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73章 江阴海战④
    日军在9月23日以72架飞机围攻中国“宁海”、“平海”两舰并将其击伤、击沉后,两日后又开始向中国海军的其他舰只实施攻击

    “宁”、“平”两舰被炸后,舰队旗舰改由吨位稍小的“逸仙”舰担任,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移至该舰指挥。

    该舰正泊于江阴与上游的目鱼沙之间。日军第12航空队6架92舰攻及3架95式舰战突然而至,对这艘新的旗舰实施猛烈轰炸。

    不久另一架海基的94舰爆也加入了攻击行列。

    “逸仙”舰在江面上慢速机动,沉着应战。但该船的高射炮弹在22、23两日的反空袭中已消耗殆尽,只剩99颗空炸榴弹。

    敌机见“逸仙”舰无还手之力,更加凶猛地攻击,两舷相继落下炸弹20余枚。

    这时,舰首150毫米主炮的炮手冒着纷飞的弹片,冲到炮位前,在两支炮管中各自装填上炮弹,待两架敌机从军舰前方俯冲过来时,猛地击发,两发炮弹呼啸出膛,而且十分凑巧地各击中一架敌机,开创了用大口径炮轰击敌机并首发命中的先例。

    因为150毫米口径的大炮主要是为了轰击敌舰厚重装甲的,用来打飞机可说是牛刀杀鸡!两发炮弹击中敌机的瞬间,敌机马上在空中被炸得粉碎。其余敌机吃惊不小,立即返航了。

    这时,该舰已经被击中多处,机舱的左旋转轴机柱被震断,电机、自动制气门全毁,舵舱与行李舱中大量进水,军舰很快向左倾斜,组织堵漏收效甚微,不得不将舰驶往江边搁浅,以保存舰体。

    但以后几日,日轰炸机又不断对其实施攻击,终于使舰体倾倒,沉没在江中。

    在25日的防空战斗中,“逸仙”舰共阵亡14人,8人负伤;击落敌机两架。

    江阴之战结束后,日军将“逸仙”舰打捞整修,改名为“阿多田”,拖回日本做为潜水舰学校的练习舰。日本战败后的1946年8月9日自日本吴港驶回上海,重新归入中国海军序列并恢复本名。

    在“逸仙”舰被敌机攻击时,海军指挥部派“建康”等舰驰援,救护沉舰官兵;同时命令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率“楚有”舰前往江阴接防①。

    “建康”号驱逐舰驶往江阴途中在龙梢港停靠时,突遭12架敌机空袭。该舰以猛烈火力对空拦阻,但因为只有机枪数挺,仍不足以阻止敌机的攻击。

    分成前后两个机群的敌机使该舰中近失弹8颗,舰体严重受损。舰长齐粹英、副长严又彬、航海长孟维洸在舰桥指挥作战时,被落在舰旁的炸弹炸成重伤。舰上其他官兵阵亡9人,受伤27人。“建康”舰军舰因多处进水,无法塞堵,遂逐渐倾斜下沉。

    战斗结束后,日军亦将该舰打捞修复,先做为日军之杂役船,改名“翠”;接着在1940年12月21日交给汪伪海军使用并重新命名为“海绥”。抗战胜利后由中国海军重新接收。

    第二舰队旗舰“楚有”号到达江阴江面以后,两日连遭大批敌机攻击,因寡不敌众,被击中机舱、舵轮、弹药舱,并伤亡官兵18人。该舰只有40毫米高炮1门与机枪1挺,只得一面抵抗,一面顽强向江阴水面开进。驶至六圩港附近时,又遇一批敌机前来轰炸,下沉,伤列兵2人。舰队司令部只得移往江防总部办公。

    在空袭中失去大多数主力军舰以后,陈绍宽总司令明白:中国海军舰队已不可能再有与日军舰队进行决战的机会了。

    “九·二三”之战之后残余的主力舰只,多半缺乏防空武器;特别是长期为海军一级舰的“四海”(“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巡洋舰。

    这四艘巡洋舰参与了清末民初几乎所有重大政治事件,在甲午以来漫长的海军史上一直是中国海军的象征。

    然而在主力舰队毁沉后,这批旧型舰因为防空火力贫弱,且吃水过深,不适用于内河作战,已经成为海军的累赘。

    江阴封江前期,“海容”与“海筹”舰尚部署在江阴与镇江之间的江面作为第二线,“海圻”与“海琛”舰则驻泊在南京。

    9月25日,陈绍宽部长在亲自巡视了搁浅的“平海”舰之后决心放弃这批老舰,并将舰上枪炮拆卸装配到岸上。只有“海圻”舰的2门203毫米主炮,因为仅存炮弹1枚,利用价值不大,遂被放弃。

    9月25日夜,这四艘名舰进行了最后一次航行。在封锁线后方集结完成之后,四艘军舰战舰在凄凉的汽笛声中打开海底门,静静地沉入长江。

    此后,敌机继续在江阴一带不断进行空袭。“青天”、“湖鹏”、“湖鹰”、“江宁”各舰也先后被敌机炸毁于龙梢港、鳗鱼沙(阵亡下士张依发)、鲥鱼港、炮子洲等处。

    “绥宁”炮艇于10月13日在十二圩防地被炸成重伤,失去战斗力,列兵郑新民阵亡,伤10人。

    在长江下游未被击沉的我第2舰队各舰则放弃了等待继续挨炸的命运,转而将3英寸以上主炮全部卸下,以驳船运往下关。

    各舰的正副枪炮官与枪炮兵也前往南京集合,组成了太湖炮队,参与保卫首都。而失去火力防护的军舰则先后在日机的攻击下毁灭。

    “应瑞”舰在9月25日晨6时开往江阴堵塞线,协助“海圻”与“海琛”自沉作业。

    9时半,“应瑞”舰正装载由两舰撤退的作业官兵返回南京,途中遭到日机两次轰炸。下午4时,又有9架日机编队发现该舰,其中两机折回,向“应瑞”舰投掷炸弹两枚,落在军舰右舷水中,使“应瑞”舰全舰剧烈震动,车轴舱漏水,身负重伤。“

    应瑞”舰于当晚抵达南京。该舰到采石矶拆卸武装;但进度缓慢,一直到23日仍有主炮正在拆卸。

    7架日机向“应瑞”舰俯冲轰炸。下午5时半,“应瑞”舰沉没。

    此役“应瑞”舰共阵亡17人,5人不治殉国,其余57人受伤。舰上官兵由“甘露”测量舰救起送往南京。

    至此,中国海军赖以存在的数艘主力舰“宁海”、“平海”、“逸仙”、“楚有”、“建康”、“应瑞”已悉数被敌击沉,中国海军名存实亡。

    11月30日,日军第11战队以5艘军舰逼近江阴封锁线,海军乌山炮台与江阴要塞丙1台发炮轰击。

    乌山台因为匆促成军,炮台建筑不佳,所以在第一轮炮击之中有1门舰炮因炮座塌倒而失去准头。其余三炮之中有两炮直接命中日军一艘驱逐舰,使该舰舰身倾斜。丙台也击中一艘军舰,第11战队仓惶逃逸。

    因为炮战过于猛烈,江阴要塞的西山台与黄山台各有一门150毫米要塞炮炸膛,要塞的通信网也多被破坏。据江防军总部的战报指出,30日的炮战中要塞的甲台再发神威,击落日机两架。

    66军159师曾泽寰将军1937年11月28日于江阴壮烈殉国。

    12月1日,日军重新编组第11战队,以近藤英次郎少将为司令。战队主队辖安宅号、坚田号及鸟羽号,掩护队则辖八重山号、栗号、毌号及莲号。扫雷队辖扫雷拖船4艘,警戒队辖津号、比良号、势多号、嵯峨号,协力部队为水上机母舰神川丸。原司令谷本少将因战败撤职。

    炮台虽然发挥的威力,但是陆军的战线已被多处突破,日军第10军在11月28日以第114师团攻占宜兴,30日以第18师团攻占广德,12月2日第114师团又攻占溧阳。

    江阴在整个南京外围防线上呈现突出的不利态势。江阴已成孤城,统帅部命令要塞弃守突围。

    江阴防线于12月1日陷于敌手,同日,日军开始进攻国民党首都南京,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临近和到达南京后,日本海军舰队向江岸及江面试图逃离南京的中国败兵、难民肆意射击,封锁了中国败兵、难民从长江逃离的通道。日本海军舰队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

    在江阴海战中,中方先后击落敌机20余架,击沉敌舰2艘,击伤10余艘(包括日本侵华海军旗舰“出云号”装甲巡洋舰)。

    亲临要塞观战的法尔肯豪森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所见到的最激烈的海空战。”

    1937年10月,日本海军战报:“经我军两个月来的英勇作战,于淞沪圣战前撤往江阴,并于彼处集结的支那海军,被击沉击伤共25艘,伤其兵员数千人。目前,这支军队已不复存在了。”

    江阴之战后3年,中华民国海军司令陈绍宽将军在一篇《纪念伟大的“九·二三”》的文章中写道:

    “‘九·二三’是中国海军抗战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页。……谁都知道,在这次倭寇对我侵略的武力中,最有把握的,是他的海军。但自江阴封锁线在我海军手中树立以后,情势却为之一变,因敌要用舰队从扬子江上驶,就必须破坏我封锁线,要破坏我封锁线,就不能不歼灭我英勇之海军!

    日军通过多次的失败不断调整其战术。据日军战史宣称的第二联合航空队9月末的成绩为:俯冲轰炸命中率10%,水中有效16%;2500米到3000米的水平轰炸则分别为4.6%以及10.9%。日军承认,在中方强大的防空火力面前,轰炸精度仅仅是平时的一半左右。日军前导机群的分队长高桥赫一大尉的日记里写道:“(日军)投弹高度不足,侧风修正不良,因此除了一枚直接命中以外效果不够。敌方自始至终勇敢地以高射炮进行着反击。”

    通过了这一场恶战,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水准实现了飞跃。第二联合航空队的很多表现突出的飞行员被选入其“机动部队”并成为骨干,他们在偷袭珍珠港的作战中,达到了俯冲轰炸命中率59%,水平轰炸27%的纪录。

    而当时第12航空队的分队长江草隆繁,更是成了太平洋战线中俯冲轰炸机王牌,在印度洋创下了俯冲轰炸命中率88%的惊人纪录。

    海筹防护巡洋舰(江阴自沉)舰长林镜抗战时期的中国海军官兵,谈及江阴一役都有一种深及灵魂的悲痛。

    中华民国海军的主力在这场战斗中几乎完全损失。此后海军再也无法组织舰队迎战,转而退入内地实施布雷等消耗行动。

    江阴之战,中国海军的抵抗,不可谓不英勇、不可谓不艰苦,使日军遭受了相当损失,也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了长江航道的畅通,使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大量工厂、企业、人员得以退入内地,为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海军是战败了,且败的如此之惨:既没有能够阻止日军在中国沿海港口的登陆和沿长江向京都南京的进犯,自身也是损失惨重。令人每每不忍卒读。

    总结这一战的经验教训,不但有助于对抗战中中国海军战斗经历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海军建设无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因为1932年的《淞沪停战条约》规定上海周边不能驻军,所以此事一直是秘密进行的。

    注②(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将军在“逸仙”舰上指挥防空作战时摔倒负伤,已被陈绍宽总司令调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