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80章 援军
    “援军已至,尔等还不速速上阵杀敌!”

    李云义身子一阵疲软,却见不到战场上面发生了什么。

    远处的厮杀声就像是一个信号,瞬间点燃了疲软的汉军。几乎在同一时间,汉军都在高呼。

    “昌都援军已至!我军胜了!”

    “哪来的援军?”李云义是用刀逼着自己麾下的士卒再度回到战场上去,“难不成真的是孔让梨那老匹夫开窍了?”

    李云义咬牙,将难以解释的事情抛之脑后。

    同一时间,这一小队骑兵已经撞入黄巾队队列当中。

    电光火石间,为首的一员将领手中长枪,便点出朵朵梨花,刺杀数名持矛意欲还击的青州黄巾。

    他身后的骑士也不甘示弱,纷纷挥动手中的长枪短矛,刺杀近在咫尺的青州黄巾。

    “持戈!回击!”

    不断有人奔走,疾呼。青州黄巾却无动于衷,面对成建制的骑兵冲阵,他们已经乱成一团。

    少数清醒,想要拒敌的青州黄巾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这时候,司马俱已经知道来人身份。

    在昌都以北,有一支小规模的骑兵,每日都在袭扰昌都大营。

    这一支骑兵并未打出旗号,也不与昌都城联系,只是滋扰他大营,袭击小于一队的步军。

    传闻,这一小队骑兵的坐骑都是上等的乌桓战马,马背上的骑士也是骑术惊人。

    可直到现在,被那一小队骑兵几乎凿穿军阵,司马俱才迟疑的下令撤退。

    这里不是朱虚城外,汶水一侧。昌都外面黄巾头目不下百人,或大或小的头目是他统治北海的基石。

    “来人,拦住他们!”

    他不断呼喊,想要阻拦那一支骑兵的突进速度。

    但为首一员骁将高跨在一匹黑鬃马上面,他目光炯炯,时刻关注了局势发展。他手中长枪更是不杀无名之人,每一击都能够一个伍长,什长这类的基层军官。

    “那就是中军大旗?”那骁将自忖自己在山上看了半个时辰,青州黄巾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绝对抵挡不住自己。

    “儿郎们,随哥哥我斩将夺旗!”

    他一声暴喝,声若惊雷,顷刻间便叫司马俱悚然。

    司马俱自人群当中往后退让,视线随着那一匹匹毫无阻拦的快马,变得模糊。

    原本簇拥在他身边的军士更是一哄而散。没有一支黄巾能够在糜战将近半个时辰,腹背受敌下,还能跟汉军新锐交手的。

    “朱虚汉军骁勇无敌!”

    “伏地不杀!”

    这一部号称精锐的黄巾军在接连的打击下,士气在这个时候,几乎归零。

    他们在听到汉军呼喊之后,才下意识的反应过来,在生死之间,还有投降这一说法。

    “畅快!”王修不知道从何处冒出来,他领着七八人,原本的皂衣不知沾染了谁人的鲜血,叫他文雅的面容多了一分狠厉。

    “府君还是派兵援助我等了,云义,你错了。”

    看着立在营寨外面的黄巾呼啦啦的回了营寨固守,外面的败军哭爹喊娘的想要回去,王修郁结已久的心情总算是恢复过来。

    原本,他就对孔融的做法十分抵触。在他看来,昌都一兵不发,是背叛。

    现在不单单来了援军,援军还是骑兵,这又不得他不亢奋。

    在大汉,骑兵就是比步兵更为稀有,更为精锐。

    骑马同样是上流人士才能做的事情。

    “昌都可有骑兵?”李云义看着战场,冷不丁冒出来的话,叫王修一怔。

    对啊,昌都有骑兵吗?

    “收拢俘虏,准备撤军。”

    战场距离昌都城还有十余里,青州黄巾的营地就修筑在李云义进入昌都的必经之路上。

    想要穿行,就得冒着青州黄巾从营寨当中杀出来的风险。这种事情,李云义不会去做。

    为今之计是暂避锋芒,与昌都城取得了俩系之后,在言其他。

    “善。”王修见李云义打定主意想要后撤,也不劝住,只是提醒:“云义贤弟,此战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应当与那援军一叙。”

    “叔治兄所言甚是。”

    王修这话说到了李云义心坎里面去了,前后数次与青州黄巾交手,他都发现纵然是训练有素的汉军,面对单个武力极强的敌人,都有些束手无策。

    张开所学的战阵之道虽然好用,但他的法子当下并不适用。

    朱虚汉军兵源驳杂,难以短时间内蜕变成精锐,能够上下一心,悍不畏死。

    方才左翼汉军若非自己弹压,早就溃散了。

    现在见到一员骁将纵横黄巾之中,李云义如何能不眼热?

    只是待到黄巾溃散,李云义也未曾见到那一支骑兵。

    “国相,城外汉军。”刘孔慈目光凝重,城外从三更天,叫嚷到了日初,数个时辰的乱斗,最后取胜的竟然是那一支来历不明的军队。

    直到此刻,昌都城上的老爷们也不知道外面与黄巾交锋的是哪路神仙。

    “孔慈所言甚是。”王子法微微颔首,正色道:“国相,城外黄巾虽然败了一阵,却还有数万军力,不可小觑。”

    他跟刘孔慈一样,都是坚定地守城份子,对出城野战一事,提都不提。

    哪怕整外汉军已经糜战过了一阵,但在他们的嘴里面,贸然出城,就是送死。

    一旁的左承祖却毫不意外他们说出这样的话。反战从来就不是一两个人才会做的事情。

    守住昌都城就足以保证自家的利益,为何又要开城门与黄巾糜战?

    偏偏,孔融对此二人颇为信任,视他们为心腹,大小事情都要与之商量。

    作为局外人的左承祖唯一的建议就是传书各地,看看有无义军愿意救援昌都。

    昨夜他不建议救援北海王刘某的本意是保存实力,而非弄出一个四不像,用百人的鲜血证明,孔北海不想救北海王刘某。

    狮子搏兔尚尽全力,要救刘某就要大军尽出。不就刘某,同样要果断行事。

    可惜,国相并非良人。

    左承祖见孔融打定主意不派一兵一卒出城,便也缄默起来。

    他知道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易惹怒君上。

    可有些话不说,这北海继续乱下去,受苦的还是他们这些北海士人。

    “城外两军,究竟是何种关系,为何能够配合的亲密无间。”他在心中沉吟,却并无结果。

    “府君,还请向城外派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