宁都起义”有很高评价,曾于1938年12月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经过整编后,红五军团成为我工农武装的一支雄师铁军。

    1932年,红一、三军团攻打赣州,由于赣州城三面环水,又有坚实的城墙,易守难攻,炸城墙进到城里的红军被国民党军包围,形势危急。

    此时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受命前往增援,战士们挥舞大刀冲进敌阵,把受困的部队解救了出来。

    随后在攻打漳州以及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历次战斗中都屡立战功,以勇猛顽强、善打硬仗恶仗著称。

    1933年1月8日,该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赵博生在金溪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牺牲,中央人民政府为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并在红都瑞金叶坪建博生堡以示纪念。

    宁都至今还有赵博生烈士陵园及赵博生墓,原来的起义旧址成“宁都起义纪念馆”,收藏了有关红五军团的各种资料,宁都的博生路是目前该县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

    一路上,红五军团以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铁流后卫”成为红五军团的另一称呼。

    红军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

    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

    三十四师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6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被俘后,他从腹部的伤口中拽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

    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

    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

    1936年10月,他们编入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参加了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

    1937年1月12日,第五军在甘肃高台遭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包围进攻,全军将士在董振堂的指挥下誓死坚守高台,血战七天八夜,战至最后一人一弹,终于寡不敌众,董振堂及38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