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241章 李云义的野望
    “你就没有什么想问的吗?”

    李云义笑了笑。

    “大致想问的到没有,就是想问问明公,手尾可处理干净了。”陈群肃然道。

    “那是自然,原南匈奴单于须卜骨都侯在被于夫罗赶下单于之位后,可是过的十分贫困潦倒,若不是我借潘家之手,救济了他们,给他们暗中开通了马市,他们早已死在了去岁的那场冬灾之中。”李云义淡然道:“有这样的情缘在,他敢不给我用心卖力?”

    “明公,为了关云长和张翼德两兄弟,动用了这样的手笔,值得吗?”陈群问出了他最想问的一点。

    李云义叹了口气,摇头道:“你不懂,他们只是这其中的一环罢了,对于我来说可有可无,一石三鸟最重要的不是那三只鸟,而是那颗石子啊......”

    这一夜,李云义同陈群交心抵足而眠,未来最得意的君臣二人就此诞生。

    而也正是这一夜,大汉王朝的各地上,无数的世家大族们,开始自求生路。

    如果说当下四世三公的袁家乃是文人士族的精神领袖的话,那颍川荀氏便是东汉三国时期的主要士族代表之一。

    用这个时代的传言来看,"汝颍多奇士"的说法流传了至少上百年。

    东汉时期的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

    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

    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

    曹魏时期最重要的谋士荀彧,便是这八龙第二龙荀绲的儿子。

    荀彧就是这样的例子,作为荀氏八龙之后,他被寄予了厚望,小小年纪就被评为日后的王佐之才,正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名声是好处,可有些人也会被这名声所拖累。

    数年前为了躲避战乱,荀家从颍川逃向了冀州,成为了袁绍的座上之宾。

    起初荀彧还会为袁绍几经出谋划策,可自从目睹了对方亲自断送了十八路诸侯联军即将要胜利的场面后,他便深刻的认知到,这不是一个明主,荀家在对方的手下,一定会万劫不复的。

    一个连答应了前冀州刺史韩馥所有要求,却并不履行承诺,反而将对方弄死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明主?

    这种看似光明正大,实则背信弃义的小人,不值得他荀文若追随效力。

    于是他开始了谋划退路。

    可荀彧的亲兄长荀谌荀友若却觉得他小题大做,呵斥道:“堂堂一州刺史你都看不上,难不成你还想去辅佐那国贼董卓?”

    “一州刺史也分很多种,他袁绍枉为人子。”

    荀彧不甘示弱道。

    “文若,你别做傻事。”荀谌想起了这位胞弟从小到大都极为倔强,是一个不撞破南墙不回头的主,于是不免咽了咽口水道:“乱世当前,我们应该以家族利益为最先,袁使君出身袁家,是值得我们追随的!”

    “那又如何?龙生九子还尚且不同,他虽是袁家出身,可我文若没看见他身上一点袁家的优点。”

    两人争吵了一宿,最终不欢而散。

    而也正是因为荀谌的阻拦,让荀彧更加想走了。

    “那叔父想去哪?北边幽州,还是南边兖州?”比荀彧还年长十二岁的荀攸找到了对方,向其问道。

    后者同样觉得袁本初不是明主,也开始了静极思变。

    “刘虞虽是汉室宗亲,可年岁已大,其子又是一犬子,比其父差太远了,去了我们也辅佐不了几年。”荀彧想了想,继续说道:“而刘岱比之刘虞更加不堪,从他弄死桥瑁时就能看出,此人和袁本初一样,是个不择手段之人。”

    “再远点就远离中原了啊。”荀攸皱眉道:“东郡的曹操挺不错的,奉先在那里过的十分滋润,每每写信会颍川,都会向侄子介绍曹孟德的好。”

    去东郡吗?

    荀彧皱了皱眉头,最终摇头道:“不妥,那曹孟德乃是宦官之后,对我荀家名声有损。”

    “叔父什么时候这么看重名声了。”荀攸轻笑的摇了摇头。

    “因为我有了更好的选择。”荀彧突然认真的说道。

    “谁?”

    “青州刺史,李云义。”

    “怎么是他?”

    荀攸大惊,那人虽是近期冒出的一位年少有为的猛人,可对方的出身比之曹孟德都还不如,投靠了他李云义,荀家的名声岂不是更糟糕了?

    “公达你不明白,我观此人行事,虽然很是鲁莽,但粗中有细,不像是愚蠢之人。”

    “再加上他被孔融举荐为北海郡太守之后,没有贪图享乐过一丝,直接就开始了驱赶青州黄巾乱军的行径,是真正忠于汉室之人。”荀彧越说越激动,荀攸看得也越发心惊。

    因为他非常明白这位叔父的心性,那是认定了某件事,一百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拗种。

    果不其然,第二天天刚亮,荀彧也不管袁本初醒没醒,直接就跑到了对方府上求见。

    袁本初一开始都没有反应过来荀彧是谁,一直到身旁的郭图小声提醒,这是荀氏八龙第二龙的儿子,那位被众多知名文士评为“王佐之才”的荀彧。

    袁本初这才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装模作样的进行劝阻道:“文若可是某待你不好,怎今日却要向某辞行?”

    “使君的好意,文若深感涕零,不过这几年来文若家中至亲仍觉得水土不服,文若无奈之下,孝道在前,只能向使君告辞了。”面对袁本初的质问,荀彧一本正经的回道。

    可袁本初是谁?一听就听出了这是对方的敷衍话,不禁眉头一皱,按压住中的厌恶感,不厌其烦道:“眼下朝廷纲常紊乱,各地不是互相攻伐,就是黄巾乱军作乱,唯有冀州平稳非常,文若你这时候离去,就不怕路上遇到难事吗?”

    冀州平稳?去岁清河国发生的事情,你这么快就忘记了?

    荀彧平生最见不得别人说谎,原本对袁本初带给荀家恩情的最后一点愧疚,也随之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