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91章 出兵!
    严冬之日,难得的艳阳高照。

    燕然道行军就此开拔。

    “出兵了!”裴行俭骑在马上,在中军望着缓缓前进的行军,不禁感慨良多。

    此战,乃是裴行俭第一次上战场。

    此刻的裴行俭还没有日后纵横西域,戎狄丧胆的赫赫威名,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威严,有的只是初出茅庐的少年羞涩,与指点江山的豪气干云。

    两种矛盾的气质在裴行俭身上融合的恰到好处,谦虚中带着自信,宛若一颗挺拔的青松,却张开伞盖,请人落座。

    “是啊,出兵了!”李义府轻声道。

    他与裴行俭同为弘文馆学生,素来相识。

    这位李同学相貌堂堂,更兼文质彬彬,即便披着一身铁甲,也掩盖不住那浓浓的书卷气,在吴王的中军之内,格外显眼。

    弘文馆中多是豪门贵胄子弟,李义府的出身不过是县令之子,而裴行俭虽然出身高门,河东裴氏,但自幼父兄早丧,在弘文馆中,与那些膏梁纨袴子弟没有话题。

    反倒是与李义府,颇为相交,素来相识。

    "却不知此战,能否封狼居胥?"裴行俭的眼中充满理想的光芒。

    他渴望着军功,亦渴望着封狼居胥。

    军功,何其宝贵?

    裴行俭对此有着深切的认识。

    毕竟当今天子,军功盖世,纵然先帝不允皇位,犹可自取之!

    竟不知今日之吴王,是何心思,是否要效法天子,自取大位?

    几百年的乱世,将皇位的神圣性彻底打入谷底,修说世家子弟,便是贩夫走卒,也不相信天子就比他们多的老天青睐。

    几百年间,弑君之事,屡见不鲜,逼父禅位,虽然千秋之名不佳,但在当代,却不会引起太大动荡。

    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几百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习惯,虽然不一定对,但是有前例可依,总会下意识去做。

    就像抄作业,并不算一件正确的事,可如果有了第一次,总是会习惯这样做下去。

    “若得封狼居胥,吴王之望,当为诸将之冠!”李义府道。

    冠军侯,勇冠三军!

    倘若吴王建立昔日冠军侯般的功勋,毫无疑问,应成为诸将之魁首.

    毕竟自从汉代以来,汉家再也没有兵马能够攻入漠北。

    吴王的功勋,足以进入武庙,受到万代景仰。

    如同卫霍一样,千古留名。

    甚至可以冲击皇位!

    李义府的野心,远比裴行俭要大,裴行俭乃是忠良死王事大臣之后,而李义府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之子,纵然被人举荐,也没有裴氏如此之高的门庭。

    所以,李义府决心努力抓住一切机会。

    让自己拥有更多改变自己的机遇。

    在弘文馆中,一份馅饼从天而降,指名道姓砸到自己脸上。

    李恪的征辟,对于李义府而言,正是天上砸下来的机遇,需要牢牢抓住!

    并且以此为阶梯,努力爬到自己能够登上的最高峰。

    久违的晴日,在冬日里最难寻觅。

    营门大开,虞侯军先行出营,随后是前军、左军,然后就到李恪所在的中军。

    “大王,中军该开拔了。”马周乘马紧紧跟随李恪左右。

    身为吴王长史,并且兼任燕然道行军的长史,马周时时刻刻和李恪在一起。

    “此一去,不知何日可归呐!”李恪叹息道:“将士们的家书都收上来了吗”

    此去漠北,难料何日当归。

    不过李恪心中,已有自己的小算盘。

    “中军开拔。”李恪传令道。

    在他身侧,乃是执失思力与薛仁贵。

    一左一右,卫护李恪的生死安危。

    “喏。”

    亲卫传令,旗手高高挥动大旗。

    即便在军营当中,旗鼓依旧是传令的不二选择。

    前军中,苏定方与卫文斌乘马并行。

    “苏将军,此战如何,将军可有打算?”卫文斌问道。

    大军出塞,袭取薛延陀,乃是朝廷拟定的战略。

    “大王已有谋划,只是尚未宣之于众。”苏定方回答道。

    说完,他看着缓缓前行的大军,看着那紧密有序的队列,满意的点乱点头。

    与普通行军不同,燕然道行军极为特殊。

    其特殊之处在于全员骑兵,没有一名步卒。

    组织步兵行军,已然不算轻易,而组织骑兵行军,则更为艰难。

    行军排列着整齐的步伐,来自帝国各处的骑手,显然是大唐最为顶尖的骑兵力量。

    边郡屯骑,归义胡骑,王府侍从,天子飞骑。

    虽然燕然道行军的兵源东拼西凑,但是组成燕然道行军的每一支力量,都是大唐最为精锐的队伍。

    一个时辰后,全军终于离开了大营。

    马蹄踏在或深或浅的雪层上,留下一道行军的痕迹。

    战士裹在厚厚的裘衣当中,隔断了严寒的侵扰。

    四名骑士并排而行,长长的队伍绵延十余里,头尾难以相顾。

    这便是行军队列的劣势,若是有人袭击,一时之间,难以应对,必须要将斥候远远放出数十里。

    若是步兵行军,还要有骑兵掩护,否则进退失据,被歼灭在行军路上的步卒,不在少数。

    如此情景,即便在大唐也颇为罕见,唐军的骑兵虽然充裕,但集中万骑使用,却没有此先例。

    即便是今上,当年征战之际,也不过数千骑披甲,挺入敌军阵内。

    总是如此,数千骑凭借机动性与冲击力,也将诸侯的兵马冲的七零八乱。

    望着舆图,李世民一阵发呆。

    战争至此,早已不是长安方面可以决定的。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李世民命人将奏疏抱来,亲自教导李承乾如何透过奏疏看本质。

    不过,第一份奏疏便让李世民沉思起来。

    “青雀自请就国?”李世民轻声言道。

    奏疏中,书录的乃是魏王李泰自请就国的内容。

    这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毕竟他已经有几乎半个月没有催促李泰就国。

    他还以为李泰要继续拖下去,不曾想今日便上了自请就国的奏疏。

    更令李世民感到意外的是,李泰为自己选的封地,竟然是汴州。

    虽然也是关东富庶之州,但是比起同在河南道的洛阳,还是相去甚远。

    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上奏请求就国洛阳,没准会成功呢?

    “高明,这份奏疏你看一看。”李世民一抬手,王德立即上前,将奏疏拿到太子李承乾的身前。

    “殿下。”

    王德躬身将奏疏放在李承乾的手中,随即倒退着退下,回到李世民身侧。

    火炉渐渐燃熄,王德悄无声息上前,填入新木炭。

    偌大的甘露殿自然不能靠一盏火炉取暖,不过天子却习惯不管在哪里,都要点燃一盏火炉。

    就像夏日酷暑,听到扇风的声音,即便没有风吹,也会感到心平气和的凉爽。

    李承乾翻开奏疏,大吃一惊,没想到竟然是李泰的奏疏。

    “高明啊,若是由你执笔,这份奏疏,应当如何批复?”

    李世民的声音传来,似乎是在考较李承乾对于手足兄弟关系的处理,又似乎是在考验李承乾为政能力。

    闻听此言,李承乾的眉头紧皱起来。

    他委实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而李世民似乎也预判了李承乾的状态,轻声道:“莫要着急,高明且坐。”

    “谢陛下。”李承乾抱着奏疏躬身一礼,回到自己的书案之前。

    比起李世民宽阔的足以摆下整整三日,朝廷所有官衙一切奏疏的长案,李承乾身前不到三尺长,两尺宽的书案显得颇为寒酸。

    不过,李承乾却丝毫不感到寒酸。

    能够在御前拥有一张书案,已经是莫大荣幸,再纠结大小,岂不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