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134章 故技重施
    明月高悬在的枝梢上面,一抹白色的亮光将官道照耀的如同白昼。

    在城中歇息了整整一下午的军士们在骑兵带领下,快步南行。

    早在数个时辰前,便有斥候来报。司马俱靠近淳于之后,一改之前大开大合的行军方式,刻意压慢了行军速度。

    原本他们一日五十里的速度变成了现在的二十里。

    而在日落前两个时辰便到了预定的目的地后,司马俱也并未闲着,他照例是砍伐树木,修筑营寨,将安全当做是头等大事。

    仿佛将要趁着夜色袭击他们的是青州义军,而不是他们一样。

    司马俱借着烛火当中翻看着竹简,每到会意之处,都会呵呵大笑。

    他并非是没读过书的贫寒百姓,而是寒门出身。

    他虽然跟司马相如无甚关系,也不是司马迁的后代。

    但姓司马的,祖先必然都是当过司马的。

    更名为青州义军的朱虚汉军当中多行军司马一事,司马俱当然知道。只是他自从昨夜偷袭成功之后,便没了恶作剧的心思,吩咐属下严加防范后,便足不出户。

    夜袭一次成功,那是运气,两次成功,那是对方都是庸才。

    汉军并非庸才,只是的青涩了一些,才会被自己有机可乘。

    可随后的交锋,仍旧是叫他心中凄凄。

    数倍于汉军的黄巾突袭之下,他却被汉军的一员骁将赶了出来。

    东莱太史慈那厮,当真勇猛!

    一想到昨天晚上太史慈身先士卒,以断枪为刃,在乱军当中杀透的时候,他就急不可耐的后撤,想要逃离战场。

    黑暗当中,双方士气相差无几,比拼的不是谁人数更多,而是谁更精锐,谁不怕死。

    当太史慈领兵杀出重围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硬扛下去,只会徒增伤亡。

    于是,他便分出数队人马,交替掩护撤退,不叫太史慈有机可乘。

    “渠帅,有一支汉军仓促南下!”就在夜色深沉之时,帐帘却被掀开。

    一个汉子急急的入内,嚷嚷道:“俺们商量了一番,觉得要打也得请示渠帅您老人家,您说说看,该打还是不打。”

    “有汉军南下?”司马俱闻言一愣,猛地起身道:“汉军当真南下了?”

    “当真。”那汉子见司马俱好奇起来,心中一喜,便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倒豆子似的,都给说了出来。

    听罢之后,司马俱倒是长久不语,以他的见识,他当然知道的汉军小队人马过境跟三五个斥候锅炉,俨然是两码事。

    现在小队汉军南下,看似是坏事,实际上却是好事。

    他记得的清清楚楚,汉军此前北上至多二千人,现在南下不过二三百人,显然是防备着北面生事。

    “淳于。”

    他面色复杂,淳于李越让他暴跳如雷,城中之人他却一应留下,为的就是安抚人心。

    可他从未想过, 淳于黄巾会在自己离开之后,就将城池献给汉军......

    现在北面形势如何他不清楚,可这淳于终归还是要回到黄天治下。

    “放过他们,我们的目标是淳于。”他很快做出决定,决定效仿旧时,再玩一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将淳于拿下。

    此时,李云义已经抵达戒备森严的军营之外。

    临时搭建的营地并不简陋,这里处处都有士卒看守,警惕着四方来客。

    当看到一队军士抵达营寨外面的时候,他们总归是拿出了正常青州义军应有的戒备。

    李云义身边的信使当即出阵,高呼起来:“大郎何在,俺从淳于归来,使君就在外面,还不快快派人出来,验明俺们身份,迎使君进去。”

    营寨内守门的军士听到这个声音都是一怔,唯独他们当中身着皮甲的头目面色一喜。

    每日营中都会有使者北上南下,将今日发生的大小事件一应禀告给高密王修,淳于的主公李云义。

    寻常小卒当然不明白北上的使者禀告了些什么,可他们这些军官却知道这一次太史慈没有求援,可他们下面的人却知道这仗硬打下去,只会徒增伤亡。

    “使君请入。”

    里面的人先打开营门,验明来人身份后,才将据马挪开一半,请外面的人缓缓进入。

    李云义见他们这般严谨,心中倒是有些恼火。虽说苦难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可太史慈的成长是用成百的人命换来的。

    这样的成长,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然,却也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

    若是自己来了这个青州,青州仍旧千里无鸡鸣,那自己到来的意义何在?

    他低低的叹了口气,在夜色遮掩下收敛了自己的情绪,笑道:“淳于已经陷落,七八千黄巾听到咱们青州义军来了,便闻风而降,如今都在淳于城里面等着回家呢。”

    “主公出马,果真不同凡响。”

    已经聚来的军士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一扫昨日的阴晦,脸上再度有了笑容。

    早先他们就知道淳于落入自家手中,但具体情况如何,他们却又一无所知。

    “可不只是收纳了降兵,使君还将司马俱的运粮队一锅端,得了将近三万石的粮食。”

    交口称赞当中,李云义麾下的一个军侯却道出另外一个好消息来。这直叫这些从田间地头爬起来,对吃最敏感的汉子们震动不已。

    要知道,他们一个月,一人也就顶多吃两石粮食。

    甭管东汉末年士卒吃的饭有没有油水,一顿饭吃几斤。这并非是士卒自己决定的,而是上面的军官,君主定下来的固定数据。

    什么肚子里面没有油水,吃的饭比李云义所处时代的人多得多,全都是胡说八道。

    亲身经历过这个时代的李云义对庶民生活再清楚不过。百姓将粮食往往会分为税赋,自用,出售三种。前者上缴朝廷,后者则是自己一年的口粮。

    且不说如今少的可怜的亩产,上缴税赋后能够剩下多少粮食,就按照一年一季,收获之后还要吃一年来说,青州义军给士卒定下的标准,已经极高。

    已经将自己当成主人翁的军士们并不会嫌弃粮食太多,反而觉得粮食还是太少。

    现在三万石粮食入账,司马俱会不会提兵强攻淳于他们不在乎,他们只想干饭。

    又是一阵安抚之后,李云义才摆脱闻风而来的军官军士,见到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