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895章 粤军整编小撷
    全面抗战爆发时,国军除了中央军之外,还有很多支地方军。

    这些地方军中的川军、桂军等部队,近些年都被谈的比较多,而云南的滇军、广东的粤军则被介绍得比较少。

    尤其是滇军、粤军的兵力构成和基本规模以及战绩等,很少有文章谈及。

    此处我们便来看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粤军的基本构成、规模和参战情况。

    先看粤军的历史。

    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时,国民革命军一共有8个军共计约10万人的兵力。

    其中被称为“铁军”的第4军便是粤军部队。除第4军外,北伐军其他部队中纯粤军或粤军成分也很高。

    在北伐战争中,各路军队的扩编、消亡和分化特别迅速。

    蒋介石的中央军逐步形成,广西的桂军得以扩大,而粤军也发生了分化。

    其中一部分粤军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部分粤军演变成了后来的19路军,还有一部分粤军成为了中央军旁系的第4军。

    而广东本土粤军主要是在当年留守的第4军第11师、第13师基础上汇合了其他各路零散粤军后,逐步形成的。

    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广东保持了比较特殊的地位。

    先是李济深主粤,随后是陈铭枢和陈济棠主粤,广东军队中既有陈铭枢系统的,也有陈济棠系统的。

    陈铭枢在自己的60师、61师(编成了著名的19路军)被调出粤境参战后不久,自己也出走投蒋。

    陈济棠遂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号为“南天王”。

    陈济棠系统的部队原有59师、62师、63师,随后又扩编了2个独立旅、3个独立团、3个师属教导团、6个旅属特务营,实力大增,所部番号为第8路军。

    1931年两广反蒋时,粤军改称第1集团军,同时陈济棠利用广东较为富裕的财税、人力及便捷的海运渠道进口武器,大规模扩军,使得第1集团军扩充到了3个军。

    除此之外,第1集团军还有海空军、战车、高炮等部队,总兵力约15万人。

    陈济棠还投入巨资打造琶江兵工厂,以生产大口径火炮。为了强化所属粤军部队的战力,可谓是雄心勃勃。

    不过在1936年6月的两广事变中,陈济棠手中的王牌——空军部队北上投蒋,而陆军部队也纷纷倒戈。

    尤其亲信第1军军长余汉谋通电拥蒋,陈济棠大势已去,遂下野逃奔香港。

    余汉谋倒戈后,被任命为广东绥靖公署主任兼第四路军总指挥,粤军亦采用第四路军番号,并进行压缩整编。

    当时广东军队有约78个团、共计约15万人的兵力,原先在陈济棠时代每月的军费为500万广东毫券,后来蒋介石核减第四路军军费为每月300万广东毫券。

    在军费被砍掉了40%后,第四路军军力也在1936年8月进行大幅度压缩。仅陆军主力部队整编为了第151师、152师、153师、154师、155师、156师、157师、158师、159师、160师等10个师。

    整编后的每个师辖2旅6团,实际保留的作战团有60个,比整编前减少了10多个团的番号。

    不过余汉谋虽然在编制上做了文章,裁减少下来的兵力却都充实到了各单位,实际在总兵力上并没有多少削减。反倒是在编制调整中,各作战部队的实力都得到了强化。

    但是,这显然不合蒋介石的心意。

    因此蒋介石要求第四路军调出2个师作为第六路军的基干部队到福建去。(重玩19路军的把戏)

    这一安排引发了余汉谋亲信的强烈反对,并由4名旅长出面公开表态,蒋介石才就此作罢。

    但是两广事变后,南京方面的中央军已经开入了广东,并着手军政方面的布置。

    余汉谋对广东的控制力是远不如先前陈济棠时代的。此时的粤军已经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种独立性,而是逐步依附于中央军的存在。

    余汉谋一方面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又不想实力受到损害,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

    随着南京方面对广东军政财的控制力度不断加深,蒋介石给予余汉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余汉谋不得不在第四路军的整编问题上再次让步。

    1937年4月,粤军10个师的60个步兵团被削减成为40个,正式执行2旅4团编制,此外增加了一个教导旅的编制。

    这一次的缩编是实打实的,余汉谋再也找不到可以保存实力的方法,因此缩编之后的粤军从之前15万人的规模减少到了10万余人,实力损失约三分之一。

    这个时候,距离全面抗战的爆发仅剩两三个月的时间了。

    而在粤军规模被压缩的同时,川军、东北军的整理也在进行中,部队规模也均被大大压缩。

    当时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谈判也在进行当中,在编制和构成上的交锋也是非常尖锐的。

    由于东北军没了主心骨,故而整理相对容易;余汉谋的动作很快,因此也得到了南京方面的表扬,报纸还特意对余汉谋夸奖了一番,实际上主要是在向川康方面的地方实力派施压。

    在民国的军阀混战年代,粤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而且由于海运方便,进口了大量武器,在装备水准上也是较好的。

    如独立第20旅,每个步兵连有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有4到6挺重机枪,每个步兵团有4到6门82毫米迫击炮。每个步兵营还有交换总机,有线通信甚至可直达步兵连。

    再如战车大队,装备有12辆坦克、15辆装甲车,战车兵每人配发20发自来德1支;装甲车搭载步兵中,每人均配有手提机枪或二十发手枪。

    后来的第四战区兵站总监李洁之也回忆:

    说到余汉谋的第四路军,主要是由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师的部队发展起来的。官兵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在军阀混战时期,曾在广东、广西、湖南打了不少内战,有一定的作战经验。

    在陈济棠时期,曾利用广东人民的血汗向德国、捷克购买了不少新式武器。

    一般来说,它的装备在当时全国军队中是属于第一流的,有些甚至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要好。

    经过两度整编后,实力虽比陈济棠的第1集团军时期大见削减,仍不失为一支10万人以上的大军。

    但由于粤军内部矛盾重重,各怀异志,整个第四路军便越来越成为一个腐烂的封建军事集团,在惠广战役中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无能。

    其实简单总结就是,整编后的粤军仍然具备较强的战斗力,只是领导层的腐败与不团结导致了部队的战斗力无法正常发挥出来。

    粤军的这次整编后不久全面抗战就爆发了,广东最初被划为第四战区,部队又改番号为第12集团军,由余汉谋任总司令。

    粤军的10个师分别编入了第62军、63军、64军、65军、66军,随后又增编了第83军,除此之外还有战车、炮兵等部队。

    全面抗战开始后,战事首先在华北开始,随后又在华东燃起,广东所在的华南暂时无虞,因此从粤军中调出了66军及新编的83军和教导旅北上华东参战。

    这两支部队先是参加淞沪会战,损失过半,随后又参加南京保卫战,并成为此战中唯一整建制从日军正面突围而出的部队。

    在北上部队激战时,留守粤军以原有的补充、教导等部队增编了新157师、186、187师及2个独立旅,兵力数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不过随后粤军的部队仍然不断被调走,故而留守广东的兵力仍然不是很多。

    至1938年10月日军进攻广东时,广东部队只有7个师、2个独立旅及其他附属部队。

    而部队本就不多,在日军进攻时部署还连连失误,一错再错,导致日军以很小的损失就攻入了广州,以至时人有“余汉无谋,吴铁失城”的民谣。

    据国军的不完全统计,此役阵亡、负伤、失踪者多达11142人,损失步枪6368支、轻重机枪438挺、各种炮198门(其中平射炮87门、山炮49门)、子弹486.7万发、各种炮弹14358发(仅统计呈报者)。

    日军统计缴获轻重机枪208挺、火炮134门、要塞炮53门、坦克和装甲车21辆、汽车151辆,也可从侧面证实此战中粤军装备损失之重。

    广州失守后,第12集团军继续坚守,在粤北与日军对峙,而所属部队依然不断抽调到其他战区作战(其中64军等部队有出色表现),国府还从广东征发925873名壮丁补充部队(主要是非粤军部队)。

    至1945年初,广东所属的第七战区仅有3个军、2个旅的编制,纸面兵力为107349人,缺编40479人,实有兵力不过6万多人。

    在兵力薄弱的背景下,余汉谋更不愿与日军拼消耗,故而在随后又丢失了韶关,使得日军轻易打通了粤汉铁路。

    抗战胜利后,余汉谋及所部认为其在广东奋战近7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故而认为在广州受降的荣誉应该是自己的。

    但事实上,在广州受降的是国军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开入广州的是新1军及基本中央军化的64军。

    随后第七战区和第12集团军编制被撤销,粤军各部被分割调配,结束了自己的抗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