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89章 轶事
    关于陈济棠的轶事,本章再费笔墨,作些介绍,以飧读者。

    陈济棠(1890—1954年),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堂,次年加入同盟会。

    1913年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任职。1920年起在粤军第1师历任营、团、旅长。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和南征邓本殷。

    1926年兼任钦廉警备司令。

    1927年曾率部在汤坑(属丰顺)地区阻击进入广东的南昌起义军。

    1928年任国民党军第4军军长。

    1929年任广东各部队编遣特派员、第8路军总指挥,掌握广东军权。在蒋桂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出兵支援蒋介石作战。

    1931年参与宁粤之争,反对蒋介石,所部扩编为第1集团军,任总司令。

    次年宁粤之争弥合后,任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党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绥靖公署主任。

    此后,曾任赣粤闽边区“剿共”副司令和赣粤闽湘鄂“剿共”军南路总司令,参加第四、第五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5年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1936年联络李宗仁等发动“两广事变”,举兵反对蒋介石,失败后下野。

    1949年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海南岛解放前夕去台湾,任“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

    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22岁的陈济棠由机枪连排长干起,直到45岁“荣升”一级陆军上将,成为主宰南方的一代枭雄。

    “在广东人的心目中,陈济棠有‘福将’之称。所谓‘福将’,其特征第一是逢凶化吉,第二是坐享其成,第三是无端发达。”(程思远语)。

    纵观陈济棠的一生,至少有五次遭遇“奇祸”,但每次都大难不死。他每次升迁,几乎都是“不劳而获”,靠别人的倒霉或走运坐享其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取代李济深主掌广东。

    1928年1月,李济深将自己统辖的粤军整编为3个军,陈济棠升任第4军军长,驻防在广州。

    1929年初,陈济棠利用蒋、桂酝酿战争,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的机会,一举取代李济深第8路军总指挥的职位,成为独霸广东的“南天王”。

    在陈济棠发迹以前,中国曾有过所谓的两大“儒将”,即南方的陈炯明和北方的吴佩孚。但相比他们,陈显然更具“儒将”资格。

    陈不仅长得更“斯文”、“有型”,而且更有学问和修养。

    最能说明陈的“儒将”风度与作为的,莫过这几点:一是热衷和注重教育;二是善待知识分子;三是尊孔崇礼。

    陈济棠先后创办了勷勤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广州国医学院及数十所省立、县立师范学校,并使全省的中小学数量分别上升了20和46个百分点。

    陈济棠一直认为,教育“是立国张本,是永久的事业”。为推进他在广东的建设大业,陈对各种专业人士,尤其是留学归来的科技人员,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待遇优厚。

    此外,陈还是一员“虎将”。但其“虎威”和将才,多数表现在“剿匪”方面。不论是剿土匪,还是剿“叛匪”(其他地方军阀,如桂系),陈都很有一套,且屡屡奏捷。

    唯有剿“共匪”,虽终生不遗余力,却“乏善可陈”。而从其“反蒋”的“虎头蛇尾”并一败涂地来看,其军事才能,充其量也只配当一个少将军长,尽管那时的粤军,已被他用世界一流装备武装成中国最“先进”的军队。

    他为何会败得这么惨呢?这却是与他所信奉的阴阳命相、堪舆卜算有关。

    陈济棠,一生笃信阴阳命相、堪舆卜算之术,并以之为行为准绳,因此产生许多荒唐滑稽的笑话。

    陈济棠的迷信荒诞有家学渊源。长兄陈济华,有残疾,对术士、卜卦、星相之学,颇有心得。陈济棠曾在他开设的私塾中读书,耳濡目染,幼年即迷信。

    他的五哥陈济湘(又名陈维周),精通算卦之道,是家乡防城县(今防城区)有名的术士,陈济棠对他很崇拜。

    他的妻子莫秀英更以她肚脐上的“砂痣”,与陈济棠的“砂掌”相配,而看中当时只是一个连长的陈济棠。

    在陈济棠的军旅生涯中,有三次遇险经历。第一次是陈济棠任江西督办公署参谋长时,乘船从梧州到德庆,路遇狂风,船触礁下沉。

    他已淹入江中,幸有同伴用竹竿在水中搅捞,他恰好触及竹竿,顺竿上爬,保住性命。

    第二次是,陈济棠得救后,与黄绍竑同到广州粤军司令部办事,事毕本拟住南园酒店,因故改住东亚酒店。而就在当晚南园酒店发生枪战,有刺客要暗杀他,幸而已换住处,而得脱险。

    第三次是陈济棠带妻子儿女五人去广州郊外赏梅花,归途遇番禺县游击队袭击,卫兵抵抗时,陈的座车司机择路而逃,因车速过快,刹车不及,先撞在树上,后翻入河中。除陈济棠一人轻伤外,家人竟无恙。

    三次遇险,大难不死,事本偶然,陈济棠却更相信命运。

    他在家里摆起了香案,设起乩坛,天天求祖上、神灵和菩萨保佑,到后来,竟发展到举凡大事小事,行动之前都要先扶乩一下,预卜祸福,再行定夺。

    陈济棠任用官吏、提拔干部都要先算一卦,看此人的“八字”是否与他父亲的“八字”相冲;再看此人面上或身上其他部位有无“反骨”,最后决定是否任用与提拔。

    关于陈1936年反蒋的两广事变,民间颇多传闻。陈济棠先由其兄陈维周为蒋介石面相,预知蒋在1936年将有一劫。

    事变前亦曾替陈济棠占卦,得“机不可失”。不料蒋介石在1936年之劫为西安事变,而“机不可失”之“机”所指是“飞机”(陈济棠部的空军),而非“机会”。

    “机不可失”,即“飞机不可丢失”。当时,陈济堂拥有最强大的空军。但蒋介石策动陈部空军倒戈,致陈济棠反蒋失败。

    不过,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确实很得民意。有人说是陈本性所致,有人说他有贤内相助,贤内使得陈获民意。

    陈济堂十分支持家乡防城县(今广西防城区)的教育,曾捐款防城办学,建有“谦授图书馆”保留至今。

    同时陈济棠捐资所建的还有东兴(今广西东兴市)旧县委、防城旧银行、旧新华书店,以及防城伯南公园和救济院(防城中医院)。

    1926年,陈济棠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奉命率部驻防广东南路——钦廉各县。

    防城县教育局长刘永荣力举兴学计划,得到了陈济棠的大力支持。他委托刘永荣局长在故乡筹办一所中学,并商定由其兄陈维周(时任防城县县长)力成此事。

    接着,陈济棠又委托刘永荣以他的名义在地方发动募捐,他自己带头捐资,共筹资七万多元,作为建校的经费。在防城县立第一小学的基础上开始扩建中学校舍。防城第一所中学诞生,名为防城中学。

    1929年冬,陈济棠捐出巨款,在防城的文武岭(今防城中学校园内)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定名为“谦受图书馆”。

    该馆于1931年9月建成。正值陈济棠总揽广东军政大权,势力强盛上涨时期。国民党元老汪精卫、谭延闿以及一大批国民党政要、名人都给这座图书馆捐赠图书,陈济棠也四处托人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购进了大批图书藏于馆内。

    到20世纪30年代末,谦受图书馆的藏书量达10万册。并拥有了一批如《万有文库》、《四库全书》之类的珍贵典籍。

    1930年,陈济棠、陈维周又发起兴办高中,并带头捐资。陈济棠亲自审核筹建方案,其兄陈维周多次到防城中学勘察选址。

    1931年8月1日举行校舍奠基典礼,1934年3月新建的高中校舍落成。同年9月,开始招收高中一个班,后来还设有两个师范班。

    陈济棠把爱妻的家篆也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为茂名办了几件实事:

    陈济棠主粤后,即在广州建立西南航空公司,辟有沪粤等五条航线,开创了广东民航事业。

    1930年,电令茂名县政府在城南石仔岭兴建飞机场。是年5月21日破土,同年6月28日峻工。机场面积288769平方米,耗资毫银5259.92元。

    建成后民航军用均可。民航则设茂名(今高州)——广州航线。十日一班,曾试航数月,每张客票收毫银30元。

    抗日战争后期,盟军飞机曾在此空投军用物资及降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机场由空军某部委托地方代管。

    1958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决定,保留原茂名飞机作为空军的后备机场,直属空军某部管辖。后又委托县林业局代管。

    1985年12月,经广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批准,省林业厅拔款,省民航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施工,由高州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力重修飞机跑道及配套建筑物,作为高州、信宜、阳春等在飞播造林及森林除虫使用,并为农业提供各种服务。

    此机场规模虽不大,但当年在县级建机场实属罕见。

    鉴江桥是陈济棠在广东施政计划中的定点项目之一,指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林云陔饬省建设厅拨款,发交西江广云段罗信路工程专员刘庆勋承头兴建。

    1935年2月26日正式动工,翌年2月25日竣工。

    此桥是鉴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泥永久桥,该桥横跨高州城西门街口与西岸村头的鉴江河面,全长152.5米,宽7.93米。采用桩承台悬臂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分七跨,总计耗资118,247.20元。

    大桥建成后,茂信(宜)、茂宝(墟)、茂壶(洞)各路均由此桥行车过人。此桥曾被日机轰炸过一次,洪水摧垮两节,后经修复,今仍为交通要道。

    1934年1月,陈济棠与广东的国民党政要胡汉民、林云陔、黄麟书、林翼中等,为了纪念孙中山(别号德明)先生,于香港创办德明中学。

    1940年又在茂名县城南车仔岭创办德明分校。

    1941年香港沦陷,陈、莫偕家人脱险回到高州,蛰居储良杏花村。

    时江茂森也由港归里,于是共谋把香港德明本校亦迁并于分校。当时除向学生收缴学费谷之外,每年由县政府补助10000元作为办学经费。

    1949年以前,该校在校生有高初中共18班,750多人。校内设备亦比较完善,有供全校照明用的发电机,亦有游泳池。解放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接办,改为高州一中,校舍逐步更新,扩建,各种教学设置日趋完备。

    1941年冬,陈济棠香港脱险,回到茂名,全家定居杏花村,目睹乡间缺医少药,便着手在分界墟筹建广南医院,得到各界支持。

    该院于1942年秋破土动工,次年春竣工,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设门诊部、留医部。医疗设备有X光机一台,较精密的显微镜一架、大容量电冰箱一个,救护车一辆,以及当时比较先进的各种医疗器械一批。

    开办初期,陈济棠派出自己两名私人医生(上海同济医大毕业)、八名护士为骨干,另加聘七八名医务人员,共同做好医疗工作。

    开办的头三年,实行为贫苦民众免费服务。三年后仍不收诊金,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小伤小病的求医者都给予开“赠单”,免收药费。无论医疗技术或是服务态度,都获得群众好评。

    为了保证医院的费用,当时除了分界墟的猪行、牛行、烟行、盐行的市场租金划归医院作为办院经费外,陈济棠夫妇还拨出400石租田作为办院基金。

    1947年,陈济棠任两广宣慰使期间,又在茂名县城西关街筹建广南医院。由广东省第七区督察专员林时清为筹委会主任,茂名县长缪任仁,县参议长江友松为副主任,梁金铎等10余人为委员。

    陈利用其特殊身份,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救济物资中拨来大批建筑材料、医疗器械和药品,作为开办之用。

    该院于1949年秋建成。占地10多亩,建设面积约1330平方米。其主楼为一幢二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解放后,建于分界、高城的两所广南医院都有新的发展。分界广南医院建筑面积已扩大到近万平方米,现有医务人员近百人。

    说到陈济棠,总要说到陈济棠的妻子莫秀英。

    陈济棠的妻子莫秀英,人称莫五姑。在18世纪末年,出生于高州分界储良山村。

    1915年,陈济棠任连长的时候,奉令进驻在阳江、电白一带。一日,在电白潭板遇一女子,因家境清贫,难以糊口,寄居电白外祖母家

    适逢灾年,一老一少,饥寒交迫,受尽折磨,欲自寻短见。得陈济棠相救,带回军营,赠衣相食,多般抚慰。

    莫秀英温恭尔雅,聪明俊俏,陈济棠很是喜欢,后经同事再三相劝,遂于军中设宴,娶了莫秀英为妻。

    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陈济棠偕莫秀英随军转战粤海,常打胜仗,青云直上:

    1916年,升营长;1922年连升团长、旅长;1926年升师长;1928年升第四军军长,兼广东西区绥靖委员;1930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翌年兼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南绥靖处处长。

    至是,广东之军政大权,统由陈济棠所执掌,人称“南天王”。

    莫五姑在陈济堂主政广东时,立劝丈夫积德行善,在广东做下很多好事善事,如湛江的“秀英码头”,乃是一项令湛江人至今还称颂的善举。

    莫秀英聪颖机灵,深谋远虑,陈济棠得此贤内助,得心应手。1947年莫秀英病逝,陈济棠泣血写下《悼内》诗十一首。

    “灵前家庙炷心香,夜夜经声达上苍;丧我贤良伤肺腑,每逢虞祭泪成行。”

    “今生最惨丧贤良,夜半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哭娘。”

    陈济棠共有18个子女,莫五姑为他生下7男4女:陈树恒、陈树沧、陈树中、陈树家、陈树柏、陈树润、陈树杰、陈佩馨、陈宝馨、陈兰馨、陈寅馨。

    其第十子——陈树柏,是美国圣克拉拉大学教授,1980年他携夫人回国探亲。邓小平亲切接见了他。

    陈树柏1929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受家庭尚武的熏陶,他进入黄埔军校,是第22期学生。

    1950年他随军到台湾,退伍后,娶香港工业家千金林若星为妻,双双赴美求学深造。

    由于军人背景,陈树柏在美国首先考进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学,以后才又进入伊利诺艾大学,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