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41章 黄桥事件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刘少奇、陈毅、粟裕等将领在淮(阴)海(州)、盐(城)阜(宁)等地区建立的抗日据点。

    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地方组织在淮海、盐阜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苏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省市之间,向任何一方都可进攻的战略要地。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

    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新四军大江南北部队应在现地区力求发展,江南陈毅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

    5月4日,中共中央再次要求东南局,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抗日政权。

    6月,苏南新四军击退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积极部署渡江北上,执行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7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1940年5月,黄克诚(洪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共1.2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6月下旬,黄克诚率部在皖北涡阳县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

    七八月间,八路军第二纵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以及1939年5月南下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10月进入皖东北根据地的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第五两个纵队。

    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

    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配合已经渡过长江北上的陈毅、粟裕所部,东进淮海,开辟苏北根据地。

    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

    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17日,为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

    这标志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核心的形成。随后,华中总指挥部迁到盐城,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战指挥机关所在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

    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

    随后成立了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

    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

    根据地军民在苏北区委领导下,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多次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

    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至此,苏北敌占区全部解放。

    而黄桥事件即是发生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内的一个重大事件。

    黄桥事件亦称黄桥战役,是新四军(N4A)苏北指挥部和韩德勤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之间的一次摩擦。

    这次战役规模很大,历时7天,有近三万部队卷入战斗。

    黄桥战役前后,当地的国民党敌后系统有三拨,包括隶属于第三战区嫡系的韩德勤,地方实力派的二李和税警团,三方同床异梦,名义上以韩德勤为总老板。

    地方实力派在姜堰和平会议期间与N4A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使韩德勤五路会攻变为三路添油。

    黄桥战役以1940年9月30日,韩军自海安、孙家庄、胡家集三路进击为始,以10月6日N4A苏北部队攻占韩德勤老巢海安、与黄克诚会师东台为终。

    战役过程分为9.30-10.3期间的前沿接触和10.4-10.6期间的决战追击。韩德勤主力的灰飞烟灭只用了3天时间。

    参战的N4A苏北指挥部由陈毅领导、粟裕指挥。所辖三个纵队分别为叶飞、王必成、陶勇率领,是粟裕经典的明星阵容。

    预先部署,实力较弱的陶勇第三纵队作为防守兵团留守黄桥,叶飞、王必成第一、二纵队作为突击兵团,主力隐蔽在黄桥西北部横港桥、顾高庄,准备向敌后出击。

    另有小分队迟滞韩军。指挥部和新1团位于严徐庄。江南增援的老四团2营于10月4日抵达季家市。

    战役战术上,黄桥战役堪称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预演。威震东南的华东野战军在1940年秋天发出了第一次胎动。

    现将1940.9.30-1940.10.06期间参战的国民党方序列、战斗情况及覆灭过程交代一下:

    一、国民党军嫡系韩德勤系统

    黄桥战役的国民党方主力,N4A方面所指的顽军(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军队)。

    首领为韩德勤,其时为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

    下辖部队:1.右路军:独立第6旅(6Bs),旅长翁达。

    翁旅号称梅兰芳式部队,全旅3个团,清一色中正式步枪,支援火器全部为苏械。该路由曲塘以南经高桥向黄桥北面进击。

    旅长翁达,黄埔第三期,号称日军中有“闻翁色变”(不知是否为杜撰)之说。该旅无论装备、人员、作战经验在韩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被素来先挑最强敌打的粟裕选为第一个目标。

    10月4日下午,翁旅刚以行军队列经过高桥,就被计算好时间的粟裕派出一二纵队伏击。一通乱打后,旅部、16团和18团被消灭,全程3小时。17团溃散,大部逃跑,后在营溪被追歼。

    翁达战败自杀(另说淹死,记不确实)。

    翁旅在战前与新四军叶飞挺进纵队在半塔集作战过。

    2.左路军:33师99旅(含师部)

    该路由孙家庄经加力、分界进攻黄桥东门。

    该路包括33师师部(师长孙启人),99旅(旅长苗瑞林)及193、198团等三个团(有一团番号未知)。

    该路打得甚猛,一度突破三纵东门防线,打进黄桥镇内核心地区。

    老4团2营抵达季家市后,指挥部称江南援军已抵。三纵遂士气大振,在陶勇的带领下夺回东门。

    最强的翁旅被歼灭后,该路动摇溃退。至5日,该路被N4A分割包围。5日上午十一时左右,N4A三个纵队对该路发起突击,全部解决。

    33师师长孙启人、99旅旅长苗瑞林均被N4A俘虏。

    33师还有一个97旅,但双方均未如何提及,战时或留守海安,战后不知去向。

    3.中路军:117师349旅及89军直属队。

    该路由海安、胡家集经营溪、古力向黄桥正面进击。阵容包括:117师349旅697、698团(团番号或不确实),89军独立团、特务团、山炮团。

    10月4日翁旅被歼后,韩军全线震动。N4A2C绕到分界,拦住89A全军(含33师)退路。1C和3C加入战场,并将33D、99B全部消灭。

    89A和117D于5日下午五时收缩野屋集。最后的战斗在夜间爆发,89军军部首先被打散,李守维逃跑时沉入沟中①。5日9时,韩军残部被全部解决。但N4A因过度疲劳,无法再向海安进击了。

    另117师351旅之701团奉命增援,于5日早上开进营溪地区,后在追击中被歼。

    军部打散后,军长李守维星夜骑马北逃。在渡河时,因身体过于肥重、携带细软过多,所乘的小马不堪重负,连人带马沉入水中。

    117师参谋长及旅,团等主官被N4A俘去10余人。山炮团的火炮皆为N4A所获,粟裕在总结大会上打趣说:“他们知道我们打鬼子炮楼没有炮,这就给我们送来了。”

    4.当地保安旅

    当地保安旅有保5、6、8旅等,分驻不同地区,均系封建顽军,有的与韩同床异梦,有的系韩的嫡系,有的不堪韩的威势只好听韩调遣。

    战斗中,一个保安旅(可能是保5旅)在战斗中跟随翁旅被歼,保8旅在姜堰战斗(黄桥之前)后被补充给117师。其余情况不详,总体兵力不清,部分与N4A有过交战,多未出死力。

    二、地方实力派

    地方实力派包括李明扬、李长江的鲁皖苏游击总指挥部及陈泰运的税警团(游击第8军)。

    这些地方实力派的背景各不相同,名义上归韩指挥,实则各行其是。

    他们的首要目的是确保自己的地盘和部队,韩德勤则时时想吞并他们的宝贵财产,这就决定了他们与韩貌合神离的关系。

    对日,他们也做一些有限的抗日斗争,同时也和韩一样,与日伪方面保持一定的“默契”。

    对新四军,因阶级立场的根本冲突,也无彻底联合的可能。

    但面对韩德勤的威压,面对新四军北渡以来对韩的连战连捷,面对苏北人民的欢迎和自身队伍中官兵对新四军的向往,他们不得不采取合作态度。

    地方实力派均参加了姜堰和会,并答应了要他们对韩阳奉阴违的要求。如新四军路过其地盘,只是朝天放枪。

    黄桥战役开打后,地方实力派令所部以每天不足5里的速度缓慢前进。当然,他们与N4A的合作也是表面的。他们一面磨韩的洋工,一面暗中观察,准备坐收渔利。

    下列主要的地方实力派的情况:

    1.李明扬、李长江鲁皖苏游击军总指挥部。

    李明扬、李长江系出身粤赣军队的军人,李明扬随李烈钧参加过二次革命,护法时期追随孙中山,北伐时期参加建国赣军,是一个爱国军人。

    1936年,时任江苏省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处处长的李明扬,在庐山会议上遭韩德勤的攻击,被迫辞职经商。

    抗战爆发后,他赶赴苏北组织游击战,在徐州会战期间被李宗仁封为苏北第4路游击司令,后发展为鲁皖苏游击军总指挥部。

    新四军北渡后,陈毅三进泰州会见李明扬,双方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成为黄桥战役中N4A胜利的关键。

    姜堰和会后,N4A退出姜堰,将防区交给了李明扬,气死了韩德勤(盖因他失去了一个威胁黄桥侧翼的前进基地)。

    李长江自粤赣军队时起就一直追随李明扬左右,不料后来走上不同的道路。

    黄桥战役期间,鲁皖苏游击军总指挥部部署于泰县、姜堰的部队有第1、3、6纵队,总兵力约6个支队(团)。

    鲁皖苏游击军于1940.6在韩德勤的威逼利诱下,向入其境内郭村休整的叶飞挺纵发起进攻。

    李长江亲率13个支队出动,而叶飞的兵力只有机关、教导队和1个团又1个营,且挺纵刚为日伪1000余人所截击,需要休整,对李长江动作无充分准备。

    后苏皖支队加入战场。战斗历时8天,顽军方面一度对郭村发起了整团整营的冲锋。其结果,二李方面被歼3个支队,1个支队和1个大队在地下党员领导下起义加入N4A。

    战后,叶飞释放了被俘的二李人员,归还了部分缴获的枪械。此事后,二李方知为韩所害、N4A打不得,决定不做顽军了。

    2.陈泰运游击第8军(税警团)

    陈泰运的游击第8军改编自两淮地区的税警,宿迁战败后,退守苏北,改编为游击第8军。该部表面由二李指挥,实则自成一派,并不受二李的节制。

    税警团的反动程度,较二李为甚。但由于其势单力薄,不愿意被韩占了便宜,也在姜堰和会上答应了N4A的要求。

    税警团有4个团的部队,驻留曲塘。

    兼谈一下各派的结局。

    (一)韩德勤:

    韩德勤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自1940年3月江南新四军首次北渡以来,就不断的制造摩擦。

    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后,顽我双方爆发了营溪和姜堰战斗,均以N4A的胜利告终。

    韩拒绝参加陈毅主持的姜堰和会,在主客观条件均不利的情况下,依仗兵力优势发起强攻,结果主力部队完全覆灭,军师旅团的领导非死即俘。

    韩军官兵普遍经验丰富,但在敌后摸鱼太久,纪律涣散,内部不和。据N4A在姜堰战斗中抓住的俘虏讲,他所属的团长,一、二、三营的营长都不和,他们各自希望别人在战斗中被消灭,以便自己成为老资格,日后好当团长。

    然韩的覆灭,还是在于他自己的一意孤行。营溪、姜堰的失败,苏北群众对N4A的热烈响应,地方实力派宣布中立,乃至一些在韩处有产业、担心韩战败的地方士绅(如著名的韩紫石)的劝阻都无法改变韩发起军事冒险的决心。

    战败后,韩携溃兵和一些保安部队逃去曹甸,依托工事固守。

    然天似不绝韩。1940年11月的曹甸战役,华中局领导胡服、陈毅等不顾前线指挥员和中央意见②要将韩“彻底解决之”。

    结果因N4A缺乏攻坚武器,果然打成烂仗。幸好前线指挥员粟裕、黄克诚明判形势、未出死力,控制了部队的损失。韩遂得以死里逃生。

    不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同时,日军向黄桥出动。在敌伪顽三重压迫态势下,N4A被迫撤出黄桥,黄桥为日军加藤中队所占。

    韩德勤与N4A的争斗并未结束,如1943年3月期间进入张爱萍根据地暂避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1944年冬,他升官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几个月后的第三次天目山之战,韩弟韩德考所率的顽军精锐52师,连同英国人助训的突击总队两个突击队(相当于师)及部分忠义救国军又被粟裕苏浙军区歼灭。

    1946年,他出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1月暂离一线去当国民代表。

    2个月后,N4A番号撤销,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兼华东野战军。

    1948年3月,韩上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6月到南京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在淮海战役期间,他参与组织了史无前例的徐州地区大空投。

    韩德勤于1931年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大围剿期间就与粟裕交战,其所率领的第52师与撤退途中的粟裕遭遇并被全部歼灭。韩前前后后与粟裕、N4A打了20多年,每次坐镇指挥几乎都大败而归。1949年3月,韩撤往台湾,1988年病逝③。

    地方实力派结局:

    1941年2月,迫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李明扬率侍从室、参谋室乘船至叶甸、边城坚持游击。抗战结束后,李明扬到重庆开会。因韩德勤已经预先到蒋处告他的十大罪状,为蒋所软禁,后因李烈钧等作保未获罪。

    1948年春,蒋介石下野,李明扬出任李宗仁总统府顾问,赴苏北与三野进行和平谈判,与陈毅、粟裕重逢。

    谈判破裂后,李明扬感到和平无望,宣布起义,后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病逝。

    黄桥战役后,李长江率6个纵队一万余人,投降了日本帝国主义,任伪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刚刚重建的N4A令粟裕第一师发动讨伐李长江战役,将李长江所部全部歼灭,攻克泰州。

    后为争取主动,粟裕撤出泰州城。失去兵权、众叛亲离的李长江在日军招待他的鸿门宴上喝下了毒酒,一病不起(李已察觉,只啜了一点,不然就一命呜呼了)。

    解放后,李长江住在李明扬家中。他因羞愧难当、病痛折磨,不愿见人,偶乘三轮车外出治病。1956年,饱受折磨的李长江终于病死。

    原本就极其反动,几与伪军无异的陈泰运也于1944年投降了日本,随后N4A一师和联抗部队发动了讨伐税警团战役,大部歼灭之,陈泰运带着900多人改编入伪25军。

    1948年冬,时任71军副军长的陈泰运跑到台湾打点事务,1949年10月又赴贵州任贵定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不料形势突变,陈泰运滞留机场,被迫起义。1951年,陈泰运车祸而死。

    黄桥战役还催生了著名的联抗部队。

    黄桥战役后,陈泰运、李明扬为N4A所服,愿意在摩擦中保持中立。但出于军阀本性,对N4A间的关系保持怀疑。

    为消除这种疑虑,N4A方面提出由各方面抽组一部分,组建了联抗部队,驻扎在N4A和地方实力派之间作为缓冲(即联抗地区)。

    后在斗争之中,联抗部队逐渐为N4A所同化。联抗部队跟随N4A参与了一系列战斗,税警团讨伐胜利后,取消番号,改编为苏中军区特务5团和紫石县独立团。

    1后发展为苏中军区独立旅、华野6纵18师、三野24军72师。解放战争期间,从未缺席华东战场上的每场大战,一路打到抗美援朝。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逃跑时被水淹没的顽军军官甚众,翁旅18团团长似也从桥上跌入河中淹死。

    注②中央认为韩为三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政府主席,打掉他动静太大。

    注③按:另有轶事一则。韩出身川军,1922年在战斗中被刘伯承俘虏。后为刘所用,一直当上刘帅的副团长,二人关系不错。后来与韩同乡(也是新军时期陆军小学的同学)的顾祝同叫韩去广州,韩犹豫不决。刘伯承劝动了韩,还资助他200元,二人依依惜别。惺惺相惜的上下级自此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