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88章 西北军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独自决定当日下午送蒋介石回南京。

    他以为,这样做既可以向天下人表明其赤诚之心,又可以挽回蒋的面子。蒋再放他回来,更可提高领袖威信。

    他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和东北军的得失。

    这天下午,周恩来在金家巷东楼。有人报告蒋的住宅门前人来人往。还未搞清缘由,又传来飞机的声音。

    周恩来恍然大悟,连说:糟了,糟了,蒋介石走了。

    很快,他又得到消息说:张学良送蒋回南京。

    放蒋的方针本来早已定了,张学良这样做的用心是好的,但他亲自送蒋的决定,又增加了以后事变发展的复杂性。

    对此,周恩来扼腕痛惜,但已不可追回。

    蒋介石走后,许多人以为蒋必定会实现诺言。西安方面也认为,和平已经实现,红军不必继续南下。

    周恩来尊重友方意见,电告中共中央建议红军停止前进;并向杨虎城、王以哲表示:已到非苏区的红军,不侵犯原有的行政系统,不打土豪。

    为了实现团结抗日,中共相应地改变了政策。

    这种改变,以后发展为1937年2月10日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提出的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为国民党所接受,成为停止内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周恩来在西安广泛接触各方人士,不断向中央反映他们的要求及自己的建议,对我党政策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有三种选择:一是实现诺言,发动抗战,允许共产党公开,让张、杨继续指挥东、西北部队。但他获得自由后,又不这样做了。

    二是进攻西安,消灭西北三军,将中国再次推到内战的深渊去。

    西安事变教训了他,他看到民心向背,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采取了第三种折衷的办法:不放弃抗日的旗帜,又不马上发动抗战,企图把共产党赶回陕北,使东北军、西北军脱离张、杨。

    1937年1月4日,蒋介石背信弃义地宣布扣押张学良,并派重兵进攻西安,在摆好阵势后提出甲、乙两种解决方案。

    甲案:东北军驻甘肃,西北军守渭河以北,红军回陕北。

    乙案:东北军东移安徽、淮河流域,西北军驻甘肃,红军回陕北。蒋力图以军事压迫、政治分化来达到上述目的。

    在军事力量上,西安三方同南京相比处于劣势,如果打,只会断送已赢得的有利于团结抗日的和平局面。

    如果三方联合一致,严阵以待,那么蒋介石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因而,在政治上揭露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坚持到2月15日就可以利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呼吁救张,推动抗日。

    这是比较好的对策,但实行这项对策的前提是必须坚持三位一体。

    1月4日,应西安方面要求,周恩来电告中央令红军驰援。同时,他全力支持杨虎城、王以哲指挥部队,连设七道防线。

    1月8日、9日,红军赶到三原、耀县、咸阳一带。虽然红军只有三万人,但是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极大地支持友军,稳定了关中的形势。

    蒋介石看到三位一体的力量,不敢轻举妄动。张学良欣慰地说:“没有想到西安能坚持这么久,只要西安能坚持,我就有回去的可能。”

    但是,东北军、西北军内部的状况日趋复杂。

    张学良是维持三位一体的核心人物。他被囚禁后,三位一体便出现裂痕。

    首先是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早已存在的两派逐渐变得互不相让,各行其是。

    以王以哲为首的高级将领力主和平解决,但是除王以哲等少数人外,东北军高级将领多认为共产党势孤力单,不愿联共,有的已投靠蒋介石。

    他们要求执行乙案,认为这样东北军可以就食于富饶地区,可以离开西北,离开红军。

    由于王以哲、杨虎城、周恩来一致坚持接受甲案,他们迫于形势,难以出口。

    东北军青年军官,多是团以下干部,或是张学良的幕僚,强烈要求抗日,思想激进,是张、杨发动事变的骨干分子,赞成联共抗日。

    但是,他们之中一小部分人认为,无张他们则难以提升,根本不考虑接受甲乙两案而主张决一死战,希望以此救张回来。

    这些人的义愤容易得到广大官兵和社会上的同情,到1月下旬,“主战”在西安占了上风。

    杨虎城知道,若真打起来,只能速战速决,否则内部支持不住。张学良被扣以后,他对东北军不便过多干涉,因此也非常希望张学良回来,一起支撑局面。他主张和平解决,但是又同情主战派救张回来的急切心情。

    周恩来是张、杨请来的客人,不便干预友军的内部事务,更不能发号施令,只能做朋友式的劝告,引导方向,协调各方关系。

    周恩来两次致函蒋介石,要求他撤兵,放张学良回来或给张以公职,以缓和迫在眉睫的内战。

    在西安,他利用一切场合,和上层人士谈话,出席东北军、西北军会议,出席群众团体会议,指出打仗对救张不利,只要坚持三位一体,张学良终有一天能回来的。

    他反复宣传要顾全大局,坚持执行甲案,和平解决;特别是做主战派的工作,舌敝唇焦,几经说服,几经变卦,这些人就是听不进去,只是要求红军帮助他们出兵,否则便要和共产党决裂。

    2月2日上午,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铤而走险,杀害了王以哲,并拟定了黑名单,内有不少共产党员的名字。

    东北军内部的矛盾顿时成为对抗性的,在前线的师长刘多荃派兵向西安进发。西安谣传共产党是“二·二”事件的指使者,甚至有人扬言要对共产党实行兵谏。

    周恩来、杨虎城无论支持东北军的主和派或主战派,都会使东北军的内乱演变成西安以至关中的自相残杀,国民党中央军便会乘虚而入。

    万一他们扣押周恩来、杨虎城,用武力逼迫东北军、西北军投降,内战必将重开,西安事变的成果就会消失殆尽,共产党和张、杨所做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处变不惊,冒着危险赶到王以哲住宅。王躺在血泊中,家里乱作一团。

    周恩来率李克农、刘鼎等同志料理后事,设灵堂,祭奠死者,安慰生者。消息传出后,对共产党的谣言不攻自破。

    随后,周恩来又赶到新城大楼和杨虎城商议善后。杨派人到潼关和顾祝同谈判,争取和平解决,执行甲案。

    周恩来派共产党员刘澜波到前线向刘多荃说明真相,陈述利害。杨虎城对处置凶手感到为难。

    周恩来为维护团结、维护和平,挺身而出,冒着掩护凶手的嫌疑,于2月4日将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送往三原红军驻地,从而使对方失去了报复的对象,避免了大规模的自相残杀。

    同时也使主战派失去首领,不能再有其他动作,最终保证了和平解决。

    “二·二”事件后,西安失去了谈判的平等地位,2月6日杨虎城避居三原。

    王以哲被害,东北军少了联共的有力人物,东北军多数高级将领要求执行乙案,东开安徽,并对西北军武装戒备。三位一体不复存在。

    周恩来坚韧不拔,竭尽全力做友军的工作,建议取消同志会等进步组织,减少目标,保护左派,维护团结,尽可能减少损失,为抗日保存更多的力量。

    “二·二”事件后,局势动荡不安,前途难卜。

    中共中央十分关心周恩来等在西安工作的同志们的安全,电告“紧急时立移三原”。

    周恩来以执行任务为名把叶剑英、李克农、刘鼎等派往三原(博古早已离开西安),而他自己仍坚守西安。

    周恩来很清楚,环境越危险,局势越恶化,他越不能离开西安。

    如果他离开西安,正在建立的红军联络处就难以在西安存在,红军难以在关中立足,国共谈判也难以进行,蒋介石难保不再开始“剿共”。

    他留在西安,就是向全国人民宣布共产党、红军打不败,压不垮,在中国的政坛上必须考虑到中共和红军的力量及态度。

    他留在西安等待顾祝同进城,就是表示共产党坚持和平、反对内战的决心和信心,表明和国民党合作的诚意。

    这种胆识和远见为全国人民所敬佩,也使国民党不敢轻视,从而保证了西安和平局面的到来。

    2月8日,国民党中央军和平进入西安,第二天顾祝同即和周恩来谈判。蒋介石又派张冲从南京赶来参加。

    随后,周恩来到杭州、庐山、南京和蒋介石直接谈判,终于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

    自从张学良被扣押之后,蒋介石就对他手下的东北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吸收和改编,很快将这支几乎达到了二十万兵力的军队收为己用,这是东北军的命运。

    那么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杨虎城并没有被扣留甚至还拥有着原来的职位,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是否会发生变化?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领导人杨虎城觉得自己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尤其是在张学良被扣押在南京之后,东北军被蒋介石控制住,而他的西北军也开始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西安事变的西北军让杨虎城左右为难,他不能指望向原来设想的那样形成新的局面,同时又对手下的西北军有着深深的愧疚。

    不久之后在蒋介石的压迫下他辞去了身上的职务,然后被安排出国考察。其实这只是蒋介石为了吸收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的一种手段而已。

    从此之后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走上了和东北军相差无几的道路,然后不停的被蒋介石拆散重整,逐渐的失去了很多的力量,最后融入到国民党军队的大团体之中。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支西北军同时也是所有国民党军队中,包含共产党人数最多的队伍,很多将领都通过各种手段加入了共产党。

    只是在这队伍中也有一部分人很早就被蒋介石收买,在西安事变之后一些西北军很快就投到了蒋介石的队伍之中。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西北军还是被蒋介石重新进行了整编,一些原来的队伍也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