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28章 这是奸细吗
    门下省,除了为世人所知的封驳,还负责将奏报整理,送给天子预览。

    崔固刚刚调任门下省,这是三天前的事,

    虽然他知道自己在御史台呆不了太久,但没想到连一月都没有呆足,吴王一走,自己也跟着走了。

    或许在天子眼中,自己已经算是吴王一系的官员吧,不仅附从吴王,嫡长子还担任吴王属官,妥妥的吴王一系。

    若问他后悔吗?

    崔固也曾在夜中难眠之际,思索过这个问题。

    后悔吗?

    不悔!

    这是崔固的答案。

    就算是去官出京,也无所悔。

    “啊!”

    正在崔固专心整理奏抄的时候,不知何处突然传来惊呼声。

    “怎么了?”

    好奇是人的天性,门下侍郎也不例外。

    “吴王……吴王领兵出塞了!”

    此言一出,门下省的官员个个怔住,没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片刻之后,门下侍郎方才醒过神,脸上一变,一把抢过马周的奏疏,一字一字读了起来。

    “吴王出塞了!?”

    崔固也反应过来,却是脸色一白,他老来得子,似乎是老天不想让他多子多福,一妻二妾生下的孩子中,只活下崔促一人。

    崔促……他,是吴王的录事参军啊!

    吴王出塞,他应该会随行吧。

    一想到这里,崔固的脸色更加苍白,脸上一抹血色也没有,双手微微颤抖,接过奏疏的手,甚至拿不稳奏疏,跌落桌面数次。

    “吴王……”

    此时此刻,崔固哑口无言,嘴一张一闭,全然不知该说什么。

    而李世民接到奏抄的表情,同样差不了多少,不过他比崔固有一点要强——他有十几个儿子,死了一个也不怕。

    “吴王为何,为何要出塞?”

    李世民心中百转千回,奏抄在手中捏成纸团犹不自知,吴王想立下军功吗,想要朕的这张位子,富贵险中求?

    就在老李揣摩到掉头发的时候,李恪已经带着三千骑兵出塞四十多里,沿着河流向东,避开薛延陀的的主力,待薛延陀来到塞下,就有机会偷袭一波。

    积少成多,总之是无本买卖,总不至于亏钱的。

    哦,对了。

    他们的脑袋也是值钱的,军功赏赐的钱财向来是军费开支的大头……如果这样的话,战术就需要修改一下,妇孺老弱的脑袋,没有青壮值钱呐!

    大唐兵部官员也不傻,怎么可能做赔本买卖?

    三千人在草原上毫不起眼,但三千人的骑兵就是一个大目标。

    如果这三千人中有超过一半披甲,三千骑兵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

    当年霍去病出塞带了多少人?

    八百!

    不过对于兵法一窍不通的吴王并不了解这样的战术。

    他甚至连狼居胥山在哪里都不知道。

    不过他的的视力很好,策马站在高地上,他远远看到几十匹马在河边吃草饮水。

    哪来的马?

    这里距离长城四五十里,塞下各部早就该收拢回去,薛延陀还有三日路程……这些马是什么人的?

    “跟上去看看。”

    这道命令下给哥舒涛,一个传说中有射雕者实力的哥舒部旁支。

    “遵令!”

    操着生硬的汉话,哥舒涛行着变扭走样的拱手礼,然后娴熟的双腿驭马,左手拈弓,右手按着骑枪,警觉的像一只寻找猎物的老鹰,带着十几个打扮相似的同伴,飞驰骏马环绕着靠近河边饮水的骏马,动作和轻柔不沾边,却极为谨慎小心,最后在靠近骏马三十多步的地方下了马,缓缓靠近。

    片刻过后,哥舒涛牵着头马,十几匹骏马跟在头马身后,回到李恪身边。

    “大王,这是有主的战马……都是好马,喂的好,打理的也好。”

    哥舒涛缓缓说着走样的汉语,李恪实在忍不住一拍他的肩膀,用突厥话说:“你说突厥话吧,孤听的懂。”

    是的,李恪懂突厥话,就和他的大哥李承乾,他的父亲李世民一样,和突厥人日常交流无障碍。

    皇族教育肯定包括外语,那么李唐皇室学什么外语呢?

    当然是突厥语了!

    难道要学新罗话吗??

    草原这么多部族,多多少少都会突厥语,长安城也有大量的突厥人,多半是被迁徙到长安的突厥贵族们。

    “是!”

    哥舒涛这下轻松了,从他的话中,李恪得知这些马都是有主的战马,因为从粪便中可以看出麦子的痕迹,马身上被仔细洗刷过,马尾和马鬃编成清爽的辫子,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马的屁股上烙着几个字。

    是几个突厥字,李恪站在侧面缓缓念到:“思结。”

    “谁知道思结部?”

    这是个陌生的名字,李恪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听说过,但在此刻,他遍索大脑,也没有找到关于思结的踪迹。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纷纷绞尽脑汁思索起来。

    突厥部族繁琐,劼利可汗也未必知道突厥究竟有多少个部落。

    “臣……好似记得。”萧徇挠着头皮说到,在李恪鼓励的眼神下,他继续说:“贞观初臣随父亲大人,在李将军麾下讨突厥,战后安置突厥各部,臣听说思结部好似在河东道安置……”

    河东道?

    李恪一愣,大唐十道他是知道的,河东道顾名思义就是大河以东,身在草原,没有参照物,李恪也说不清楚自己在哪里。

    但是,他很肯定下令各突厥部族入塞的敕令是下达给整个大唐边州的,不能只有河东例外!

    “游奕去搜……看看附近有没有人,一定要活捉。”

    下了戒严令还在外面游荡,多半是奸细。

    李恪想到这里不禁摇了摇头,老李的突厥政策可谓全盘失败,怂包的怂包,奸细的奸细。

    失败,太失败了。

    “遵命!”

    三千骑出塞,李恪没有整编。

    原因很简单:不会。

    所以一声令下涌出的游奕分成五个互不统属的部分。

    装备最精良的是李恪的亲事帐内,一具具耀着日光的明光甲,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弓强箭利,战马膘肥体壮,打理的一丝不苟,一看就是精锐到不能再精锐的骑兵。

    配合最精湛的则是孙昭德率领的折冲府越骑,贞观十一年的府兵,只能用天下无敌来形容,训练充足,赏罚分明,又是长在边塞,常年征战,几十骑游奕相互配合精湛无比。

    其余三部都是突厥各部,乍一看一模一样,细一看……还是一模一样。

    至少李恪无法分辨突厥各部族的作战习惯。

    五队游奕斥候各自选择了方向,在焚烧殆尽的草原上,展开地毯式的搜索。

    也难怪这些马匹要来河边吃草……草原都被烧了,也只有河边湿润,没有柴火。

    也许是一刻,也许是半刻,帐内府典兵一脸得意骑在马上,身后捆着一个突厥打扮的男孩,十五六岁上下,羊皮袍子上满是油污,眼里是惊慌失措,似乎是在害怕李恪等人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