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51章 郑武投效
    “老朽郑武,虽然长居汶水,却也知晓使君父亲名讳,曾经一同求学于郑公门下。今日一见,使君果然英武不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云义闭嘴不言的时候,一位郑姓长者缓慢开口。郑姓在北海东莱一来乃是大姓,也是诸多地方豪强之首。

    他此刻开口,便是代表了不少人的态度。他们想要跟朱虚和平共处,受到他们的庇护。

    “姓郑的,一别二十载,不曾想你还活着。”

    旁边,郭天却是眼前一亮,大步而来,攀上郑武肩膀,介绍道:“昔年高密求学,郑武与使君父亲也多为亲善,乃是良人。”

    良人?李云义不免微微一愣,他早就知道自己父亲朋友遍及青州,却没想到随便一个坞堡当中的话事人就是他的老友。

    “汝是。”郑武没有拍开肩膀上的大手,而是凝神,想要从这张依稀眼熟的面容当中,找寻出他的身份名字。

    “郭天。”

    “是你!”郑武听到这两个字,脸色微变,自从二十年前郭天拜入过太平道之后,他便跟郭天再无联系。

    随后偶尔听人提及郭天两个字,他也是记忆模糊,想不清这个人的模样。

    今日一见,他却发现郭天的面孔仍旧在他的脑袋里面。

    “正是我。”郭天意味深长的看向郑武,慢条斯理的说道:“使君并非恶人,但你也要知晓使君难处在于朱虚城中守军不过二千。使君此番所带健儿也不过二千。”

    “若是分兵,无法抵达高密,转到昌都的话,孔府君怪罪下来,谁人能够担的起这责任?”

    他言语当中尽是为来李云义开脱,将问题公开化。

    并非是李云义不想驻军坞堡,而是实际情况不允许。

    坞堡虽然同时拥有生产跟军事两种用途,但这两种用途实际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可以勉强自给自足,一旦被乱军盯上,坞堡早晚就会落入敌手。

    他的确是欠考虑了,贸然在坞堡当中驻军,并非是好事,而是坏事。

    除非坞堡能够抵御数千人的围攻,不然任何形式上的驻军,都是投入远远低于产出。

    五百人的钱粮更是杯水车薪。

    “使君身处高位,所见之事比老朽这等乡野之人多了许多。然今日乱战频发,我等乡人不得不结寨自保。今日见了使君才知道天下雄兵是何等威风。”

    郑武是何等聪明的人,他见到郭天这样的“乱党”都能在李云义手下受到重要,他如何不心动?

    他早年学自高密,然不得举孝廉,更不得出仕,只能回到乡间依靠族人而活。

    值此乱世,他受族人推举,作为首领,自然要为所有人考虑。

    这坞堡首领,草头王固然当的威风。可时局纷乱,根本容不得他有半分的迟疑。

    一念生,一念死,莫过于如此。

    “威风?威风要是有用的话,何至于此?”

    张开听得一头雾水,忍不住嘟囔道。

    早先他威风凛凛,横击黄巾,进入坞堡。最后还不是的被围住,进退不得?

    郑武听得尴尬,不出城与青州黄巾交锋虽然不是他的主意,但他也参与其中。

    直到李云义在外击溃数以千计的青州黄巾,整个坞堡当中出击的也只有一小队的朱虚汉军,坞堡当中的守卫都在看戏。

    现在被张开一语揭破伤疤,他们都尴尬的不行。

    “你等暂且退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使君这边请。”

    火把点亮坞堡大门,让黑暗远离此处。

    说不得的话,也不能堂而皇之的说出来。光明之后是黑暗,黑暗既然存在,那必然是有用的。

    “使君是想入主坞堡,还是不想?”郑武在无人之处问道。

    李云义苦笑道:“想又如何?不想又如何?”

    郑武道:“使君想要的话,坞堡现在便可以再度归于朱虚城,使君便是我们君侯。但要是使君笃定坞堡不能让使君获利良多,想要我们自立的话,尽管放手。”

    “无论时局多乱,敌人多凶恶。只要人想活下去,那就能活下去。”

    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坞堡最初并非是野心之人修筑而成。而是一群被黄巾逼得没奈何,只能依靠自己护卫家人的庶民抱团取暖修筑而成。

    他们想要活下去,在没有大汉朝廷庇护的时候,也得用自己的法子活下去。

    因为李云义的缘故,郑武看到了新的路子,重归大汉治下。

    虽然,他并不信任李云义。但李云义所部的战斗力他看在眼中,深知自己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

    乱世没有道义可讲。

    “老朽愿意替这坞堡,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一人向使君求出一条活路。”

    说罢,郑武跪倒在地上,拜了又拜。

    “使君可愿意救我一命?”

    话说到这种地步,李云义已经按捺不住。

    他缓缓道:“这命我救不了。”

    郑武呆滞,他万万没想到自己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云义还是果断拒绝。

    这让他心中生出几分挫败感来。

    “你们的命是你们自己的,你们不救的话,我能救你们几人?”

    李云义声如惊雷,让郑武醒悟过来。

    他记得当年还在求学的时候,郑公便说过:“这书是你们自己看的,自己悟的。我能教你们的是识字,而非读书。”

    现在李云义所言,与郑公有几分类似。

    “没人能够救下一群一心求死的人。”李云义顿了顿,才斟酌道:“我身后是朱虚数十万百姓,身前这是北海孔使君的救援信。”

    “我对你等并无奢望,即便是救,也不过留下二三百人,在叫你坞堡之中,募兵千人,每日训练,以求自保。”

    “这些钱粮消耗,尽数要你承担。等我从昌都归来,坞堡仍旧安好,你等想要活下去的话。云义只取养一千士卒所需的钱粮,其余苛捐杂税,一律不收。”

    “这坞堡内外,也由你们公推一人,作为堡主,数年一任。”

    世上并无新鲜事,大汉一朝的地方三老共同管理地方虽然到了后期已经崩坏。

    但没有任何制度能够经历数百年,而不被上下的蛀虫破坏,变成害人的制度。

    地方自治并非是长久之事,但在目前而言,却是最好的法子。

    李云义无法将自己的手伸到每一个庶民的面前,告诉他们朱虚的法度,税收,对他们的期许。

    他只能任用地方,无为而治。

    历朝历代,那一朝不是大乱之后才能大治?相比尸横遍野的乱世,长久的和平自然能够称之为盛世。

    “如何?”

    李云义说完这番话却是忍不住一笑,现在占据主动权的人是他,而不是坞堡的百姓。

    更何况,哪朝哪代的小民可作出的选择都是屈指可数,能够不被上司当做是炮灰便是,人权跟他们毫无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