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81章 痛哉,朕的英杰!
    “陛下此前有过敕令,朝中五品以下,听凭吴王辟署,有司不得阻拦。”魏征解释道,此刻魏征真不知该如何评价吴王此举。

    若说吴王诚心添乱,显然是冤枉吴王,毕竟担任起居郎者,天下人都知道是贤才,而且品阶合适,正可利用敕令,收入自己门下。

    但是,不到一个下午,吴王府的录事参军,就从门下省挖走了七个人!

    魏征恨得牙根痒痒,若是李恪在这里,他就要挽起袖子和李恪理论理论。

    我门下省费尽心思培养的人才,竟然被你轻而易举收入门下,何其可恶!

    如此感觉,不啻于养了许久的女儿,被人娶走……而且是被同一人娶走。

    心中憋闷,无以复加。

    “陛下,门下省自起居郎以下七人,而今皆充燕然道行军及燕然道都护府。”魏征哭诉道。

    忠诚正直不代表魏征没有利益纠葛,与之相反,魏征在朝中的利益纠葛万分复杂。

    身为侍中,代表门下省的利益,身为关东之人,还代表自己家族的利益。

    “七人?”李世民一愣,从门下省便抽调了七人,若是去尚书省,难道要抽调一个部出来?

    李世民大感紧张,将目光投向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和吏部尚书高士廉。

    “陛下,吴王使者尚未前来尚书省。”房玄龄答道。

    可还没等李世民松懈,他又补充道:“吴王使者已去了中书省和弘文馆。”

    弘文馆!

    听到这个名字,李世民紧张的身子挺直。

    红翁乃是大唐高级官员的培养基地,若是年少得如弘文馆学习,基本上意味着高官得望。

    当然,弘文馆的进入条件尤为苛刻。

    要么父祖身居高位,凭借门荫,要么被人举荐,试以才华,要么父兄殁于王事,如同裴行俭那样,方才有资格就读弘文馆。

    所以,一听到房玄龄口中说出弘文馆三个字,李世民便意识到不好。

    这个臭小子不会把弘文馆挪到灵州去吧!?

    “陛下,吴王使者征辟弘文馆、太学、国子监学生七人,具是旧日与吴王亲近之人。”高士廉奏道。

    “有谁?”李世民警惕的问道。

    “李义府、裴行俭……”高士廉将七人名字逐次奏出,李世民听在耳中,一阵心痛。

    这都是朕的英杰啊!

    想到还有中书省遭到此劫,李世民忙把目光投向中书侍郎:“中书省如何?”

    “中书通事舍人来济以下七人,皆调任燕然道,任职各有差。”中书侍郎奏道。

    李世民脸色一黑,又是七个人!

    朕在位十年,好不容易聚拢的底子,都被这个孽子收走了!

    “朕的英杰啊!”李世民长叹道,此间没有起居郎,李世民也无需故意作态。

    身为明君,李世民所在意的自然不可能是金银珠宝,甚至广袤的国土与天可汗的尊号,也仅仅只能让李世民欢喜一时。

    李世民真正在意的乃是贤才,国之贤才。

    自从即位以来,一直搜寻贤才,在中枢培养,无论是三省还是御史台,都有李世民亲自安排之人。

    如今被李恪挖了墙角,简直像是被ntr了,郁闷之情溢于言表,而且这道诏令还是出自自己为图省事的偷懒之举,到如今反遭其祸,引火上身。

    李世民的叹息,也让群臣忍不住感叹,好一个吴王啊!

    “陛下,还有十二卫。”李靖提醒道。

    对了,还有十二卫!

    李世民顿时警惕起来,不过紧紧短暂的警惕,李世民还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十二卫府便由他去吧,典兵在外,不从十二卫调将,又能从何处调任将军呢?”

    “臣知道了。”李靖躬身答道,他虽然已经不再管理军务,可毕竟战功赫赫,在军方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陛下,吴王在灵州已有半月,是否要催一催吴王出兵?”李靖出言询问,李恪在灵州休养了半个月,总该到了出兵的时候吧。

    孰料李世民练练摇头:“吴王尚在风寒之中,军中染疾者众,朕已经派遣了尚药局的医师前去灵州,再急也不是这几日。”

    李靖愣了。

    房玄龄傻了。

    长孙无忌无言以对的站在原位,惊诧的看着自家妹夫。

    您也太偏心了吧,并州大都督府催了三次,才凑够药材送往前线。

    吴王不过是感染风寒,陛下您就从宫中尚药局派遣医师远赴灵州?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李世民有些脸红,“吴王乃是功臣,燕然道行军远出塞外,岂可以常度之。”

    “立殊功者,不以常赏。”

    殿外风雪依旧,殿内的温度却越来越高。

    李世民疯狂解释,却越抹越黑,最终干脆咳嗽两声,大声呼喊王德。

    “奴婢在。”王德忙不迭的凑上前。

    李世民饮了杯清茶,尴尬的笑道:“朕与诸公腹饥,命尚食局上膳。”

    “喏。”

    尚食局隶属殿中省,乃是侍奉天子的六局之一。

    “谢陛下。”群臣起身致谢,虽然知道这是天子堵自己的嘴,但毕竟天子之事命内局关照帝子,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就连魏征也没有可以劝谏的地方。

    他虽然与李恪不睦,但相忍为国之语,时时刻刻记在心上,不曾忘怀。

    唐代的政治体制,容不下独相,除非天子有意为之。

    尚食局日日夜夜备着膳食,以备天子所需,而每当天子召见大臣之际,总是会多准备一份。

    当然,若是天子不赐膳,这些食物也不能浪费,都归了宫中的宦官宫女。

    不多时,婢女捧着夜宵入殿。

    将食案摆在群臣面前,随后退下。

    毕竟只是夜宵,无需旁人侍奉。

    天子的夜宵很是简单,一碗汤羹,几牒小菜而已。

    毕竟谁也不敢让天子夜中吃得太多,否则天子有所不适,整个尚食局都要遭殃。

    “陛下,方才并州奏报至,薛延陀游骑趁着风雪稍停,四下出动,尤其是向西而行,几乎抵达胜州,似乎有移师关内之意。”黄门侍郎快步走入立政殿,当着吃宵夜的天子和诸位宰相,毫不怯场的大声禀报。

    一回生,二回熟。

    经历的多了,就算在天子和群臣一同泡温泉时奏报,孙瑾也不会畏首畏尾。

    或许,这就是一位黄门侍郎迈向政事堂的第一步。

    “军报在哪里?”李世民不慌不忙的问道,一口气把碗里剩余的汤羹吞下。

    “在此。”孙瑾躬身将军报捧起,王德立即接过,奉与李世民案头。

    接过奏报,却是已然破开,毕竟已是夜中,门下省当值的官员,不可能不打开前线的军报。

    “向西?”李世民的目光如同一柄利刃,锋芒毕露。

    不怕薛延陀转进,就怕薛延陀龟缩不动!

    只要薛延陀敢动,一定会露出破绽,官军在关内河东布置十余万大军,难道还吞不下区区薛延陀吗?

    便是当年的匈奴,也不敢冒着汉军十几万人的埋伏,袭取河南地。

    “陛下,臣以为薛延陀或许有声东击西之意。”李靖突然说道,瞬间惊醒了志得意满的李世民。

    他猛然想起此前轻敌,以至局势僵持至此的教训,起身向李靖致谢。

    “若非药师之言,朕几乎为之所勿,卿勿避,当受吾拜。”李世民严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