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02章 大撤退①
    说起淞沪会战最后阶段,绝对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军队的最后防线一触即溃,整个撤退十分混乱。

    他们说在吴福、锡澄一带的国防工事如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中国军队是一路溃逃到南京,中间根本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

    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我们承认当时的大撤退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演变成大溃败,并不是说国军没有进行有力的抵抗,更不是落荒而逃!

    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呢?日军自己的战报、战史又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呢?

    日军占领上海后,即组织成二十万日军发起了大追击战。

    关于日军追击从上海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以前的很多文章称道,只有数万日军追击40万败退的国军,甚至有人说只有一千日军追击数十万国军。

    那么到底有多少日军追击从上海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呢?

    11月5日,日军第10军成功登陆杭州湾后,与上海派遣军主力一起合围上海一带40多万中国军队主力。

    为了避免被日军包围歼灭,中国军队只好从上海一带撤退。11月12日,日军对中国军队发起追击。

    按照保存于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中支那方面地上作战经过概要》记载,第一阶段追击战,上海派遣军以第3师团、第101师团、第11师团、第13师团为主向太仓追击。

    第9师团第16师团向昆山追击。

    第10军第6师团、重藤支队从白茆口登陆然后向常熟一带追击。

    第10军第18师团、第114师团、国崎支队向苏州、平望镇、嘉兴一带追击。

    第二阶段追击战从11月20日开始,上海派遣军以第9师团、第11师团、第13师团、第16师团以及重藤支队为主向无锡一带追击。

    第10军第18师团、第114师团、国崎支队向湖州、长兴一带追击。

    截止12月6日南京战役打响前,整个大撤退都是中国军队在节节抵抗。

    日军的这一路追击战,也并非像我们所想的那样,中国军队一路溃逃到南京城。

    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后,松井石根命令第10军第6师团、国崎支队进攻青浦、昆山一带,协助上海派遣军合围中国军队,但并没有成功。

    随后,松井石根再次集中数个师团向中国军队发起追击,计划在吴福一带围歼中国军队主力。

    但此时的中国军队已经在吴福防线站稳脚跟,以第15集团军、第21集团军为主和粤军、桂军等利用吴福线的国防工事牵制日军。

    为了突破吴福防线,日军以从华北方面军调来的第16师团为主,配属第11师团先遣队与重藤支队从常熟以东方向进攻。

    中国军队利用修建的国防工事,顽强死守吴福线,导致日军进攻并不顺利。

    随后松井石根要求第11师团、第13师团以及军直属重炮部队、战车、装甲部队增援一线。

    实力大增的日军集中兵力猛攻中国军队防线,但激战数日日军仍未占领常熟城。

    关于战斗经过,日军第38联队史《奈良联队战记》写道:“竹内大队继续与敌人交战,试图在给予敌人以强有力的打击之后抽身撤出。

    但是,战斗一直持续到半夜,因为敌人的猛烈反击而始终难以脱身,而且竹内大队也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步兵强行突击失败后,第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命令配属的军直属重炮集中起来轰击国军阵地、常熟城。

    11月17日,日军36门150毫米榴弹炮、16门105毫米加农炮、16门150毫米加农炮以及第11师团山炮兵第11联队的36门75毫米山炮对常熟发起猛烈的炮击。

    一瞬间,常熟城被强大的炮火所覆盖,没有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只能躲在城内、战壕内躲避炮弹。

    为了彻底摧毁中国军队防御工事,压制住守军火力,日军炮兵整整轰击了一天。

    第二天,第16师团、第11师团第12联队、重藤支队分别向常熟、虞山发起进攻。但遭到中国守军猛烈的机枪、迫击炮火力反击。

    《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史》写道:“联队开始攻击,但和预料的一样,受到了敌人顽强的抵抗,攻击迟迟无法进展。从日落到半夜,终于攻下八个碉堡,但是其后方的阵地依然存在,一时尚无法攻占全部阵地。”

    进攻福山镇的日军第13师团也遭到中国守军的重击,连日战斗没有任何进展。

    日军战史《步一〇四物语:我们联队的记录》这样记载激烈的谢家桥战斗:

    “今天(17日)早上下起了小雨,福山塘沿线的敌军抵抗十分顽强,会同步兵第65联队的进攻完全没有进展,敌人在布置巧妙的掩护阵地内不停的射击,支塘镇以西的地图十分粗糙,不得不派出尖兵侦察地形……中午时分,敢死队强行突入谢家桥镇内,福山塘渡河成功!山田旅团长亲临一线表彰,但是谢家桥北方的敌人抵抗依旧顽强,多亏步兵第65联队来赶到增援。……谢家桥是福山塘沿岸的大市镇,敌军在此构筑了非常之多的掩护阵地,我军今日已经无力继续攻击……。”

    就在中日两军在常熟、虞山、福山一带僵持的时候,松井石根命令第11师团花谷支队、天谷支队乘船登陆昆承湖,截断常熟至苏州的道路。

    登陆成功的日军很快就击溃了兵力单薄的守军,并占领莫城。

    得知莫城被占领,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罗卓英只好命令部队撤退。

    11月20日,日军第16师团占领了吴福防线重镇——常熟城。

    攻破了吴福防线的日军,没有做任何休整,便向无锡一带进攻。

    按照松井石根的部署,第9师团、第11师团、第16师团、重藤支队4支兵团进攻无锡一带,第13师团则进攻江阴要塞。第10军主力进攻湖州、长兴、广德。

    兵力占优的日军并未轻松占领无锡,从11月20日开始进攻无锡外围望亭镇阵地,到11月27日,日军3个师团协力才攻下无锡城。

    这一路下来,日军损失惨重,以第9师团来说。从11月12日—12月1日,共伤亡4420人。

    进攻湖州的国崎支队(第41联队为主)同样遭到重创,日军部队史《福山联队史(中国篇)》这样记载湖州的血战:

    “24日凌晨,黑夜里根本搞不清周围的情况,又不能大声说话,只能一边盯着前面的士兵,一边向前前进。敌人的捷克式机关枪在黑夜中突然突出火舌,战友一个个的被击倒……城内的敌军拼死抵抗,毫无退却的迹象,我军遭遇了杭州湾登陆以来的最大伤亡。大量战友死伤……。”

    按照《中支那方面地上作战经过概要》记载,从11月13日—12月13日,日军共计伤亡26000余人。而日军华北方面军从七七事变爆发,截止12月31日,一共才伤亡25502人。

    以上数据足以证明淞沪会战大撤退到南京保卫战这一阶段战斗的惨烈性:

    如果中国军队真是一触即溃、全面崩溃,那日军如此之高的伤亡又是从何而来呢?

    当然中国军队因其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很难按照战前的设想去进行战争(事实上也不可能),大撤退中有混乱的情况出现,当是不可避免的。

    淞沪会战后期,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即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为了保存实力,各路国军被迫撤退。

    在日军从各个方向发起的冲击下,中国军队数十万人马已不可能做到有序撤退,这导致了中国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混乱。

    由于撤退的时机过晚,下达命令的手段又十分落后,各部队接到撤退命令的时间不一。

    有的部队还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只是看到友军撤了也就跟着撤了。撤退命令规定按照秩序撤退,并逐次掩护逐步布防阵地,但于匆忙混乱的撤退中已经很难遵守了。

    更严重的是,撤退命令并没有规定各部队的撤退时间、顺序和路线,只是笼统地划定了撤退方向。

    而参加淞沪会战的许多部队都是紧急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官兵根本无从知晓上海周边的地理方位。

    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十几万的部队拥挤在一条狭窄的公路上,成为日军飞机扫射轰炸的靶子。

    贾亦斌,中国军队第一军第一师第二旅四团一营营长回忆道:

    十一月一日,日军从我友邻部队阵地附近强渡苏州河。五日,日军又在杭州湾北金山卫登陆。我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于十二日开始从上海全线撤退。

    刘楚人团长向我们传达了李铁军师长的命令,要我们营到黄渡附近的一个村庄集合,我们找了一夜也没找到这个村子。

    天快亮了,才赶到虹桥附近上海到青浦的公路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和难民挤在这条路上,潮水般向前涌流。

    天刚亮,十几架日军飞机飞到我们头上狂轰滥炸。离我不远的一个孕妇,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而且挑着一副担子,一头还装着一个孩子,非常吃力地向前奔逃着。

    一架飞机向她及周围的一堆人俯冲下来,我连忙喊她赶紧趴下。

    可是话音未落,一颗炸弹已在她身边爆炸,她和她的四个孩子都被炸死,她的腹部被炸开,腹腔里的胎儿还在不停地蠕动,血流满地,真是惨不忍睹。

    在上海以西的方家窑附近,贾亦斌营长奉命停下掩护大部队撤退。

    这里有一条河,河上的桥是撤退的必经之路,中国军队的工兵通过后,为防日军追击埋设了大量的地雷。

    而贾营长知道,别说是大部队,就是他自己的团还有官兵尚未过河。

    正心急如焚中,夜晚,炮兵第十四团撤退至此,这是中国军队唯一拥有十五厘米口径重炮的部队,清一色的大炮都是从德国买来的。

    炮团团长彭孟缉听说桥上埋设了地雷,不禁“失声痛哭”,他对贾亦斌营长说:“中国就只有这一个像样的炮团,怎么办呀?”

    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大炮过不了河又不能留给敌人,只能“忍痛全推到河里去”。

    之后,当炮兵们“小心翼翼地走到桥上时,刚走不远就踏上了地雷,很多人都被炸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