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48章 连环伏击战之神头岭伏击
    神头岭伏击战是八路军第129师于1938年3月16日,在山西省潞城县至涉县之间,邯(郸)、长(治)公路上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此战歼灭了侵华日军第16师团、第108师团、第14师团各一部,共一千五百余人(日军报道损失失踪407人),沉重地打击了入侵晋东南地区日军的嚣张气焰。

    此战还破坏了敌之交通运输线,有力地策应了我第115师在晋西地区的作战行动,钳制了日军向黄河南岸和西岸的进攻。

    1938年2月中旬,侵华日军为配合其津浦线作战,以其第14、第16、第20、第108、第109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从平汉、同蒲、道清①等铁路线,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

    当时我八路军第129师,根据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在正太线上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根据地,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力量。

    2月22日以吸打援敌的战法,在井陉、旧关之间的长生口设伏,歼敌一部。

    此后,南移至武乡、襄垣地区,破坏敌后方补给线,寻机歼敌,以策应我第115师在晋西的作战行动,钳制日军向潼关进攻。

    3月8日,部队进至襄垣以北的下良镇、西营一带,根据当时情况拟定了“在黎城、东阳关、涉县之线,寻求敌人弱点或诱其暴露弱点而痛击之“的作战方针。

    为此,部队立即开始周密的侦察和进行必要的作战准备。

    邯长公路是晋西南的敌军从平汉线取得补给的主要交通线,沿线各县城都有敌军驻守。

    涉县驻敌四百余人,黎城驻敌一千余人,该城是敌第108师团的重要兵站基地。而潞城驻敌有三千余人。沿线敌之运输车辆来往频繁。

    根据当时侦察的情况判断,和敌一处受袭他处必援的规律,我第129师决定,首先以吸打援敌的战法,在神头村地区伏击歼敌,尔后寻机再战。

    为打好这一仗,部队进行了充分的政治动员和各项作战准备。准备设伏于神头村南北公路两侧,歼灭潞城出援之敌。

    3月15日21时,部队向伏击地区开进。

    16日2时,我第386旅首长接到侦察组报告,神头村南北的一段公路是在山岭上,不在山沟内(图上是在山沟内)。

    也就是说神头岭上地形开阔,不便隐蔽,但公路两侧20米和百米处有国民党军队过去修筑的工事,可以利用。

    据此,当即调整部署,以第771团主力埋伏在张庄、王家庄以东公路两侧,正面阻击敌人,并以一个营位于申家山,作为预备队。

    团特务连前伸至潞河村,向黎城方向警戒,并破坏赵店木桥,断敌交通,确保主力歼敌。

    以第772团主力埋伏在1187高地和神头村西侧,对敌实施主要突击,利用旧工事严密伪装隐蔽。

    以第3营(欠一个连)在李家庄以东,准备适时出击,断敌退路。

    以一个连伸至潞城东北1505高地袭扰潞城之敌,使敌不敢倾巢出援。

    另一个排在余庄,保障主力侧后安全。

    以补充团埋伏在薛家庄、安南岭以西地区,从公路东侧突击敌人,还派出便衣二十余人至潞城西南监视长治之敌。

    3月16日4时,我第769团第1营突入黎城城内,与敌展开激战。在得知潞城、黎城及涉县之敌均已出援之后,即主动撤至黎城西北乔家庄地区。

    黎城之敌见八路军撤退,立即追击。双方展开混战。战至9时许,敌被我击退,返回黎城。

    涉县之敌惊闻黎城被袭,以数百人乘汽车来援。刚过东阳关,即发现我第769团设伏部队,并向我射击,我随之还击和组织出击,该敌稍事抵抗,即向涉县回撤。

    潞城之敌得知黎城被袭,随即抽调步骑兵一千五百余人向黎城增援。

    8时30分,敌先头分队乘汽车2辆和骑兵20余人,沿公路通过我设伏地区向黎城开去,我伏击部队将该敌放过。

    此时,赵店木桥已被我焚毁,该敌被阻于浊漳河南岸。

    9时,敌主力纵队先头进至神头村,稍事停顿,并派骑兵向附近侦察搜索。

    由于我设伏部队坚定沉着,伪装良好,隐蔽严密,敌军没有发觉。

    9时30分,敌继续前进,当敌主力完全进入我设伏区后,我各部队按照统一信号,向敌突然开火,发起冲击。

    第771团拦头,第772团第3营断尾,第772团主力和补充团从公路两侧向敌突击,顿时将敌截为数段。

    敌在我突然打击下,阵脚大乱,指挥失措,四处奔逃。

    激战约半小时,我预备队第771团第2营一部投入战斗,敌虽利用大车、死马作掩护,全力顽抗,但大部被我交叉火力和手榴弹杀伤消灭。

    残部一股窜入神头村内凭借民房抵抗,也很快被我消灭。

    战至11时30分,除敌百余人由潞城方向逃跑外,其余全部就歼。

    此时,先前越过我伏击地区进到浊漳河南岸之敌,也被我第771团特务连歼灭。

    当神头岭围歼战激烈进行之时,黎城之敌一部曾向神头岭方向增援,但被浊漳河所隔,并遭我特务连阻击,该敌遂在炮火掩护下抢修赵店桥。

    当神头岭伏歼战基本结束时,我特务连奉命撤回,该敌将桥修复后亦退回黎城。黄昏后,我军又将该桥焚毁。

    13时,潞城留守之敌,慌忙增援,被我第772团第7连歼灭于神头村以南。14时,敌又出动百余人来援,大部被我军歼灭,其余窜回潞城。

    至16时,神头岭伏击战胜利结束时,毙伤俘敌1500余人,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550余支,击毁敌汽车百余辆。我伤亡240余人。

    在神头岭伏击战中,我军首先在周密侦察和分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战法。

    根据敌一处受袭,它处必援的规律,决定采取攻其所必救,歼灭其救者的战法,以一个营强袭黎城,吸引潞城之敌越神头而增援。

    我以主力在神头岭公路两侧埋伏,凭借神头岭岭窄、两侧地形复杂之有利条件,一举歼灭援敌。

    事实证明,我采取这一战法,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因而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其次,正确选择设伏地区,巧妙隐蔽伪装。神头岭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岭窄沟深,悬崖峭壁。

    除公路之外,不便敌汽车、骑兵运动和展开,有旧工事和草丛利于我军伪装隐蔽,突然出击。

    为了切实隐蔽企图,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指挥员要求各部队不要挖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顺着风向扶起来。

    正是由于我军巧妙良好的伪装隐蔽,虽然敌人的侦察搜索队在只距我伏击部队十余米的情况下,却丝毫未能发觉。

    结果敌军进入我伏击圈时,我军犹如神兵天降,打得敌人蒙头转向,迅速被歼。

    最后,我军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坚决贯彻既定决心。

    神头岭地区的公路,从地图上判断,是在神头村以西的沟底通过,两侧正宜设伏。

    但部队进入设伏地区时,发现公路是在岭上,不便隐蔽。

    指挥员面对这种情况,不慌张,不忙乱,而是沉着冷静地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岭上的旧工事可资利用。

    这些旧工事只要加以巧妙伪装,就可以切实隐蔽企图,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因而丝毫未动摇原定的伏击决心,只是作了部署上的调整。

    实践证明,在掌握敌人心理特点和行动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仔细研究分析情况,经过主观努力,是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

    这次战斗的参予者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在陕西省富平县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陈赓任旅长,全旅约5700人。

    9月30日,三八六旅在师的编成内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18日挺进到山西打击西进的日军。

    它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等战斗的胜利。

    接着,派出小分队和工作组深入太行山区的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

    1938年3月5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亲自来到三八六旅,与陈赓商议,准备在邯(郸)长(治)公路的黎城、东阳关、涉县之间寻找敌人的弱点,伺机予以伏击。

    陈赓与刘邓首长商议后,制定了袭击黎城,吸引潞城的敌人来援,在潞河村地区埋伏歼灭援敌的作战方案。

    作战方案确定后,全旅就开始投入紧张的战备工作。刘邓首长走后,整整一天陈赓都在思考着,注视着地图,心里反复斟酌,究竟把伏击战场设在哪里比较有利。

    第二天上午,陈赓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战前准备会。陈赓传达了师首长批准的作战方案,又介绍了战场的形势和敌我双方的情况。

    最后他说:“现在的中心问题是要选择一个最佳的伏击场地。”

    大家听后都很兴奋,不约而同地围到地图前,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最后,目光都集中到了神头岭。

    从地图上看,神头岭确实是一个设伏的好地方。地图标示出那里有一条深沟,公路从沟底通过,公路两旁山势陡险,既便于隐蔽,也便于出击。

    整个邯长线上,这里是理想的设伏地。大家都同意把伏击地点设在神头岭,然后目光都集中在陈赓身上,等待他决定。

    不料,陈赓并没有说出大家期待的话,却反问道:“神头岭的地形谁实地看过?”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说不出一句话,因为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

    陈赓笑了。他说:“我们这不是纸上谈兵吗?刘师长(刘伯承)常讲:‘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靠国民党的老地图吃饭,要饿肚子啊!“

    他接着说:”接到侦察员报告,神头岭的公路不是在岭底,而是在岭顶。我看,会暂时开到这里,先去看看地形好不好?”

    随后,他宣布散会,带着十几个旅、团干部骑着马驰向神头岭。

    经过实地考察后,陈赓决定:伏击战就在神头岭打。一个团在左,一个团在右,埋伏在公路北边的国民党废旧工事里。

    补充团则埋伏在对面的山上。同时抽一小支部队向潞河村方向游击警戒,伺机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

    另派一个营在潞城方向警戒,切断敌人的退路。

    一切部署完毕后,陈赓又沉思了一会儿,突然说:“潞城有3000多敌人,我们的兵力是有点不足,再抽一个连出来,绕到潞城背后打游击去,吸引敌人。”

    3月15日傍晚,部队出发了。第二天凌晨4点半,部队进入埋伏地点。

    国民党军的旧工事都被利用起来,不多时,对黎城的佯攻也打响了。

    9点左右,侦查员报告1500多敌人出了潞城前来支援黎城,已经到了微子镇。

    敌人很快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地,步兵、骑兵、大车队都过来了,后卫部队也紧随着走进了伏击圈。顿时,陈赓命令发出攻击信号。

    伏击部队一起开火,瞬间,平静的山梁变成了一座火山。

    战斗正在紧张的进行着,陈赓亲自拄着拐杖率领支援部队来到村中,他挥着手杖高喊:“快上,把敌人赶到山梁上去!”

    陈赓大无畏的精神感染了全体指战员,大家不顾一切地扑向敌人。残敌很快被消灭。这场战斗持续了2个小时,共毙伤俘敌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子弹万余发。

    潞城和黎城的援敌由于陈赓布置的伏兵阻击,无法前来支援。这次闪电式的围歼战,打得敌人失魂落魄。日军在资料里承认,这次战斗是八路军“一流的伏击战”。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河南滑县(原道口)至博爱(原清化)之间的一段旧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