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87章 第一次长沙会战③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一场中国军队在以长沙为主的地区上,对日本军队展开的防御战争,战争以中国的胜利作为结束。

    那么第一次长沙会战背景是什么样的?它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第一次长沙会战背景可以从两方面看,分别是国际背景和中国的国内背景。

    从国际背景看,就在第一次长沙会战前,德国和苏联之间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议并制定了条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本造成了压力。

    因为当时的日本刚被苏联击败,因此日本军队上下的士气是很低落的。

    为了尽快恢复士气,以及更大程度的对中国的抗战分子进行打击,日本迫切地需要打一场胜仗,而且是一场非常顺利、快速的大胜仗。

    而从国内背景来看,湖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粮食高产地,并且一直以来为国民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

    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地,也是被日本看中的主要原因。

    当时守护这个基地的部队是驻扎在长沙的周边。而在新墙河的对面就是日军,也就是说两国军队中间就隔了一条河。

    原本长沙虽然也很重要,但其实还没有重要到这个地步,然而就在武汉和南昌分别失陷后,长沙的重要性就在急速提升。

    历史上,武汉、南昌、长沙为三足鼎立,如今三足己失两足,这个鼎还立得住吗?!

    因为长沙的身后就是中国大西南,可以说长沙已经成了一道关卡,一旦长沙被突破,意味着它身后的大片土地将被日军大规模占领!

    因此为了守住长沙,中国派了第九战区重兵守护。

    这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其实总结一下两者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国内,日本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都是战败方。

    那么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果如何呢?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果是中国取得了胜利。

    在战争中,中国的军队英勇抗战,使得日军企图打击中国军队的目标没能实现,反而使得日军的士气受到打击。

    第一次长沙会战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是有其原因的。

    一方面是因为带领中国军队的薛岳很好地利用了长沙的地理条件以及制定了合适的战略,更提出了“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方针。

    另外一个方面是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实力有了一个错误的评估,特别是忽略了当地人民的力量。

    随后日军不得不下令撤军,同年的十月,第一次长沙会战以中国胜利而结束。

    第一次长沙会战取得的结果大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也让人民看到了抗战的希望,而日军则大受打击,人员和装备都受到了极大的损耗。

    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结果是日军料想不到的,在战争前,日军还信心十足地认为这次战争一定能使得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然而会战的结果证明了中国军队不仅拥有厚实的作战实力,而且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果是中国取得了胜利,日军不得不撤军离开。这次会战胜利使得人民更加相信了抗战的胜利快要来临。

    长沙是中国南方城市湖南的省会,而在中国的抗战史上,长沙曾经打响过数次的保卫战争,而这场保卫战就是从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的。

    那么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第一次长沙会战在中国历史上标记的是一场胜利,但是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伤亡情况和日本相比还要高出很多。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场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对中国而言,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想要快速占领长沙的嚣张气焰。

    同时,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抗战的信心,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前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战争,虽然不是每次都会以胜利作为结束,但是相对而言,中国几乎是一直在步步败退。

    这些败仗的存在又大大降低了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时的信心和勇气;但是这场会战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信心高涨的不只是中国军队,还有无数的中国民众。

    而第一次长沙会战对世界的意义也是很大的,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一次性的投入了近十万的兵力,这对日本想要同时侵略其他国家起到了很重要的牵制作用。

    而会战之后,又因为中国成功的抵御了日本的攻击,所以就在这次会战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意义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整个国际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还想重点讲讲这次会战的指挥者。

    自全面抗战爆发以来2年多的时间里,侵华日军虽占领了中国大片国土,但是由于军力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将攻击势头有效的持续进行下去。

    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长期消耗战的不利局面,日本帝国主义国力急剧的减弱,几乎已经达到崩溃的边沿。

    所以,在日寇占领华中重镇武汉后,便暂时停止了攻击的步伐,和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保持着对峙的状态。

    为了打破战场上的僵局,给中国造成日军还有强大攻击力的表象,日本华中方面军制定了南下攻击长沙的湘赣战役计划,企图打击这一地区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中国军队统帅部为了粉碎敌军这一进攻企图,拟计划放弃长沙。

    但是负责守卫长沙的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却抗命发起了第一次长沙会战。

    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连丢数座重要城池和大片国土,几乎是溃败至千里之外,方才止住溃退的脚步。为保存长期的抗战力量,选择撤退本应是无可厚非的。

    面对中国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命令,执意发起第一次长沙会战,薛岳的这一抗命之举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时任中国军队参谋总长的白崇禧一番话,或许能探知些端倪。

    中国军队的战略是利用国土的广袤,把侵华日军拉入长期的消耗战。

    在前期撤离了许多重要城镇,大大影响了中国人的抗战信心。但是在日军南下攻击长沙之时,再往后退就是国土最南端的广西地区,因为此时的广东已被日寇侵占,战略上已无路可退。

    白崇禧的态度和话语含义是薛岳发起第一次长沙会战的部分底气所在,而中国军队在2年多时间里,数次与日寇交战的作战经验提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武汉会战以后,中国军队大多已经掌握日军的进攻特点,也从与日军交手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经验,尤其是战场余生的老兵,作战经验和战术有了很大提高。

    在轻步兵对战时,往往这些中国军队的老兵并不落于下风,而日军之所以能保持战场的优势,则是依靠步炮和空地协同。

    在得到苏联援助的武器辎重和医疗资源后,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战斗力有了大幅提高,并且由此使得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昂。

    在第9战区的官兵身上得到特别的体现,那就是薛岳的强硬作战态度,也影响了第9战区的各个官兵。

    实际上,在之前的兰封会战时,中国军队就在战场上一度保持着优势,只是在组织协调上出现了巨大漏洞,才没有将战场上的优势转化为具体战果,这也展现出中国军队内部的混乱。

    但是在第一次长沙会战前,第9战区的部队对于战区长官部下一步作战保持着高度统一的支持态度。

    所以,薛岳的底气十足就在于麾下的作战部队,能在战斗时保持相对较好的协同力度,与日本人的这一仗有得打。

    更加坚定第9战区官兵作战信心的还有,这一地区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河网遍布、丘陵纵横、森林密布,使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推进和作战都极为困难!

    相反的是,第9战区的官兵对这一地带十分熟悉,且一致认为日军进攻此地,将遭遇到他们有力的还击。

    在战术打法上的巨大转变,也是薛岳主张第一次长沙会战非打不可的一方面原因。

    此时的第9战区的对日作战战术,已经摸索的十分透彻,那就是在正面以小股部队阻击,两侧埋伏主力部队侧击和尾击。

    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的第9战区,在湘北区域的特殊地理条件下,这一战术打法具有巨大的优势

    日军远途奔袭而来,不断的消耗其作战资源,并且封锁其后勤保障通道,会瓦解掉敌军相当一部分攻击力。

    而这一地区又难以发挥出日军坦克或者火炮的火力优势,就连空中支援的力度也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在茂密的丛林处。

    所以,薛岳对于统帅部关于第一次长沙会战计划的抗命,实际上是对于当前战况的有了通透了解,对于日军此次南下长沙的作战,有了十足的把握和全盘的考量,而显得十分具有底气。

    事实上也证明了薛岳的远见,在第一次长沙会战时,第9战区几十万大军将南下的日军打的是苦不堪言,未达到任何战前目标就慌忙的撤回了原地。

    第一次长沙会战,其实时间非常的短,战役也不是很激烈。

    1939年9月13日,岗村宁次带领第11军司令部离开武汉,来到咸宁。为了麻痹中国的部队,甚至还在运输弹药的汽车上,盖上了帆布。但是这些都没有逃过薛岳的判断,当他发现日军有调动的迹象后,就知道离战斗不远了。

    南昌会战之后,薛岳一直在做准备,他制定了三个防线:第一个,新墙河,第二个,汨罗江,第三个,长沙外围的捞刀河。

    9月23日,在岗村宁次的指挥下,日军发动了第一次长沙会战。

    中路是第6师团和第13师团,左路是新编第33师团,右路是第3师团上村干男支队。而在江西境内的第106师团,充当牵制中国军队的任务。

    主力第33集团,沿着鄂南通城向东进行迂回,想要和中路军合围,攻击新墙河南岸的中国军队。薛岳也非常的不简单,对此早有洞察,直接派杨森的第27集团军进行拦截。

    日本中路军,在岳阳集合,开始强渡新墙河,进而沿着岳阳到长沙的大道和粤汉铁路进犯,就这样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了。

    在新墙河守备的是关征麟的部队,此时的关征麟已经晋升为第15集团军代总司令,指挥着陈沛的第37军,夏楚中的第79军,张耀明的第52军。

    关征麟将两支部队放在新墙河南岸,设置成左右两翼。陈沛的少量兵力,放在洞庭湖和乡间交汇的营田要塞。

    虽然薛岳想诱敌深入,但是一开始双方就打的非常激烈。

    张耀明第53军第2师第3营,在斗篷山死守阵地,与日军第6师团搏杀,几乎全部战死。

    雷公山之战中,第52军第195师第3营营长史恩华,率领部队与第13师团奈良支队作战,血拼五天,全营战死。

    镇守营田是陈沛第37军第95师第570团,面对日军上村支队,陷入激战,同样是坚守阵地,死守不退,全部为国捐躯。

    这三位营长,只有30岁上下,也是当时抗战军人的缩影。

    日军渡过新墙河之后,9月26日,渡过汨罗江,开始逼近长沙捞刀河。

    薛岳立即改变策略,对日军进行反攻。

    在福林铺,日军第六师团遭遇,中国第52军第195师的阻击,战死100多人。

    9月三十日日军强渡捞刀河,又遭遇陈沛第60师和第195师的阻击。

    向东迂回的第13师团,奈良支队与第33师团在平江回合之后,又遭遇夏楚中第79军和杨森第27集团军的合围。

    沿着粤汉铁路进军长沙的第3师团上村支队,遭遇第73军的连续追击。

    就这样还没有等到决战之日,日军的势头已经有了颓废之势。

    10月1日,岗村宁次命令各部日军迅速反转北撤,紧跟其后,薛岳命令各部队,全面追击。

    就这样,长沙第一次会战就在中国军队的追击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