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86章 战机已至
    “吴王久受陛下教诲,虽未曾执掌州郡,耳濡目染之下,并不稀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吴王常居陛下左右,自然是近朱者赤,近贤者明。”

    房玄龄笑着说道,李世民听在耳中,脸上不由得露出笑意。

    这可不是佞臣的阿谀奉承,而是宰相的坦诚之语。

    “李恪向来聪慧,朕早已知晓。”

    李世民满意的笑道。

    不过想到李恪只挑选了苏定方,李世民心中还是有些不舒服,堂堂吴王,皇帝之子,竟然只能让一个中郎将效力。

    李世民感觉自己的威严有些受损。

    “西北军务犹重,李恪资历尚浅,朕恐州县不肯用命,卿有何议?”李世民问道。

    李恪此前呆在封地,近来又在长安,并没有太多的威望于州县。

    那些做了一辈子官的老油条,难免会阳奉阴违,这正是李世民所担心的。

    吴王虽然聪慧,更兼骁勇善战,毕竟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难以让那些经年老吏俯首帖耳。

    房玄龄闻言,默默沉思。

    天子之意,他心中已然明晰,否则也不配被人赞誉多谋。

    几乎是在李世民说出这句话的同时,房玄龄已有腹稿。

    置西北道大行台,以吴王为西北道大行台尚书令,节制西北州郡诸府。

    可是,房玄龄却在犹豫,给予吴王节制西北的权利,真的合适吗?

    西北道大行台一旦设立,再想毫无声息的撤销,便不是简简单单能够完成的事。

    更何况,自从天子登基以来,再也没有设置过大行台。

    前隋汉王之乱的教训,房玄龄时刻记在心上。

    以前隋为鉴,可不单单指隋亡的教训,还有大隋立国以来的诸多行政举措,其中不乏谬误之处。

    房玄龄沉默了,李世民却开了口。

    “朕想让李恪恢复御史大夫之职,担任陇右道采访黜置使。”李世民道。

    对了!

    采访处置使……吾险些忘记了,这个官职便是由吴王首创,而且此刻吴王身上还挂着关内道采访处置使的使职。

    “陛下圣明。”房玄龄躬身道。

    李恪本就担任过御史大夫,虽然只是一日,但是恢复他御史大夫的职务,却显得名正言顺。

    毕竟第一次才是最大额阻碍,而阻碍已经被弹劾诛杀汉王的声望所消弭的无影无踪。

    “臣亦以为善。”李靖也这样说,不过和房玄龄相较,李靖几乎没有深入思索。

    他深谙避祸之道,事情涉及皇家,最好三缄其口,一个字也不要多说,尤其是自己还曾经典兵在外,领军征战。

    涉及皇室内斗,最好的办法还是作壁上观。

    哪边也不站队,一心效忠天子。

    谁是天子便效忠于谁。

    “善。”李世民点点头,既然文官和军方都没有反对意见,任命李恪的决定,应当可以顺利通过。

    毕竟政事堂中,也没有谁与李恪有过私怨。

    任命李恪不过是插曲而已,讲左武卫的奏疏放下,李世民和两位文武大臣,重新回到了关于薛延陀战争的军议之上 。

    “陛下,此战迁延日久,对百姓不利,冬日本当与民休息,修葺水利,而今百姓疲惫,若是此战拖延到来年春天,恐怕春耕也会收到影响。”

    “而且几十万大军征发,每日消耗数千金,朝廷难以供给,此战还是尽快结束为妙。”

    房玄龄陈奏利弊,虽然还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打仗就要花钱,将士多了花的钱就多了。

    而且征发北地民夫转运粮草,更是损耗民力的举动。

    转运粮草,乃是整个北地一同发力,从陇右道直河北道,北地几百万人一起征发,来年的赋税又要少上很多。

    让将士打仗需要花钱,让民夫转运粮草也不是免费的。

    偷懒这种事,无师自通。

    若是不给予百姓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好处,谁会与朝廷同心同德?

    大唐建立才二十载,在百姓心目之中,并没有威望可言。

    “这……”李世民也在犹豫,像是这样窝囊的仗,他丝毫没有兴趣,但是开战容易,结束战争就难了。

    前线一直在交锋,并非唐军单方面后撤,薛延陀就会退回漠北。

    只要大学稍稍停止,两军的战斗就会在广袤无垠的雪原上展开。

    奋勇厮杀的唐军会带回一颗颗首级报功,而薛延陀人也不是软柿子,几场大战下来,虽然唐军整体上占尽优势。

    但是论起伤亡,优势却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

    河东道的医药再一次告急,并州大都督府已经把辖区内所有能够征发的药材和医者全部征发,即便是学徒也不例外。

    “陛下,此战僵持至此,取胜之机已经不在河东。”

    李靖的目光投在墙壁上悬挂的舆图,沉吟道:“河东屯兵十余万,已至极限,若是再行增兵,粮草一定会匮乏。”

    “臣窃以为,此战取胜之机,应该当吴王。”

    李世民一愣。

    “吴王?”

    “为何?”

    “战至今日,诸军皆疲,薛延陀又与官军绞杀一团,无力撤退,正是战机!”

    “前线之上,唯有吴王所统帅的燕然道行军,修整半月,粮草军资充裕,正可出征。”

    李靖逐条分析,解释着原因。

    自从开战以来,虽然李恪带兵最先与敌人接触,但也是最先脱离接触的那一支军队,修养了半个多月,士气恢复。

    又到了可以作战的时候,而且此刻前线,也只有这一支全员骑兵的军队。

    以云中道行军为基础建立起的燕然道行军,底子便是大量的骑兵,加之补充的兵马,全是骑兵。

    包括北衙禁军飞骑,凉州的胡骑,以及灵州本地折冲府的骑兵,构成了一支纯骑兵的配置。

    这样的编制在中原作战未必有利,但是远出塞外,追亡逐北,却是难得无比。

    “善。”李世民点了点头,想要催促李恪出兵,却又想到史书之中的教训。

    君王强令大将出兵,已至大败,功败垂成。

    前线的战和,李世民向来不直接插手,甚至连建议也不肯多说,生怕影响主将的判断。

    可是……战机到了,似乎没什么问题吧?

    李世民犹豫着,而李靖和房玄龄也在沉默。

    是否要催促吴王出兵,摆在三人面前,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良久,李世民打破了沉默。

    “罢了,是成是败,自有春秋褒贬!”

    “下诏,命吴王自寻战机,袭取漠北薛延陀本部牙帐!”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