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80章 沉重的代价①
    这次去云阳前线,台儿庄战役己接近尾声。中国军队己经粉碎了日军攻占徐州,进而迂回攻击武汉的计划。

    这个时候的云阳前线一片平静。

    视察完毕,高霆回到洛阳。

    刚一回到洛阳,参谋长佟修文就向他报告:台儿庄获得大捷,全国都欢腾了。

    他说着,递过来一张中央日报。

    高霆看去,报纸上用头号头条刋登了台儿庄大捷的消息。称消灭了日军一万余人。

    高霆知道,台儿庄会战即鲁南会战,是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迂回西进所进行的战役。

    这次战役能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实在令人欢欣鼓舞。

    但是高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场战役,最终还演变成徐州会战和兰封会战。这对于他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其中,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又紧邻京杭大运河,为华北、华南和华中之间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显要。

    若中方控制住徐州,就能确保横贯东西的军事大动脉陇海线畅通,利用该铁路线继续进行东西南北的战略物资和人员大规模调运。

    还能阻断南北日军占领线和占领区的贯通,并有利于部署实施对杭州和济南两大方向日占区的夹击反攻。

    反之,若徐州被日军占据,日军全线贯通津浦线,就可以利用铁路运输和机械化优势,轻易进行南北兵力和物资调运,可以从整个铁道线任意选择薄弱环节进行推进,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特别是通过和陇海线的配合利用,更容易向平汉线推进,进攻郑州和武汉地区,以及沉重打击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和抵抗能力。

    高霆当然清楚,日军进攻鲁南,其目标在徐州。现在日军在鲁南受挫,下一步会怎么做呢?

    想到这里,他对着地图苦苦地思索起来。他觉得日军不会善罢甘休。日军在台儿庄地区受挫,并不会改变他进攻的目标,徐州之战不可避免。

    战争的发展果然如此。

    徐州会战实际上由两大阶段构成,一是以台儿庄战役为核心的鲁南会战,这阶段中方取得了轰动中外的重大胜利。

    二是台儿庄大捷之后,日军以徐州为中心部署的徐州会战,涉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这一阶段中方被迫突围。

    其中,鲁南会战包括临沂保卫战、滕县保卫战、临城争夺战和台儿庄大捷等主要战役和战斗。

    1938年2月下旬,坂垣师团在徐州东北约150公里的临沂遭到庞炳勋军团的抵抗。

    庞炳勋是位老将,年逾花甲,其军团在参加淞沪会战之后编入第五战区,这时实际上只有5个步兵团、不足一个军的兵力。

    但是,坂垣师团的绝对优势兵力却遭到庞军的顽强抵抗。

    当时在徐州一带观战的中外记者一片哗然,纷纷报道说日军最优秀的“皇军“,竟然奈何不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支那“杂牌军“。

    坂垣征四郎觉得很丢面子,督阵猛攻。

    李宗仁立即将预定北上增援滕县、协同川军反攻邹县的张自忠军,紧急改调临沂。

    善于作战的张自忠不顾与庞炳勋之间的私人矛盾,指挥所部与庞军内外夹击,大败日军。

    庞张两军以伤亡3000人左右的代价,毙伤相近数量的日军。

    临沂和滕县的拼死抵抗,为中国军队的增调和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央军精锐部队汤恩伯所部第20军团主力和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部都及时赶赴徐州一带。

    日军第10师团见无力继续南进徐州,便隔京杭大运河与国军对峙。

    濑谷混成旅转而从临城、滕县分兵向台儿庄方向进攻。该路进攻,一方面可从陇海线东边对徐州形成包围,一方面可从背后进攻临沂守军,协助坂垣师团突破该防线南下。

    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在武汉特邀周恩来和叶剑英商讨作战方针,周、叶建议采取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歼灭日军于济南以南、徐州以北地区。

    还提出派新四军第4支队协同李品仙、廖磊军团,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牵制津浦线以南日军于淮河流域的方针。

    周恩来还派张爱萍以北路军代表的名义,专程前往徐州会见李宗仁,提出该意见。李宗仁对此很赞赏。

    李宗仁立即命令孙连仲集团军在台儿庄部署正面抵御。3月23日,台儿庄战役打响。

    24日,蒋介石带着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次长林蔚、厅长刘斐等组成的临时参谋团,从武汉飞抵徐州督阵。

    日军的进攻遭到正面防御部队第2集团军池峰城师的顽强抵抗。27日之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29日,矶谷廉介命令濑谷支队迅速击败台儿庄及附近守军,并让在临沂激战中的第5师团坂本支队停止对临沂的攻击,驰援台儿庄。

    同日,蒋介石、李宗仁也下达了死守台儿庄的命令。

    在孙连仲集团和张自忠第59军、庞炳勋集团在台儿庄、临沂顽强抗战,与日军艰苦争夺村庄阵地之际,精锐部队汤恩伯军团的主力一部则向西北方向侧移至台儿庄与临沂之间的云谷山区。

    在李宗仁的一再催促下,汤恩伯军团才于31日从侧背夹击日军。

    同日,坂本支队侧击汤恩伯军团第52军,被随即赶到的该军团第57军包围、重创,日军救援失败。

    与此同时,我山东方面军(第3集团军)又进至临城、枣庄,夹击日军后路。

    4月3日晨,第五战区司令部下令台儿庄内处于劣势的池峰城部反袭日军,扰乱日军阵脚,并随即发起全线反攻。

    7日,濑谷旅团弹尽援绝,被困于峄县、枣庄、临城一带。

    坂垣师团获悉后,将临沂战场的主力西移,与矶谷师团残部会合,死守待援。

    台儿庄之战告一段落。

    台儿庄战役前后近一个月,中国守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大力配合下,以伤亡2万将士的代价,击溃了日军两个最精锐师团的进攻,歼灭濑谷混成旅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计1万余人,缴获各型火炮70余门,坦克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枪械1万余支及其他战利品,取得了自平型关大捷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也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

    中外媒体对台儿庄大捷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洗平型关大捷之后因太原、南京、济南等一系列重要城市相继沦陷而笼罩在全国的悲观阴霾,大大鼓舞国人的抗战斗志。

    台儿庄惨败之后,日军大本营迅速总结教训,得出败于轻敌的结论,并决定趁中国军民沉浸在胜利喜庆之际迅速反击,聚歼中国精锐部队于徐州一带。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大将寺内寿一命令参谋长冈部,亲自率领作战部长桥本等近百人,前往济南成立“大本营派遣班指挥所“,指挥和协调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从南北两面进攻徐州。

    4月底5月初,日军大本营派遣班完成战争方案并着手实施:

    从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所在地北平、河北、山西、蒙古、江苏、安徽等处调集13个精锐师团共30万人,增调150架战斗机,兵分六路,以徐州为中心,组成12个包围圈,实施大围歼。

    为防止中国军队判断出他们的战略意图,日军以师团为单位实施牵制和远距离迂回战术,在初期尽量避免与中国军队交战。

    华北方面:派遣班命令第5、第10师团“扣住当面之敌“,牵制中国守军于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

    随即令第16师团从济宁南下,向砀山、唐寨地区急进,从西北方向包围徐州。

    第114师团向台儿庄方向推进,接替第10师团阵地。

    第10师团从临城渡过微山湖南下,从正北面进攻徐州。

    第14师团在濮县地区渡过黄河,截断陇海线,阻止中国方面对徐州的增援。

    华中方面:第101师团佐藤支队由江苏东台向盐城、阜宁方向进攻。

    第6师团坂井支队由安徽芜湖向巢县、合肥进攻。

    第9、第13师团在蚌埠集结,并列北上,经蒙城、永城向徐州西南地区进攻。

    第3师团从南京附近沿津浦线北上。

    起初,被台儿庄大捷所陶醉的蒋介石没有看清形势,力图在徐州与日军一决雌雄,命令白崇禧拟订了徐州大会战计划。

    计划将第2军、第22军、第46军、第60军、第68军、第69军等,加上原来第五战区的兵力,共计64个师又3个旅60余万人的兵力云集徐州一带。

    并将大批中央军主力配置到豫东归德、兰封(今兰考)一线作为后援。

    当时的徐州军满为患,吃住都成了大问题。

    5月中旬,日军包围态势日益明显,攻势也日趋凌厉,数十万中国守军处境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