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191章 一众文武的惊讶
    而审配也完全配得上袁本初的信任,在后世,他可以算得上是袁本初官渡兵败之后,唯一一个拒不投降,慷慨赴死的臣子!

    所以对于审配的提议,即便是被史书上定性为优柔寡断之主的袁本初,在此“创业”初期,也会很认真的听从对方的建议的。

    说来也巧,就在审配说完没多久,堂外就有亲兵传讯,说是有八百里加急的军情从平原郡赶回。

    袁本初闻言身躯一震,连忙令人传唤进来。

    他经由审配的一番提醒,顿时也明白有些低估了平原郡的局势。

    千百里之外遥遥控制战局,乃是兵家大计。

    不是谁都是留侯张良,可以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不管是后世与现在哪个时代,一场战争打的都不单单只是兵将实力的碰撞,还有后勤、天时地利以及战争信息的辅佐。

    在战场上,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例子终究只是少数,若是他袁本初派出去的五千精兵,刚好撞上了数万,甚至上十万的黄巾乱军,那样造成的结果,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是一样的。

    即便这五千精兵都是百战老兵,武器装备精良,可别说碰上十万黄巾乱军的蟊贼,就是十万头猪,怕是都能将他们冲散。

    毕竟这五千精兵,不是机动力十足的骑兵。

    冀州虽然也是北地,但同幽州并州这两产马地相比,所拥有的骑兵数量也不过在八千到万数左右,除却邺城守军留下了两千骑兵外,余下的骑兵都分到了中山国与魏郡边境。

    袁本初不可能会将这些宝贝疙瘩放出去剿匪。

    那不只是小题大做,还是高射炮打蚊子。

    战争不是儿戏,骑兵也不是钢铁之躯。

    在当下除却那些出生在马背上,天生就是优秀骑手的异族之外,培养一个合格的骑兵,所耗费的代价几乎和买上三匹战马等同。

    若是在剿匪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有些的骑兵将士和战马,那袁本初估计会一天吃不下饭!

    “小人拜见使君大人!”

    经过轮换奔袭上百里的五人斥候小队进来之后,当即朝着上位的袁本初跪拜道,同时也将对方从思绪紊乱之中,给拉了回来。

    见堂下一众文武在等着自己开口询问,袁本初干咳两声后,便开口问道:“平原郡黄巾军的蟊贼们,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们聚众越来越多,是不是准备全面进攻清河国?”

    面对袁本初的询问,经历过虎牢关战役的斥候小队老兵伍长便不假思索的回道:“回使君大人,经过我们数曲斥候十余天的探查,平原郡的黄巾乱军并不是有预谋的会给予一处,其中很大一股蟊贼是来自乐安郡与济南国的溃兵。”

    “溃兵?”

    此话一出,别说是袁本初了,就连堂下的一众文武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袭乱青州的黄巾乱军可是足足有百万之巨,虽然大部分都是黄巾乱军蟊贼们的老弱病残亲眷,可综合下来,能战之兵最少也有二十余万的。

    虽然平分到青州的各郡县之上,就只有上万,或者七八千了,但也绝不是那么容易就击败打散的。

    不然他袁本初是个傻子,会放过嘴边的这块名为“青州”的肥肉?

    要知道原始空中,曹老板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击败兵力数倍于他,坐拥四州的袁本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手下由青州黄巾军改编的青州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过于夸张。

    明明只是换了一个编制,多了些甲胄与武器,可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完全不像是以往一击就溃的黄巾乱军。

    虽然眼下的青州黄巾乱军都是一盘散沙,战斗力也没有那么夸张,可二十万的兵马,依旧是挡在袁本初撕咬“青州”这块肥肉上的木刺。

    不然半年前从北海郡传来,“孔融”击退了司马惧、管亥所部的黄巾乱军怎会让他们惊讶了许久?

    “等会......你说平原郡增多的黄巾乱军蟊贼,是来自乐安郡的溃兵,那攻打乐安郡的又是谁?”

    角落里,一名原本昏昏欲睡,脸上写满故事的文人突然出列问道。

    此人姓许名攸字子远,乃是曹阿瞒与袁本初年轻时的友人,眼下虽是在袁本初的帐下列为谋士,但真实的地位,有些超然于外,总之自忖在众谋士之上。

    这般自傲的性格让其有些格格不入,有时候不开口,很难让人在意到他。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堂内众文武都被这消息所震惊时,只有他发现了斥候伍长话语中的盲点。

    是啊,攻打了乐安郡,并且将乐安郡内的黄巾乱军给打溃散的人,会是谁呢?

    难不成是北海郡太守“孔融”?

    可这孔圣人苗裔之后,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胆气了?

    于是众人再次将目光齐齐放在了斥候伍长身上,后者似乎有些承受不住这么多上位者的视线,他忍不住身体一抖,颤音道:“回使君大人,和各位大人,攻打乐安郡的乃是北海郡的郡兵,听说还是其太守李云义亲自率兵出征。”

    果真是北海郡的人在攻打乐安郡。

    不过太守李云义?孔融让位给了其他人吗?

    满堂文武心底一阵嘀咕,就连袁本初也是一头雾水。

    同董卓派遣马日磾为使团前往北海郡,从而得知了李云义的名字不同,袁本初的注意力在初平二年从头到尾都放在了董卓与北面幽州的刘虞身上,对于青州北海郡发生的事情,他除了知道黄巾乱军的管亥、司马惧所部被北海郡的郡兵赶到徐州琅琊国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一无所知。

    这也怪不得袁本初,实在是时代的局限性使然。

    在铁路尚未发明之前,百里之地怕就是一名普通老百姓的毕生之遥了,从出身到死亡,他恐怕都不会走到百里之外的其他县城里去。

    而东汉末年的官道实在是一言难尽,骑马还好,若是靠双腿或者马车赶路,普通人和一般商贾之流,不是腿跑断,就是在路上颠簸致死。

    不然也不会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诞生了。

    数百年不知道外面世界已经改朝换代,虽然不大可能,但一些尚未开辟开发的深山老林,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大汉朝的情况,未必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