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95章 御驾亲征?不可!
    “陛下,薛万彻将军两日前殁于阵,一万两千军,归者不足五百。”郭福敬面沉似水的奏报着,看着手中的军报,心中茫然无措。

    “殁、殁于阵?”孙瑾吃惊的张大嘴巴,不敢置信的重复着兵部侍郎的话,

    “薛万彻将军同一万两千兵出塞,欲击薛延陀可汗,在金河遇伏,全军覆没,仅有副将裴行方率三百轻骑突出敌围,薛延陀逐北百里,至白登遇李将军勒兵而止。”

    “诸军将士,至军报发出之日,生还者四百二十六人,人人带伤,裴行方受十余创,流血凝冰,至白登时,已无下马之力。”

    “并州大都督府遣使告急,请求增派援军,或屯胜州,或援并州,以备不测。”

    郭福敬一脸苍白的奏报着军报中的消息,孙瑾听在耳中,顿时感觉浑身麻木。

    用力一咬嘴唇,竟然没有感觉到痛意。

    "这……"

    孙瑾已经慌了手脚,看着浑身湿漉漉的郭福敬,默然不语。

    败了!

    竟然败了?

    孙瑾不敢置信自己听到的一切,大唐王师竟然败在薛延陀人手中。

    慌忙间,孙瑾一连数次站起坐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好。

    “乱什么!”李世民呵斥道。

    呵斥声瞬间让孙瑾找到了主心骨。

    天塌了,自有天子撑着。

    希望天子不会说出“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之语,莫要重蹈隋炀帝覆辙。

    “乱什么,胜负乃兵家常事,不过是战死一万余将士,折损一将军,大唐还倒不了!”李世民大声说道。

    此语明显是说给兵部侍郎与黄门侍郎两人听。

    大唐还乱不了,不过是区区败仗。

    大唐开国之际,难道没有打过败仗吗?

    河北降而复叛,河东晋阳陷落敌手,就连江南也是历经数次征讨,才宣告平定。

    “好了,汝等回去吧。”李世民挥了挥手,让他们离去,可是又在两人起身之际说道:“不该说的不要说。”

    两人心中一凛,不约而同的躬身下拜,无言之间,已然明晰此事并不简单。

    冒着风雪,两人一路无言赶回尚书省与门下省。

    刚一回来还没喝杯热水,就听到天子宣召诸位宰相的口谕传来。

    郭福敬默默无言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颤巍巍的坐下。

    孙瑾江南文官出身,不晓得战争厉害。

    而郭福敬却上过战场,手刃过贼人。

    此战到了如今的境地,已然大为不利。

    虽然折损的将士不多,仅有一万两千人,对大唐而言微不足道。

    但是,这意味着大唐在河东方面的战略反攻失败了,好不容易获得的先手和优势主动权,又因为一次败仗,导致收缩防线,重新交到薛延陀手中。

    甚至为了补充损失和加强边州防卫,又要征发更多的民夫,导致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陛下,出了什么事?”房玄龄问道。

    李世民急匆匆的命人宣召宰相们,房玄龄顿时意识到不简单,一定是有要事发生。

    “前线打了败仗,薛万彻战死,一万两千精兵尽丧,朔州、云州收缩防线,李世勣率兵驻守雁门,以备非常。”李世民言简意赅的解释道。

    众人闻言反应各不相同,唯有李靖沉着不变,向李世民索要军报原文。

    身为大将,李靖更习惯自己了解第一手的资料。

    何况,他更想知道前线究竟是怎么打了败仗。

    薛万彻身死,前线只有李世勣一人苦苦支撑,自己就算足疾未愈,就算乘着马车也要上战场。

    “陛下,臣请阅军报。”

    “王德!”李世民呼喊着王德的名字,正在命人准备热汤的王德立即转入前殿,拿起桌案上的军报,以及李恪的奏疏,一齐交到李靖手中。

    李靖翻开军报,由于副将裴行方一到白登便昏迷,河东方面的军报仅仅述说了简略的战况,统计伤亡。

    战斗如何失败,只字未提。

    毕竟残兵虽有四百,败将却只有一人。

    能够站在全军最高峰俯瞰战局的,除了薛万彻便只有他的副将裴行方了。

    李靖默默叹息,又翻开吴王李恪的奏疏。

    出兵了?

    这个时机真是……难以言说。

    李靖看奏疏发出的日期,心中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竟然在薛万彻大军出征的前一日,吴王便统率燕然道行军出征?

    燕然道近万骑精锐,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大唐最为深入薛延陀的军事力量。

    却不知是天意否。

    李靖默默读着军报,同时脑中浮现出河东一带的地理地貌。

    七年前,他在这里领兵征战。

    “朕要亲征!”李世民突然抛出一个大雷,还不等众人开口阻拦,李世民便做起了人事调动。

    “太子监国,房玄龄加太子太师,魏玄成加太子太傅,中书侍郎岑文本行中书令,张士贵押北门屯军,尉迟敬德知太子左卫率,程义贞知太子右卫率。”

    “京畿府兵皆发,有疾不能从者,许以子弟代之,五日内毕集京师,迟至者以失期论!”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把说话的机会留给了房玄龄与魏征。

    "陛下,天子为国之重,不可轻动。"房玄龄委婉劝说道。

    前线战况如此,即便天子亲征,又能挽回多少败局呢?

    无从而知。

    但天子亲征的危险却会时时刻刻笼罩在朝廷头上。

    “朕用兵多年,戎马半生,战至此时,非朕亲征不能定人心!”李世民坚决道。

    客观而言,李世民的想法很合理。

    前线打了大败仗,人心惶惶。

    这时候代表大唐支柱的天子亲自上前线,岂能不振奋人心?

    但是,李世民的想法终究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大臣之中持反对意见者不计其数。

    或者说支持李世民亲征的大臣,才是朝中的少数派。

    “陛下亲征,若有不忍言之事,缓急之间,主少国疑,强敌寇边,陛下置天下生民于何地?”

    魏征毫不客气的怼了回去,天子亲临前线固然可以振奋士气,可若是天子也想薛万彻一样战死在战场上,又该怎么办?

    难道让太子殿下带兵上前线吗?

    “朕只是居于城中,并不统军冒进,玄成无需担心。”李世民笑道。

    魏征正色道:“臣昔年从征,略知行伍之事,战事瞬息万变,陛下纵然居于坚城之中,倘若贼子围城,陛下当何处之?”

    李世民脸色一沉,不满道:“战况至此,朕若是不典兵北上,如何挽救困局?”