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807章 陈济棠其人
    余汉谋把封天宇放在身边,指示上官若云好好指教封天宇,像带小弟弟一样待之。

    上官若云把余汉谋的话放进心里,尽心尽力地帮助封天宇熟悉周边的环境,以及必要的规矩礼仪等等。

    封天宇是机敏之人,上官若云说一遍,他就记住了。所以上官若云很喜欢姑父身边的这个小保镖。

    后来,封天宇就穿上了粤军的军装,正式成为粤军军人。

    梁干乔知道后,大为恼火:这个胡东太果然厉害,自己欲查封天宇,他就把封天宇送到余汉谋身边。

    梁干乔清楚,就是查出封天宇什么,现在也是不敢动他的。

    这个余汉谋以前跟着陈济棠也做了不少违背蒋公的事。但却在这次的“两广事变”中立下大功,如今可是蒋公眼中的红人。

    所以他指示手下,对胡东太和封天宇查还是继续查,但不可轻举妄动。若查实他们是共产党,他会亲自去与余汉谋交涉!

    而封天宇对自己服务的这个余汉谋并不具好感。主要原因在于在“两广事变”中,余汉谋投靠了蒋介石,使本来轰轰烈烈的“抗日反蒋”运动归于失败。

    而在“两广事变”之前,他对余汉谋和陈济棠一样,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1934年他率领特遣队保护红军与粤军代表的“红房子”谈判,红军与粤军达成和平协议,他对他们具有好感。

    后来,中央主力红军从粤北突围西征的时候,这个余汉谋果然信守诺言,让开了一条路,红军得于顺利通过一、二、三道封锁线。

    关于粤军陈济棠、余汉谋的事,封天宇自从跟着余汉谋之后,在上官若云那里了解得更多了。

    所以他觉得陈济棠和余汉谋都是极其复杂的人。他们一生都在为自已、为自已的小集团盘算着。

    特别是作为“南天王”的陈济棠。

    1934年春天,蒋介石打垮了十九路军蔡廷锴的“福建政府”,红军领袖备感唇亡齿寒,追悔莫及。

    然而与红军领袖同感唇亡齿寒的,还有红军的劲敌、蒋介石亲自任命的“剿共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

    此时,人称“南天王”的粤系军阀首领陈济棠更是兔死狐悲,余悸在心,惶恐不安。

    陈济棠,广东人,字伯南。早年入同盟会,在粤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8年任粤军第四军军长,后官至一级陆军上将。

    这一军阶,与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平坐。

    陈济棠满脑子封建迷信意识,自信他之所以飞黄腾达,全是命里注定。

    陈的哥哥陈维周更是到处看风水,总想找一穴龙眠吉地来移葬他的母亲,以保佑陈济棠能取得蒋介石的天下。

    陈济棠很信他命带妻财,因为当连长时与莫秀英结婚以来,就一直官运亨通,说这完全是莫秀英的“八字相夫旺子”的体现。

    所以,陈很听莫秀英的话,连他修建的炮台,也要取名“秀英炮台”,取其吉利之意。

    1929年春,陈济棠任第八路军总指挥,自打退了张发奎和桂系联军进犯后,统一了广东全省,并占据了梧州,扼制了广西唯一出海的咽喉。

    1930年夏,蒋、冯、阎大战中原。陈济棠命部下蒋光鼐、蔡廷锴率两师之众,开进津浦线,帮助蒋介石,与阎锡山部作战。

    不久,又出平汉线,与冯玉祥大战。结果,两战皆胜。

    战事结束后,陈济棠部下又全部开往江西与红军对阵。

    蒋介石为笼络陈济棠替他牵制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部,指定中央政府将粤税收入全部拨给陈济棠作军费。

    这样,“南天王”与蒋介石既有相互利用、相互勾结之时,又有相互猜疑、反目成仇之日。

    1931年2月,蒋介石扣留胡汉民于南京汤山,陈济棠等人愤慨万分。

    因为胡汉民和李济深本有师生之谊,而粤军将领,包括陈济棠等实权人物,多系李之旧部,与胡感情较深。不久,广州等地便掀起了反蒋高潮。

    陈济棠于5月份联合李宗仁、白崇禧等通电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

    5月27日,广州组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非常会议,通过国民政府组织大纲,推汪精卫、孙科、唐绍仪、古应芬、陈济棠、李宗仁、李烈钧、唐生智等16人为国府委员,成立国民政府。

    他们于第二天发表宣言,并对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电,限其24小时内引退。

    后来,蒋介石被迫于12月15日下台。

    蒋介石下台后,陈济棠等虽然宣布撤消广州的国民政府,但又成立“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和“西南军事委员会”等机构,以“均权分治”为幌子,而行军阀割据之实,将广东搞成半独立状态。

    陈济棠的目的是控制这些机构,守住广东地盘,永踞“南天王”的“宝座”。

    陈济棠自知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都不如蒋介石,又知蒋介石为人奸诈,居心叵测,对广东的“分庭抗礼”绝不会轻易放过。

    因此,陈济棠对蒋介石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

    此时,蒋介石正倾尽全力对付赣南红军,无暇与陈对阵,便采取安抚政策,封陈济棠为“围剿”红军的“南路军总司令”。

    但陈并不愿替蒋介石卖命,只想保存实力。蒋因此骂陈“借寇自重”,但又无可奈何,广东局面于是得以暂时偏安。

    自第五次“围剿”开始,蒋介石曾数次派员来粤催陈济棠出兵赣南围攻红军。陈意识到这是蒋介石借刀杀人,用红军力量削弱甚或消灭粤军,实现“一石两鸟”的阴谋。

    陈济棠的如意算盘是:赣南红军能拖住蒋介石的主力和隔断蒋介石从江西进攻广东之路。

    因此,他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拥兵自重,保住地盘。但他又不能明目张胆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否则,蒋介石翻脸也不好惹,于是,只好对蒋耍起了阳奉阴违的策略。

    陈济棠表面上“服从”蒋介石的调动,勉强派余汉谋军从粤北入赣南,独一师派一部出闽西,摆出进攻红军的架势,以骗取蒋介石的饷械。

    而在暗地里却又给红军送去一批子弹、药品、食盐、布匹等,对红军作出友好姿态。

    1934年春,蒋介石嫡系部队李玉堂等部陈兵闽西南地区,对广东构成威胁。

    尽管陈济棠撕破脸皮,连蔡廷锴最后一点血本——十九路军残部黄春和旅也缴了械,绝了蔡廷锴最后希望,但由于和蔡过去是上下级关系,犹觉隔墙有耳,芒刺在背。

    陈济棠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对蒋介石不能不作进一步的恭顺表示了。

    另外,陈济棠当时不断向外国买进大批原糖,在广东糖厂加工,冒称广东白砂糖,即当时社会上的所谓“无烟糖”。

    由于陈济棠把这种糖贴上国产的标签,“广东白糖”远销华北、华中等地,并得免重税而获巨利,这可说是明日张胆的营私漏税勾当。

    蒋介石对这一情况釆取机变的办法,除军事上施予威胁外,还取消粤糖免税办法。

    唯一交换条件,是要陈服从“中央”,同意增兵向赣南寻乌、会昌进攻,同时以发给战时补助相诱。

    陈济棠在蒋的威逼利诱下,只好俯首贴耳,增添李扬敬纵队即第二纵队为骨干组成南路军,共投入6个师,1个重炮团的兵力,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