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98章 深沉的怀念
    余汉谋说:“我们的66军和83军在淞沪战场和南京保卫战中英勇卓绝,连挫强敌,为我们广东人民赢得了荣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突围战中,所有的部队,只有我们粤军是成建制地从正面突出的重围。”

    奇怪的是,偌大的酒楼大厅还是静静的,没有出现期待的掌声和欢呼声,好像余大帅说的突围与他们毫不相干。

    “现在,我们所有从南京突围出来的官兵已经到达湘东,在攸仁、茶陵等地集结休整。”

    “由于我们粤军成建制地从正面成功突围,国民政府、蒋委员长特令嘉奖。特别是嘉奖我们三位为国捐躯的将军罗策群、司徒非、姚中英。”

    “我们这些经过九死一生突围出来的子弟兵,现在急需要我们去安抚、去慰问。所以我们将组织庞大的慰问团去湘东。在场各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也要号召社会各界,全体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要给死者以抚恤,给伤者以疗治,给生者以激励!”

    像火山爆发一样,顿时整个酒楼大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时林欣儿才意识到,组织上执意让自己出席这个酒会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借酒会这个平台,提高保和堂在广东人民心中的地位,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一份力,为抗战到底出一份力。

    接下来就是募捐。

    广州市商会会长胡正太走到麦克风前,首先以万盛酒楼的名义捐三万大洋。

    广州鸿达企业是一家大型企业,老板梁鸿声宣布捐两万大洋。

    广东海运龙头老大叶承宣布捐四万大洋。

    广东医药界泰斗太和堂老板宣布捐两万大洋。

    …………

    这时就见总部刚刚落户广东的保和堂总裁林欣儿款款走上讲台。人们瞩目以待。

    酒楼大厅响起林欣儿银铃般的声音:“感谢广东人民,感谢广东人民子弟兵,我们决心抗战到底!我宣布:保和堂捐大洋五万。”

    “哦嗬!……”酒楼大厅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募捐活动因了林欣儿的宣布被推向了高潮!

    第二天,广州市万人空巷,欢送慰问团赴湘东慰问粤军子弟兵。

    据胡杏儿透露,慰问团由四百多名粤军家属组成,民政厅官员亲自带队,共组织了两百多辆汽车运送实物和大洋前往。

    这个时候,在广州社会各阶层,或者甚至可以说在广东社会各阶层关心、议论的中心话题就是粤军将士是如何从正面突出日军的重围的。

    在稍后不断传出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消息,那些没有从正面突围的部队,只有少部分渡过长江,大部分遭到日军的屠杀。

    于是人们对粤军的正面突围,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时光流逝,转眼几十年过去,现在的人们还没有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本章再费几点笔墨,以资纪念:

    众所周知,在南京大屠杀前夜的保卫战中,由于守军各部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只有零星士兵得以侥幸逃脱。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却有一支部队,经过顽强厮杀,从日军的重重包围中实现正面突围,成为战役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的部队。

    这就是来自粤军部队的第66军和第83军。

    两支部队在南京的事迹,虽然目前史料中着墨不多,但在研究南京保卫战的军史专家圈子中,却声名显赫。

    在这场惨烈的保卫战中牺牲的粤军将军,就有3人,其中感人心肺的殉国事迹,至今听来仍让人动容。

    首先是外围战,粤军作战被美国记者报道: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粤军第66军、第83军被迅速投入淞沪会战,搏杀三个月,直到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奉命撤退至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长张定胜介绍说,来到南京后,两支部队奔赴南京外围的最前线,守备淳化镇至汤山、凤牛山一线,并向句容附近派出有力之前进部队。

    当时担任第83军的军长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邓龙光,第66军军长则是叶肇。

    虽然此前已经经历了长达3个月的艰苦征战,部队因为无法休整和补给,战斗力大减,但粤军一赶到战地便投入了战斗。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德丁于12月6日曾深入汤山最前线,近距离观察了粤军将士的战斗。

    在他的报道中这样写道:”记者于正午驱车前往句容,未曾想到刚驶出南京城仅16英里就到达了前线阵地。……“

    ”绕过一座山脚,我们来到一个可以将战线一览无遗的地方。在前方1英里远的地方,中国和日本的机关枪手正隔着一条狭窄的山谷进行激烈的枪战。在左侧,双方的炮兵部队隔着一道有三座山峰的山梁互相炮击。在右侧,我们可以听见日军大炮正在从远处炮轰汤山附近阵地的中国军队……“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可以看出,南京东部一带到处都在做着抵抗日军的工作”。

    其次是城防战,24勇士组成敢死队与日军同归于尽: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的研究,在之后撤退到南京城内后,粤军这两支部队被南京卫戍司令部指定为机动部队,参与南京城防战。

    “哪儿有围歼就去哪儿”。

    12月10日,南京守卫部队拒绝了日本的劝降,于是日军再次派出敢死队,意欲利用城门洞空袭突入光华门,战况十分胶着,城门数陷敌手。

    “我们刚刚把城门的铁门关起,日军就已经冲到了城门东,大约有几百人,他们非常疯狂地冲击光华门。”

    就在战事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第83军受命增援。

    经盛鸿说,其下156师调出24名敢死队员,在城墙火力压制下,用缆绳吊下城,剿灭日军敢死队。

    “消灭日军敢死队员后,这些战士却不爬回去,他们每个人身绑手榴弹,冲向日军,与日军同归于尽,就这样把日军先头部队与后面部队的联系切断了。”

    最后是突围,突围中阵亡三位少将,途中曾收复芜湖。

    罗策群(1893—1937),字宇澄,广东兴宁人。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代理159师师长,在南京紫金山北麓岔路口殉国。

    司徒非(1893-1937),名荣曾,号非,字严克。广东开平人。1932年1月,任十九路军上校团长,曾参加过1.28淞沪抗战。抗战爆发后,任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赶赴淞沪前线;同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12日壮烈殉国。因骸骨无存,抗战胜利后曾于广州白云山山麓建有衣冠冢。

    姚中英(1896~1937),字若珠,广东平远人。曾参加过东征、北伐。抗战爆发后,历经淞沪会战、江阴保卫战,南京保卫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3军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在太平门不幸中弹殉国。

    而12日的突围战,更是让粤军一战成名。

    张定胜介绍说,12日凌晨,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给各部下达了突围的指令,并划定了撤退路线。

    但由于形势混乱和指令错误,很多部队都没有按照路线撤退,而是涌到了长江边,由于可供渡江的船又极少,很多人最终被淹死在江水中,或者被日军俘虏后屠杀。

    但在守军各部中,来自粤军的66军、83军却按照撤退路线,从日军的正面突围,成为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的部队。

    据战后统计,从青龙山方向突围的粤军部队,以66军为例,共有3291人成功突围。

    在这次突围中,粤军官兵表现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也让日军胆寒。

    经盛鸿举例说,第66军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少将奉命打前锋,在紫金山北麓的岔路口遇敌火力封锁,数次冲击不果。

    罗策群便用粤语对部下高呼:“弟兄们,跟我来,几大就几大,勿好做衰仔呀!(意为“死就死,不要做懦夫呀!”)”带头向敌冲锋,不幸中弹殉国。

    而此次突围战,粤军仅将军就阵亡了三名,分别是159师少将代理师长罗策群,第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

    更让张定胜敬佩的是,邓龙光率领的第83军在撤退转移的途中,还主动伺机出动,歼灭一部日军,克复芜湖,粤军也因此保存实力,进入浙皖边界山区,最后回到了皖南中国军队防区。

    装备不比中央军,粤军何以能突围?这是当时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深刻思考的问题。

    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尽出其锐,其实,当时粤军的装备,并比不上全德械装备的71、72军,还有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教导总队、第74、78军等王牌部队。

    在地方部队中,还有川军、黔军等多支部队参与,但其中许多部队最后打得只剩下番号,总计牺牲了10余名将军、17名团长以及50余名副团级干部,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那么南京保卫战一役,为何粤军的表现能脱颖而出?

    “在南京保卫战的战斗序列中,粤军可以说是打得最顽强勇敢,战绩最突出的一支。”

    张定胜认为,从战术上来看,粤军选择从正面突围,出乎了一直前进日军的意料之外,“所以倒撕开了一道口子。”

    突围过程中,粤军还主动向日军发起冲击,给予敌人一定伤亡,这让日军摸不透突围部队的实力,不敢贸然围堵,结果使得一部分粤军将士能够成功突围。

    在经盛鸿看来,在粤军突围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三个原因:

    一是广东地处沿海,最早遭受外来侵略,具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二是广东的部队大都参加过北伐和国内革命战争,部队作风优良、军事素养较高。

    三是因为语言因素,认同度高,部队相互抱团,团结配合意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