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113章 兵分两路
    天明,钟声悠扬。

    小小的黔陬城随着炊烟升腾,一点点热闹起来。

    时值秋日,早晚温差已经大了起来。天蒙蒙亮便呼着白气,起床做饭的伙头军们为龚都所部的士卒准备好早餐后,才知道大军再度开拔,目标介亭。

    龚都身穿的土黄色战袍,一手牵着一匹骏马,显得威风凛凛。

    白昼里头,一轮太阳正从东边缓缓爬升。

    又凑了五百甲士的龚都已经见到李云义到来,忙将手中缰绳一扔,拱手迎接起来。

    “末将拜见主公。”

    “起来,点上你的人马,即刻出发。”

    李云义掩盖不住心中的焦躁烦闷,强颜欢笑道:“我在高密等你捷报,为你庆功。”

    “主公尽管放心,介亭,不其,末将定为主公拿下!”

    龚都重重点头,他也听说左承祖到来,昌都失陷的消息。

    似他这样的只知道领兵作战的武人都知道北面局势纷乱,短时间青州义军无法给自己派上二三援军。

    “无妨,此战攻城略地其次,保存士卒性命才是关键。”

    人算不如天算,李云义准备好的东莱攻略被孔融丢失昌都一事打断,不得不再度分兵北上。

    左承祖站在一旁,他困倦,却不敢睡着。而是陪着李云义检阅城中的军士。

    在他看来,不管李云义麾下的军士良莠几何,可这数目却是做不得假,即便其中只有一二成覆甲,穿上皮甲,也能轻而易举的碾压孔融身边残存的三五百败军。

    孔融是屡战屡败,麾下的数千人现在只剩十一,李云义却是屡战屡胜,军力一日较之一日,有所增长。

    待到李云义与龚都话别,将其送出城门,左承祖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脸上再度有了笑容。

    “使君麾下精锐之士,远胜北军。”

    饶是已经听惯了别人的夸赞声,可在军伍一事上面,李云义却也知道自己差的甚远。

    现在他麾下的军士看起来威武,不过是队列训练的较多。

    北军着重训练的杀人手段,青州义军掌握的人反而不多。

    不过他也懒得解释,这样的夸赞足以让不知情的人以为青州义军战力彪悍,远胜寻常州军,叫他们心生警惕,不敢贸然侵犯青州义军。

    这时,郭天领着三百青州义军,并一千五百的俘虏而来。

    “使君,这些俘虏知晓我军政策后愿意解甲归田,不愿在从贼为祸一方。这二百五十人则是末将麾下分出来,屯驻扎夷安的守军。”

    “昨夜彻夜统计,城中有粮食十五万旦,都是徐州陶谦为黄邵准备的路费。”

    说道最后,他不免有些好笑。为祸一方的青州黄巾,却能够吃到陶谦这个死对头送来的粮食。

    而在黔陬易手之后,这些粮食,便一应落在了自己手中。

    “怎么这么多?”李云义闻言也有些失态,这一数字对他而来,无异于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他估算的粮食缺口当中,还需要三四十万石粮食。现在黔陬城中的存粮,出现的恰到好处,正好缓解了青州义军最薄弱的环节。

    “国军丞。”李云义面对国渊,心中欢喜之意溢于言表:“你尽快与郭县令一道,尽快估算出黔陬一县一冬需要补助百姓多少粮食,供养军士需要多少粮食。等数据拟好之后,立即下拨粮食,供养百姓。”

    “先将十万石的粮食运输到夷安,以备后用。”

    黔陬一地,军士三千,加上官员俸禄,半年内每日消耗在三百石上下,加上百姓,就按五百石估算,总共需要将近九万石之巨。

    实际上黔陬一地的粮食消耗远远低于这个是数量,加上秋天的野菜,春天的野菜。数目更少的粮食,就不会饿死百姓。

    从播种到收获,漫长的六个月时间,足以让青州义军的粮食供给趋于平衡,不会缺粮。

    “诺。”国渊跟郭天一道称诺,正色回道。

    李云义即将北上收拾孔融的烂摊子一事,他们一清二楚。也知道未来黔陬,乃至于青州义军治下的领地,都有自己一份,需要自己监管的时候,仍旧不免忧心忡忡。

    无论是郭天还是国渊,他们跟李云义一样,都是理论知识过于丰富。

    实际管理经验,却是几乎为零。

    大汉官僚制度之下,寒门上升的渠道几乎为零。郑玄门下上千弟子,出名的不过数人。

    卢植讲学听者三千,到头来也只有公孙瓒,刘备两个知名人士。

    反倒是袁绍袁术袁基他们三兄弟声名赫赫,堂兄山阳太守袁遗更是名满天下的名士。

    世家垄断的资源太多,寒门没有出路,只能另选出路,埋没乡间。

    现在李云义信赖他们,反而叫他们兢兢业业,万分小心地对待百姓。

    而在细微之处,国渊跟郭天也有不同。

    郭天加入过黄巾,是真真儿以民为本的人。

    国渊则是寒门,虽然未曾出仕,却也将自己当做士人的一份子,而非百姓。

    他应诺下来并非是以人为本,而是屯田一事,既可以安定乱民,也能叫青州义军强大起来。

    汉室无德,当有德之人取而代之。

    他对李云义并无太多忠诚,只是看好他的种种行事,能够叫北海一地安定下来。

    独独站在他们身后的崔琰是异类,未曾遭遇太多社会毒打的崔琰,仍旧乐观,对未来,满是憧憬。

    他心里承认,李云义所做的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相对于董卓孔融那样的暴虐无能之辈,却也是善政。

    可在细节上面,他却是不敢苟同。

    “李使君若是北上高密,可否让在下同行?”

    他有些不客气的插言进来,想要探寻一个答案。他想要弄清楚李云义是表里不一的人,还是他真会为百姓考虑,而不是将他们当做是说出任高位的踏板。

    自始至终,他都认为国渊太过圆滑,甘当李云义的大手。赵商倒是脚踏实地,出任一地之后自有发挥的空间。

    “官道修筑而来,本就是交由天下人通行。此番崔先生意欲北上,纵然不说,我也会派遣卫士,护送崔先生北上,免得遭了贼寇暗害。”

    从被叫醒到现在,李云义脸上终于有了笑容。昨天国渊赵商投靠,崔琰一言不发的样子,让他郁结,却又没时间去探寻崔琰内心所想。

    此番北上,他倒是可以跟崔琰好好聊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