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662章 红一军团②
    红一军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前一章讲到了她最初时的架构,和三位军长的情况。

    这一章继续讲她的发展。

    1933年6月,红一军团受命参加了整编,她被取消了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番号,军团直辖师。

    在长征初期,红一军团有三个师,它们分别是第一师、第二师和第十五师。

    其中一师、二师是主力师,十五师是彭绍辉和肖华领导的少共国际师(娃娃师)。

    第一师和第二师下辖6个团,其中著名的中央三虎便诞生于这两个师。

    这三“虎”是指: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第1团,第2师第4、第5团。

    这三个团在红军长征途中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除了这三虎,剩下的3个团分别是哪些呢?

    很显然,另外的三个团分别为2、3、6团。

    而长征初期这6个团的团长又分别是谁呢?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在这里便一一叙述。

    杨得志一一红一团团长。

    杨得志是湖南人,1928年参加了湘南起义,随后上了井冈山。

    1934年10月起,中央苏区的红军被迫陆续进行战略大转移。

    没有想到的是,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一年、跨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奇迹。

    1934年10月17日,杨得志率领红一团从于都县梓山镇水口村的山峰坝渡口跨过于都河,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

    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向西突围,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当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最终突破敌军在湘江布设的第四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急忙调整部署,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途中。

    长征路上,他担任红一团团长,率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国民党守军;继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

    还是回过头来讲长征初期的一件事吧!

    在红军时期,他是红1团团长,为红军一字号团长。最为传奇的是,他曾率领一个团大战敌三个团,且将敌军击败。

    那是在长征之初,杨得志率领红1团为全军开路,充当先锋。他们才到安远、新丰,就遇上敌粤军余汉谋部。红1团远道而来,粤军仗着好枪好炮,依靠事先筑好的工事,以逸待劳。

    上级通报杨得志:敌军为2个团。

    怎么办?必须打过去,才能开路。不料,战斗一打响,杨得志发现敌军是3个团,且是粤军的王牌团。红1团一个团要对敌3个团!打不打?杨得志说:“打!”

    但是,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动作要快,要猛!

    这场战斗还是持续了3个小时,杨得志以一个团击败粤军3个团,全歼敌6000多人,打开了红军前进的通道。据说,敌师长获悉杨得志歼灭了他的3个团时,当场晕倒在地。

    1934年12月1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在黎平会议上接受了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放弃原定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决定立即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

    杨得志率红一团强行军向西疾进,占剑河,越施秉、黄平,于1934年12月28日占领余庆,1935年1月1日占领龙溪镇的安顺场渡口。

    对岸有黔军的一个团防守,企图凭借乌江堵截红军,等待国民党中央军来援。

    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多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难以攀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红一团前卫营一到江边,对岸敌人就开了火。杨得志命令军团加强的几门三七小炮对敌人山顶火力点压制射击,同时对敌人的兵力配备情况进行火力侦察。

    几炮过后,山顶的敌人就躲到山背后去了。杨得志立即派出部队分别到沿河寻找渡船。

    在长征路上,红1团负责为整个中央红军开路,几十年后杨得志说:“在长征中,红1团当开路先锋,打了不少的硬仗、恶仗,千难万险,但是,最难的有两次,一是过乌江,一是强渡大渡河。”

    可是,他率领英勇的红1团硬是克服万难打了过去,创造了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抗战时期,杨得志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

    抗战胜利后,杨得志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邯郸战役、正太战役和青沧战役。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龙振文一一红二团团长。

    龙振文是江西永新人,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军第九师排长、副连长、连长,红二团副营长、营长等职。

    1935年春任红二团团长,同年9月在四川病故。

    黄永胜一一红三团团长。

    1933年,黄永胜任红一师三团团长。先后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6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黄永胜任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广西战役。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耿飚一一红四团团长。

    耿飚是湖南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3年春,任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

    耿飚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漳州战役等重大作战。他机智果敢,英勇善战,率领部队打了许多硬仗、恶仗。

    抗日战争时期,耿飚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副政治委员,率部驻守陇东,保卫陕甘宁边区。

    解放战争时期,耿飚回到晋察冀军区,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他先后参与组织了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

    1950年初,党中央决定调耿飚到外交部工作,这一干便是20多年,所以他没有参加授衔仪式。

    而后来他也成为我国唯一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

    张振山一一红五团团长。

    张振山是江西人,在陕北遇敌机轰炸负伤牺牲。

    朱水秋一一红六团团长。

    朱水秋是浏阳淳口人,随叶挺参加北伐战争,参加过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一起上井冈山。

    长征到达延安后,朱水秋调任八路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

    1935年1月6日到7日凌晨,他带领部队智取遵义成,为遵义会议的召开立下了头功。

    不过,1938年因旧伤复发治病需要,朱水秋留在了湘鄂赣地区工作。担任了特委军事部部长,在湖南平江工作。

    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平江惨案”。好在,朱水秋幸免于难。组织上以为他也牺牲了,还专门悼念过他。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捕杀,朱水秋只好隐姓埋名,在湖南过上了农民生活。

    浏阳解放前夕,朱水秋与地下党联系,恢复组织生活,解放后调任浏阳县武装部副部长。

    1959年前后,不到50岁的他因伤办理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